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季農

鎖定
張季農(1919~2010)1919年9月出生於河北省行唐縣西家村一個農民家庭。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水利部原副部長張季農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5月27日7時0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 
中文名
張季農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9年9月
逝世日期
2010年5月27日
出生地
河北省行唐縣西家村

張季農人物經歷

張季農同志1919年9月出生於河北省行唐縣西家村一個農民家庭,自幼聰明好學,較早地接受了進步思想,1937年10月在河北省阜平縣參加八路軍,投身革命,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張季農同志歷任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宣傳隊宣傳員、教導大隊學員、工兵營文化教員、政治處教育幹事、政治部組織幹事、師政治部總務股長、師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等職。在長期艱苦的戰爭環境中,他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徵兵擴軍、文化教育、黨組織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季農同志擔任魯南軍區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幹部科科長、魯南軍區教導團政治處主任,在膠濟、津浦鐵路沿線魯南一帶展開了長期的對敵鬥爭。1947年9月起擔任魯南軍區特務團政治處主任、政委,為保衞麥收等勝利成果,他帶領特務團採取埋伏截擊和奔襲的作戰方式屢獲戰果,在配合三分區十七團攻克傅家莊的戰鬥中,殲敵三百餘,大大地鼓舞了部隊的士氣,受到軍區電報勉勵。1949年5月起,張季農同志先後擔任徐州警備區幹校政委、徐州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務,承擔了大量的警備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張季農同志擔任山東軍區98師(水利二師)副政委。1952年6月起,先後任河南省薄山水庫指揮部副政委、水利工程總局副局長、大夥房水庫工程局黨委第二書記、副局長等職務,承擔薄山水庫、大夥房水庫等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設施工,這些工程至今仍在水利事業中發揮着巨大作用。1956年8月,張季農同志調任水利部幹部司副司長,1959年4月起先後任水利電力部教育司副司長、司長,水利電力部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務,參與組織籌建了北京電力學院、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吉林電力學院等三所高等院校,為我國水利電力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1975年10月,張季農同志任水利電力部副部長,1979年4月任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他認真貫徹中央水利建設方針,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積極推進水利管理和改革,倡導提高水利投資效益和發展水利經濟,探索南水北調西線調水方案,為水利改革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12月,他組織籌備成立了“中國水利經濟研究會”,並被推舉為水利經濟研究會首位理事長,帶領該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展水利系統經濟工作的研究。1982年6月任水利電力部幹部進修學院院長,1983年3月任中國水利電力部對外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1994年3月離職休養。 [1] 

張季農人物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水利部原副部長張季農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5月27日7時0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示哀悼並送花圈,向其家屬表示慰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國務委員馬凱表示哀悼,向親屬表示慰問並以個人名義送了花圈。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參加遺體送別儀式並送花圈,向家屬表示慰問。
陳雷、張基堯、鄂竟平、董力、周英、劉寧、陳小江參加了張季農同志遺體送別儀式並送花圈,向家屬表示慰問;王繼興、張春園、李昌凡、張印忠、周保志等老領導及張季農同志生前友好趙維臣、吳振均、陳方清、慄建國等也參加了送別儀式並送花圈。
張季農同志逝世後,中組部、水利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等有關部委分別送了花圈。汪恕誠、矯勇、胡四一、翟浩輝等送花圈表示哀悼。送花圈的還有水利部及有關方面老領導華楠、楊振懷、李伯寧、黃友若、屈健、周文智、朱登銓、敬正書、綦連安等。 [1] 

張季農人物評價

張季農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在70餘年的革命生涯中,忠誠於黨,忠誠於人民,具有堅強的黨性和高度的組織紀律性。他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較強的政治敏鋭性和政治鑑別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
張季農同志具有高度的黨性修養和優良的民主作風。不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堅持把黨和國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深入實際,紮實工作,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他堅持原則,光明磊落,廉潔奉公,實事求是,不計較名利地位與個人得失。他以身作則,生活樸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保持了共產黨人優良的政治本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關心同志,愛護幹部,贏得了廣大幹部羣眾的尊敬和愛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