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孫振

鎖定
張孫振,字公武,號古嶽明崇禎元年進士,歷任太僕寺少卿,河南道監察御史;入清歸籍,以詩文自娛終老。
中文名
張孫振
別    名
張古嶽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職    業
進士
主要成就
明崇禎元年進士,歷任太僕寺少卿,河南道監察御史
出生地
安徽霍山
代表作品
《太古堂詩文》
性    別
霍山縣誌清咸豐刊本
張孫振,字公武,號古嶽。生而穎異,年十二,冠童子軍。戊午,登賢書。崇禎戊辰進士,授浙江歸安令。三載奏最,兼攝烏程篆。寬猛相繼,一切亂絲糾結,應手立解。時均役事,尤難歸。烏數十百萬户,肥瘠混淆。為倡七議,而次第行之。豪右滑胥,無從上下其手。兩邑請於督撫。勒石永式。癸酉分校浙闈,所得皆名士。旋舉卓異,為天下清官第二。遷兵部主事,簡命特擢御史,巡視中城、盧溝橋、皇城各-差。剛介凜然。丙子代巡山西,大閲武備。晉陽諸郡兵燹流離,朝不謀夕,百計賑恤。行朱子社倉法,及王淮荒政,合省便之。隆冬河水凍結,賊勢長驅,眾心惶惑。率領民兵壘冰為城,刻木為炮,以御之。督撫交章奏其功。本年監閲文武科場,特識偉器。戊寅以糾刻權要下獄,甲申起掌河南道監察御史,兼掌湖廠、廣東道印。尋升太僕寺少卿。國初告病回籍。著有《太古堂詩文》,稿藏於家。
霍山縣誌四卷清順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孫振字公武,號古嶽,邑人;明崇禎元年進士,歷任太僕寺少卿,河南道監察御史;入清歸籍,以詩文自娛終老。霍山建縣,始於唐,至宋並於翏,翏即今之六安。明弘治七年又以六安之開化、興賢二鄉,仍置霍山縣。萬曆十七年知縣陳維翰,創修縣誌,天啓二年知縣陳先春又一修。是編仍依萬曆、天啓二志體例,斟酌小變,書成後五年,繼任知縣李居一始為刻行。書中紀載賦役、户口為詳,敍賦額之增減,户口之耗贏,按年紀載,幾無一年遺漏。物產紀六,霍以產茶名,明初霍山尚未立縣,以茶故專稱六安,以壽春、天柱、石寶最有名,實在霍山縣境。天柱古名仙窟,其茶一名仙芽;唐時所謂天柱茶焉。陸氏《茶經》以霍茶功效在陽羨諸品上,而在顧渚諸品下。明初名茶以百數,致貢者僅十餘,而太祖獨重六安,以顧渚上品,則為“焚薦”(焚薦可參本書浙江《長興縣誌》條詳述),由是六安茶遂名天下。
相關傳説
諸佛庵鎮小幹澗村的木耳衝有一山,山上平闊坦蕩,名叫“金鑾殿”,眾所周知,那金鑾殿是皇帝安居攝政之所,應在京城,怎麼會此偏僻的小山衝呢?説來話長。
這小幹澗素有“一里三庵,隔河兩宰相”的傳説。所謂“一里三庵”就是現在的張家院至王家衝之間,一里路之間分佈着汪神廟、姚家庵和霞光尖三座廟宇。據説在明朝年間,這裏同時有兩人在京,官至宰相,一個名叫修斗魁,一個名叫張古嶽,二者雖為同鄉,但性格各異.
一年春節來臨,皇上開恩,準賜二人回鄉省親。離京之前,張主動與修商議,欲在休假期間,二人各為家鄉做件好事以作紀念,最後決定,各自建造一棟房子,看誰蓋得又快又好,且能如期完工。
回鄉後,二人都速及行動起來,由於修家一向為人忠厚誠信,頗得人緣,一時間,能工巧匠,親朋好友,各路嘉賓,會集如雲,出謀劃策,獻工獻料,一座山中亭榭,很快便在修家寨上建造起來。其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構思之精巧,形神之完美,好似空中樓閣、人間仙境,令人讚歎不止。而此時張古嶽要蓋的房子還只建在藍圖上,聞聽修斗魁的房子已大功告成,很不甘心,即派人去察看一番,可派去看的人又是個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回來後對張古嶽説那房子蓋得太漂亮了,就象金鑾殿,他雖未見過金鑾殿,卻知金鑾殿是皇帝登的地方,一定很漂亮,修家的房子蓋得這樣好,肯定比金鑾殿差不了多少。豈知説者無心,聽者有意,張古嶽明知按原議定的計劃,敗局已定,於是一個罪惡的陰謀隨之而生,連忙上了一道奏摺,誣陷修斗魁利用省親之際在家鄉速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金鑾殿,有謀反篡位之心,必須從速除之,以絕後患。奏章到朝,皇上一看,龍顏大怒,責罵修斗魁膽大妄為,速派兵查抄,下旨將修家滿門抄斬,誅滅九族,可憐修家大院(現楊士嶺村汪家院村民組,至今仍有廢墟蹤跡可尋)一百多口被殺,所有房屋均被焚燒。此後,再版的《百家姓》中已無修姓字樣了,幸而蒼天有眼,大地有情,人間有義,修家不應絕後。原來修家有一個新媳婦,因懷孕正回孃家休養,聽説修家遭滅頂之災,便被家人藏匿在附近的一個山洞裏(現名修家洞),直至分娩,所幸竟生一男,為隱人耳目,改姓為俞。此子自小就聰明過人,文才武功,均出類拔萃。成人之後,進京應試,回鄉途中,偶遇張古月回鄉探親,因是同鄉,便一路同行,一天他們同船過江,見張在船邊,便上前一步説,“臣相大人,請問子報父仇,應不應該?”張不知隱情,按常理答道:“當然應該”。説時遲,那時快,此子揮手一劍將張古月的頭顱斬落於江中。
張古月的無頭屍身被送回家後,如何入殮安葬?於是用黃金鑄頭,白銀鑄喉,即金頭銀喉。出殯時,為防止盜墓,就用十八口完全一樣的棺材一起出棺,分別在不同的墓地安葬,據説凡霍山境內有名的風水寶地皆建有張古月的墓地,實是真偽莫辨。文革期間,曾挖掘了不少,但都不曾見到金頭銀喉。
故事真假與否,無從考證,但兩姓結怨,至今不解,不僅不禮尚往來,而且嚴禁通婚,修家在命名時,還有把“章”(與張同音)作底字,用以貶低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