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學祖

鎖定
張學祖(1917年-1994年),湖北省黃陂縣人。1941年畢業於華中大學理學院生物系。中國近現代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長期堅持在中國大西北的新疆工作。全部精力傾注於教學和科研之中,對新疆昆蟲區系中的重要農林害蟲進行首創性研究並取得防治成果起到奠基作用。以生態系統學的理論、結合新疆具體情況,提出了按農、林、草、牧、漁順序排列的五大農業產業結構,為新疆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文名
張學祖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7年9月14日
逝世日期
1994年12月
畢業院校
華中大學
職    業
學者
出生地
湖北省黃陂縣

張學祖生平簡介

張學祖,其父親張道庵是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對子女管教甚嚴,要求子女勤奮學習,刻苦攻讀,有所作為。張學祖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很深,從小文靜好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畢業時,成績優異,名列榜首,並獲獎學金獎勵。
1941年,張學祖畢業於華中大學理學院生物系,到四川省萬縣私立博文中學教生物學兩年。由於對昆蟲學的摯愛,1943年轉入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病蟲藥械實驗廠任技術員。1945年,他分別考取當時農林部和考試院舉辦的赴美學習和考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昆蟲系選修昆蟲分類、農業昆蟲、化學保護等課程期間,他還訪問了美國的部分州,做了科研,發表了論文。1946年回國後在上海病蟲藥械廠任藥效室主任、副技師,還兼任上海聖約翰大學農學院化學保護課程副教授。在上海與同事們先後研製並大量生產了兩種新農藥,魚藤精(酮)乳劑和菜蟲藥。魚藤精與DDT 混合的菜蟲藥獲得華東農林水利部的獎狀。
1952年初,張學祖響應黨中央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奔赴新疆,在邊疆一干就是40多年。這期間,他歷任八一農學院副教授、教授、院科研辦公室主任、昆蟲教研室主任、院長等職。曾擔任新疆植保學會理事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植物保護學報》編委、中國昆蟲學會理事、《昆蟲知識》編委,新疆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科協第二、第三屆副主席。

張學祖個人簡歷

1917年9月14日 生於湖北省黃陂縣。
1941年 畢業於華中大學理學院生物系。
1941年-1944年 任四川省萬縣私立博文中學教師,設在重慶的國民政府農林部病蟲藥械實驗廠技術員。
1945年-1946年 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昆蟲系學習。
1946年-1951年 任上海病蟲藥械廠藥效室主任、副技師,上海聖約翰大學農學院副教授。
1952年-1987年 歷任八一農學院(現:新疆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院長;新疆植保學會理事長、中國植保學會常務理事;新疆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科協第二、三屆副主席。
1987年 退休。
1994年12月 逝世於新疆烏魯木齊。

張學祖成就貢獻

堅韌的工作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新疆急需大批建設人才。茫茫天山,浩浩戈壁,多少人視為畏途。然而,張學祖卻看到了在新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植保工作幾乎是個空白,有責任心、有志氣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那裏的人民和社會造福。於是,他毅然拋棄大上海舒適的生活環境,踏上西去的征程,經過長途跋涉,終於風塵僕僕來到烏魯木齊。
從那時起到張學祖逝世,42個寒來暑往,一萬多個日日夜夜,生活的艱苦,“文化大革命”的磨難,都絲毫沒有動搖他對事業的執着追求。他以心血伴着汗水在新疆這塊土地上鋪輟起了勞績卓著、碩果累累的事業之路。創建新疆高等農業學府——八一農學院有他付出的勞動,培養成千上萬邊疆農業科技人才有他的辛勤汗水,發現和鑑定農業生產中的害蟲有他的智慧。
在對新疆許多特殊害蟲所作的首創性研究和防治過程中,融進了張學祖忘我的奉獻。一次次巡迴生產實習、講學,注進了他不倦的探求;一篇篇論文,一本本《新疆農業害蟲》等講義、書刊,更是他幾十年嘔心瀝血的結晶。
為在新疆開展植保工作,張學祖跑遍了全自治區16個地、州。為防治蝗蟲,他深入到既不能騎馬,又不能乘舟的博斯騰湖現場,踏着齊膝深的臭葦湖水,忍着兇猛餓蚊的叮咬,察看蟲情;在烈日炎炎下他深入到吐魯番地區研究防治為害果林的春尺蠖;在果園和農田裏定點觀察害蟲的生活史,瞭解掌握規律。
新疆是中國三大甜菜基地之一。甜菜象鼻蟲為害最兇。單就這一領域,張學祖已弄清了十幾種象鼻蟲種類、分佈、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據統計,40多年來,他和同事們在新疆共發現和鑑定多種蝗蟲、小麥皮薊馬、麥穗金龜子、小麥黑森癭蚊、稻水蠅蛆、苜蓿根瘤象甲、苜蓿葉象甲、苜蓿籽蜂、苜蓿籽象甲、蘋果蠹蛾、春尺蠖等重要農、林、草業害蟲300多種,新疆特有的幾十種。摸清了它們的形態、生活史、天敵及防治方法等,並進行了防治試驗,提出了有價值的研究報告。
張學祖先後發現從歐洲傳入新疆伊犁地區的一種為害小麥的重要害蟲和一種為害蘋果的主要害蟲,將它們分別命名為“小麥黑森癭蚊”和“蘋果囊蛾”。後來這兩種害蟲被國家列為檢疫對象,有效地防止了這兩種重要害蟲傳入內地省區。
50年代,張學祖一到新疆就發現了蘋果蠹蛾。其為害率達50%,重則70%~80%。他用了多年時間,反覆深入南疆庫爾勒、北疆伊犁果蟲為害嚴重地區,吃住在果園維族老鄉家裏,弄清了這一害蟲的生活習性。1957年,在《昆蟲學報》上發表了“蘋果囊蛾在中國的發現”一文,引起廣泛關注。在此後幾年的研究中還提出了多種防治措施,使其為害得到基本控制。
對為害小麥的黑森癭蚊的發現和研究更具重大價值。黑森癭蚊起源於德國黑森地區,後來傳到美國,在美洲大陸猖獗一時,成為小麥生產上最嚴重的害蟲。過去,中國是沒有這種害蟲的。1975 年,張學祖帶領學生們去新疆西北部靠近中蘇邊境的霍城地區實習,一位學生在一株受害小麥上採到癭蚊幼蟲。張學祖從新疆昆蟲區系的特點來分析:蘇聯有黑森癭蚊的分佈,新疆很可能發生此蟲。他們立即將情況上報有關部門。1980年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發生黑森癭蚊蟲害,為害面積達8萬畝,災情嚴重區域小麥顆粒無收。在自治區農委領導下,組成“小麥黑森癭蚊的發生與防治方法的研究協作小組”,農牧漁業部和自治區科委把黑森癭蚊的研究列為重大科研課題。張學祖帶領植保學會的專家和植保專業的學生參加協作攻關。經4年努力,黑森癭蚊迅速得到控制。這一研究成果榮獲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1980-1983年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和1987年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張學祖不僅工作勤奮,還很善於總結。多年來,在繁忙的教學、科研工作之餘,先後在自治區和國內外許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並多次獲獎。他撰寫出版的專著有《新疆糧食作物主要害蟲及防治》(1977)、《新疆果樹害蟲及防治》(1986)、《論生態》(1991)。還參加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果樹昆蟲學》(1980)和《農業昆蟲學》(1981)部分章節以及《新疆的小麥》(1989)一書中“新疆小麥的主要害蟲及防治”的撰寫工作。
學會工作創始人之一
從60年代初開始,張學祖便熱心於學會工作。新疆最早成立的學會之一——植物保護學會,就是他帶頭創建的。50年代初,從北京、上海、南京來了一批植保工作專家,八一農學院也從1955 年起開設了植保專業。不幾年,一支植保隊伍活躍在天山南北,植保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組織學會,溝通情報,交流學術。由於他和大家的努力,植保學會於1960年夏季正式成立,他連續三屆被選為理事長。這期間,出版了6本病蟲文集,7套植保叢書,舉辦過歷時兩年的全疆大型植物保護知識巡迴展覽,發行植保知識資料12種上百萬冊,學會會員由50餘人發展到上千人,並分設了昆蟲、植病、農藥、雜草、生防等6個學組,1978年該會會員有200項成果在自治區科學大會上獲科研成果獎。
1980年4月,張學祖被選為自治區科協副主席。他在領導科協工作中,把為科技工作者服務放在工作的首位。他認為科協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協應盡一切努力為科技工作者做好事。他和科協的同志們一道,認真組織各種國內、外學術交流,組織專業的或綜合性的學術會議。1983年,他應塔城地委、行署的聘請到塔城講學,主講了“從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出發建立新疆良好的大農業生態體系”。他每次講學內容緊密結合當地情況,嚴密組織材料,講得清晰生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張學祖曾是自治區農學會第一、二屆理事,三、四屆副理事長,去世前仍是名譽理事。
為使廣大科技工作者有個活動場所,便於提高學術水平,在新疆千人科學大會上,張學祖率先提出建立新疆科技館的倡儀,得到王恩茂書記的大力支持。王恩茂指示:要選最好的地方,蓋最好的房子。如今,一座壯麗別緻的科技館已矗立在新疆首府烏魯木齊,成為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週年大慶時,張學祖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羣英會。“文化大革命”後,他先後出席了全國和新疆的科學大會,出訪了日本、美國。1984年他終於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探索無止境 1987年2月,張學祖獲得了光榮退休證書。退休,標誌着人生旅途中的又一轉折,但作為一名不斷探索的老學者,他的心思仍撲在一個個尚待弄清的科研課題上。
30年前,張學祖是自治區最早研究蘋果蠹蛾的人。那時候,他們用滴滴涕防治此蟲,雖大大降低了蟲果率,但卻導致了果樹紅蜘蛛的猖獗。他明確意識到綜合治理才是植保工作的出路。
50年代,張學祖曾到過博斯騰湖、艾比湖治蝗。那時,博斯騰湖的美景常使他陶醉,在這980平方公里的湖面,碧波漣漣,銀光閃閃,天鵝起舞,野鴨戲水,白帆點點,漁歌唱晚。80年代,當他再次來到這裏時,情況便大不相同了,博斯騰湖水在一天天礦化,礦化度從原來的每升0.383~0.390克上升到每昇平均值為1.8克,超過了國家規定的農用水礦化度每升1.5克的最高限度。湖水已由原來的淡水湖變成了微鹹湖,湖邊蘆葦稀疏,魚產量下降。
50年代的艾比湖,還是有1070平方公里的大湖,80年代,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在艾比湖所處的博爾塔拉州的天然樹林中,樹樁比比皆是,上天賜於人類的胡楊林、榆樹林、柳樹林被毀掉72%。綠色植物被嚴重破壞,加之各河上游無計劃的築壩攔水,使艾比湖湖面迅速縮小,僅有566~630平方千米,又導致沙山子、烏伊公路387千米等處常常黃龍翻騰,飛沙走石,形成一個個新的沙丘。
如何使這個乾旱地區生態得到良性循環?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新問題。還有,中國農業產業結構有不盡合理的地方,要不要改?怎麼改?等等大農業問題都纏繞在他的腦際,常弄得他寢食不安。為尋找答案,張學祖時而翻看查找資料,時而冥思苦想,時而又伏案疾書。不久,一篇將中國古時流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之説引申來探討農業用水合理化,改變土壤鹽漬化、沙漠化、貧瘠化問題,以及擴大植被綠化等“五化”措施,以維護和發展乾旱地區良性生態循環的文章“從‘五行’和‘五化’談良性生態循環”發表了。這篇論文形象生動,言之成理,受到普遍好評。
論文完成之後,張學祖沒有歇氣,又繼續着他對改革中國農業產業結構問題的思考。張學祖就當時自治區所提出的農業方針:“農牧並舉,農、林、牧三結合,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發表了看法。在一次總結會上,自治區領導王恩茂同志熱情地肯定了他的看法,使他深受鼓舞。事後,他將這些觀點寫文發表,題為“對發展新疆農業生產方針提法的商榷”,闡明在農業內部“草業”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又和農、林、牧、漁緊密相聯;對新疆來説,發展“草業”,解決草場面臨的沙化、鹼化、荒漠化的嚴重威脅,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這一觀點的提出,把張學祖對農業產業結構改革的整體構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然而,他的思索並沒有就此停止。他進一步認為,各業在國民經濟生產中所佔比重,將農、林、草三業排在前,牧、漁兩業排在後,才是合理的。發展農、林、草、牧、漁五業,才是建設中國大農業的真正物質基礎……。
張學祖的發言,深得贊同。他寫成的“改革農業產業結構芻議”一文,發表在1988年《新疆農業科學》第一期上。這個新觀點一出台,立即引起有關部門和同行們的重視。自治區科委編輯的《新疆2000年農業科技發展戰略對策》研究報告中也按照農、林、草、牧、漁五業這個順序,制定農業發展戰略對策。
生命不息 奮鬥不止
1991年,張學祖的專著《論生態》一書出版了。該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度,根據新疆乾旱地區自然生態和綠洲農業生產的特點,明確提出了建立新疆大農業生態體系的整體構想,頗有見地。1992年9月,該書榮獲西南、西北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張學祖退休後每日工作、學習排得滿滿的。他仍舊是自治區科協的兼職副主席,並籌建了自治區離退休科技工作者協會,任理事長。他還是新疆老教授協會的會長。他先後到新疆南、北疆各地做學術報告,扶貧講學。他的課信息多、觀點新、深入淺出,深得大家好評。退休後,他完成了以他為主編的《院史》編纂工作。八一農學院學報仍由他擔任主編,常要審閲論文稿件;院學術委員會的工作還需他的參與……。青年植保工作者、教師隨時可以叩開他的家門去請教。他總是認真指點,誨人不倦。他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平易近人的大家風範,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於張學祖退休後依舊這樣勤奮、忘我工作,1987年度被評為新疆八一農學院優秀黨員。1986年6月被評為全國“老有所為”老精英,獲全國評選指導委員會頒發的榮譽證書、金牌,並光榮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表彰大會。1992年元月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張學祖主要論著

1、張學祖:《新疆稻水蠅蛆初步觀察及防治》,《農業科學通訊》,1954(9)
2、張學祖:《新疆蝗蟲初步觀察》,《昆蟲學報》,1955,5(4):463~473
3、張學祖:《蘋果蠹蛾在我國的發現》,《昆蟲學報》,1957,7(4)467~472
5、張學祖:《杏仁蜂的初步研究》,《新疆農業科學通報》,1958.(創刊號)
6、張學祖:《苜蓿籽蜂的初步研究》,《新疆農業科學》,1961(9)
7、張學祖:《新疆苜蓿害蟲及其綜合防治》,《新疆農業科學》,1962(4)
8 張學祖:《十種大型鱗翅目林蟲及其區系》,《新疆林業科學》,1964(9)
9 張學祖:《乙拌磷防治甘藍蚜的研究》,《八一農學院學報》,1965(1)
10 張學祖:《新疆糧食作物害蟲及其防治》,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
11 張學祖:《新疆常見甜菜象甲的識別》,《新疆農業科學》,1984(1)
12 張學祖:《掃描電鏡下黑森癭蚊體外若干微結構》,《八一農學院學報》,1989(1)
13 張學祖:《論生態》,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衞生出版社,1991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