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學良公館

鎖定
張學良公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69號,由西安通濟信託公司於1932年投資修建。 [2]  院內主體建築為東西排列的三棟三層中西合璧式樓房,自東向西分別稱為東樓(A樓)、中樓(B樓)、西樓(C樓)。東樓和西樓外觀完全一致,中樓的屋頂採用中式的飛檐翹角,與東、西兩樓的西式建築風格稍有不同。公館大門正對中樓。1935年秋至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在此居住,並將西樓作為自己住宿和辦公場所,有圍牆和大院隔開,東樓作為東北軍駐外官員臨時來陝的住所,中樓作為副官及秘書的辦公場所。 [1] 
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張學良公館收歸陝西省文物局管理,更名“西安事變舊址管理處”。1986年12月6日,在“西安事變”發生50週年之際,“西安事變舊址管理處”掛牌為“張學良公館”,並加掛“西安事變紀念館”牌子,正式對外開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習仲勳、全國政協副主席呂正操等為開館儀式剪綵。 [2] 
中文名
張學良公館
地理位置
西安市建國路69號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年代
1932年 [2] 

張學良公館建築簡介

張學良公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69號,院內主體建築為東西排列的三棟三層中西合璧式樓房,自東向西分別稱為東樓(A樓)、中樓(B樓)、西樓(C樓)。東樓和西樓外觀完全一致,中樓的屋頂採用中式的飛檐翹角,與東、西兩樓的西式建築風格稍有不同。公館大門正對中樓。1935年秋至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在此居住,並將西樓作為自己住宿和辦公場所,有圍牆和大院隔開,東樓作為東北軍駐外官員臨時來陝的住所,中樓作為副官及秘書的辦公場所。 [1] 

張學良公館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公館

從1936年上半年開始,中國工農紅軍與東北軍、西北軍之間結束了敵對狀態,在共同抗日的基礎上實現大聯合。後來,葉劍英作為紅軍聯絡處負責人常駐西安,進一步開展聯合抗日工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首先在西北實現,為國共兩黨再度合作和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正當紅軍與東北軍、第十七路軍實行停戰、合作抗日,逐步形成“三位一體”的大聯合局面時,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政府卻置民族危亡於不顧,繼續調遣重兵入陝,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剿共”。
張學良、楊虎城在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無果的情況下,決定對蔣實行兵諫。1936年12月11日晚,張學良在其公館西二樓會議室對東北軍高級軍政人員宣佈、部署了扣蔣行動和任務,隨後,帶着大家一同到楊虎城新城公館,共同坐鎮指揮。1936年12月12日凌晨,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了。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對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邀請中共派代表來西安共商大計,1936年12月17日中共代表一行到達張學良公館,即被安排在東樓住宿。當晚,張學良與周恩來在東樓的小會客室進行了長談。張學良介紹了發動事變的目的和經過,蔣介石被扣後的情況、南京方面的動態和各方的反應。周恩來則分析了對蔣介石的不同處置可能導致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雙方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問題上達成共識。
1936年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齡等飛抵西安。周恩來和張學良、楊虎城一起,在張學良公館同宋氏兄妹進行了和平談判,經過兩天談判,23日達成“停止內戰”等六項口頭協議。24日晚,周恩來會見蔣介石,當面向蔣介石説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政策,蔣介石表示同意談判議定的六項條件。但他要求不採取簽字形式,而以他的人格擔保履行這些條件。
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親送蔣介石回南京,從此再沒回到這裏,且開始了漫長的幽禁歲月。
張學良親送蔣介石離開西安後,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等仍住張學良公館,直至1937年2月離開。期間,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張學良公館見證了西安事變的醖釀、策劃、發生及和平解決的全過程。 [1] 

張學良公館榮譽

1982年,張學良公館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2月,西安事變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