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宏偉

(畫家)

鎖定
張宏偉,男,1953年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畢業於山西大學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代表作有《張宏偉畫集》、《張宏偉國畫》等作品,並且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
中文名
張宏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3年
畢業院校
山西大學
職    業
畫家
主要成就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國家一級美術師
出生地
山東濟南
代表作品
《張宏偉畫集》
《張宏偉國畫》
《人靠衣裳馬靠鞍》

張宏偉個人簡介

張宏偉,1953年生於濟南,畢業於山西大學美術系國畫專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張宏偉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全省美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委,山東畫院高級畫師,山東省將軍書畫院副院長,山東省美術館聯絡部主任。有數十幅作品入選全國、全軍、全省美展,多幅作品獲獎,並被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出版有《張宏偉畫集》、《張宏偉國畫》、《人靠衣裳馬靠鞍》、《永不消逝的記憶》等美術論文、散文,多次在國內外成功舉辦個人畫展。 [1] 

張宏偉人物經歷

張宏偉是一個很“好動”的畫家。1953年出生的張宏偉,擁有年輕人的跳脱與靈動,滿臉的陽光表情,幾乎與48年前那個被賀龍元帥接見過的打靶男孩一般無二。提到這段光榮歷史,張宏偉十分自豪,他給記者拿出1964年10月份一張《大眾日報》的複印件,上面有他和幾個孩子的合影,“我11歲就參加了山東民兵比武大賽,獲得了集體一等獎,還得到過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呢!”多年後張宏偉把那次經歷通過版畫《我的回憶》講述了出來:賀龍元帥摟着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男孩的原型就是他自己,那時候他有一個很大氣的名字“張蘇維”。從這段“光輝歲月”開始,軍人家庭出身的張宏偉,開始一步一步成長在競技與藝術、嚴謹與浪漫、個人與集體、精巧與宏大相依託的人生之路上。
夢想照進現實
張宏偉的父親是作戰參謀,這個粗中有細的軍人善於繪製作戰地圖,當發現兒子對畫畫很感興趣卻苦於表達時,他傳授了一套九宮格放大法。後來,有美術底子的張宏偉到了部隊,幸運地當上了電影放映員。十幾歲的青春歲月,隨着放映機天南海北,看山觀水、體察民情,佐以單純的夢想和激情,過眼的一切盡收心底,成為後來的創作素材。
上世紀90年代,曾經流行一首歌曲《露天電影院》,“城市裏再沒有露天的電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銀幕的反面”……張宏偉對這兩句歌詞大有感觸,當年下鄉放映的情景宛在昨日。那時老百姓是如此地渴望新知識、新事物,最受歡迎的是農科電影。張宏偉説,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放映經歷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黃土高原,因為現場混亂,第一場電影都沒能放完,幕布撤下來的時候,下半截一米多高的地方都是黑的——被好奇的老百姓摸的。
2002年,恰逢《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週年,張宏偉想,為什麼不把如此鮮活的記憶當做創作題材呢?《農科新片進山來》由此誕生:打穀場上架着高音喇叭,全村老少蜂擁而至,男人把兒子馱在脖子上,老人用前襟兜着孫子,小姑娘互相搭着肩,有的小孩自己還沒長大,卻還揹着弟弟妹妹,小腳老太太也趕來看電影,大隊幹部故意披着大衣……藝術來源於生活,多麼生動感人的生活!
大師的啓迪
到了山西大學藝術系,張宏偉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繪畫。“我對繪畫的熱愛和渴望十分強烈,那時候年輕,腦子也好使,老師講的內容都像錄像一樣記了下來,每天晚上還有回放。”
帶着一顆火熱的心,張宏偉和幾個同學去軍事博物館觀看張文新、靳尚誼、陳逸飛等畫家作畫,當時這三位畫家正應軍博之邀創作幾幅革命歷史題材的大畫,此行給了張宏偉極大的震撼,大畫家謙虛認真的態度影響了他的一生。
進軍博不容易,不能逛逛就走,幾個同學輪流出去打食兒,晚上就住在軍博裏,蓋着模特的軍大衣睡覺,渴了就到衞生間把水龍頭裏的鏽水放一放再喝。張宏偉經常把這些經歷講給兒子聽,當然也包括下面這段故事。
當時張文新正在從事《一往無前》的創作,他對這幾個來參觀的毛頭小子説:“你們是部隊戰士,開過坦克嗎?打過坦克嗎?能給我這幅畫提提意見嗎?”這時張宏偉大膽地指出,坦克行進中塵土飛揚,嚴重影響視線,畫面中的戰士離坦克太近了,非常危險。接下來,張宏偉驚愕地看到了自己無法相信的一幕:張文新立即開始大規模修改這幅已經畫了半年、幾乎完工的油畫……
多年後,張宏偉仍然記得畫家們謙遜的表情和激情揮筆的動作,“他們那種虛懷若谷,對藝術極度認真的態度,讓我終身受益。”當他在往後的歲月中獨自攀登藝術高峯,足跡踏遍名山大川,刻苦寫生、勤奮創作時,心中激盪的,一直是當年所得的澎湃力量。
到生活中去
藝術的喜怒哀樂都在進行中,一個作品從蒐集素材到創作完成,是個美好的過程,“作品一不小心獲獎了、被收藏了,心中也有愉悦,但對我來説,那都是一個個小驛站。在路途中體會創作的甘甜,才是最享受的。”張宏偉説,藝術感覺是需要積累的,到最後才有靈感的爆發。
2012年上半年,張宏偉等人和陝西畫家一起去沂蒙寫生,他對黃土畫派的劉文西由衷地尊敬:“劉老師一個浙江人為什麼跑到陝北去?他知道藝術從生活中來,是陝北這片革命的熱土感染了他。山東也是革命老區,有不少感人的故事,我們也能得到很多感悟。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從生活中、大眾中、民間傳説中深入體會,才能激發創作的衝動。”
用正氣驅散陰霾
家中有6個軍人,張宏偉自己都認為作品中的正氣由此而來。他的山水追求昂揚大氣,他認為大氣也是大愛,愛自然,愛人民,愛祖國,把感情注入山水之間,才能畫出有社會氣息、有時代氣息、陽光燦爛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低迷、不沉淪、充滿現代感,筆墨之間全是勃勃生機。他喜歡山水與人物結合,從而實現沉靜與律動、雄渾與精巧、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存。
誰為大山而歌唱
一個人的藝術創造力和鑑賞能力不是瞬間達到的,而需要日積月累的積澱,需要那些畫外之音。張宏偉認為,我們時刻需要總結,要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知道自己走到了什麼地方,下一步需要解決什麼,補充什麼。
於人生種種,他只總結了三個字:上中下。“上為高,下為低,中為自我。上為眼,下為腳,中為鏡子——我們要經常看看自己。咱們常説,眼高手低,這是正常的,如果眼不高,手怎麼能高呢?腳要走到該去的地方,眼睛要看到山的巍峨、雲彩的飛動。風來了,耳朵開始寫生——每座山的風聲不一樣,鼻子也會寫生——嗅到大山的氣息。畫家要強調立體寫生、五官寫生、親臨寫生。”事實上,面對羣山,畫家往往覺得筆墨都是蒼白的,更覺自己的渺小,沒有理由不低頭謙卑、感恩生活、珍惜當下。雖已近花甲,但張宏偉依然不想把自己定性,他説那等於套上了枷鎖。他説現在科學這麼發達,事物這麼明瞭,還有很多可以發掘和研究的東西,“我現在依然在體驗發現之旅。” [2] 

張宏偉主要作品

《海口漁歌》
《北國初雪》
《喀納斯之晨》
《農科新片進山來》
《晨曦》
《清江漁歌》
《張宏偉畫集》
《張宏偉國畫》
《人靠衣裳馬靠鞍》
《永不消逝的記憶》
王宏偉山水作品
王宏偉花鳥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