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孝文

(原清華大學校長、教授)

鎖定
張孝文,男,漢族,浙江寧波人,1935年10月出生,195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8月參加工作。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 [3]  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歷任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校長,國家教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1990年入選為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 [2] 
中文名
張孝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浙江寧波
出生日期
1935年10月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性    別
職    稱
教授

張孝文人物經歷

張孝文,1935年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在上海度過,有一些事情讓我永遠難忘。日本人統治上海時期,家人帶我去走親戚,乘有軌電車過上海的蘇州河時,所有乘客都被強制要求下車,向在人行道中間持槍的日本兵鞠躬,這種亡國奴的屈辱感深深刺痛了我,讓我銘記至今。抗戰勝利後,老百姓期望能夠過安定和平的好日子,但如民謠所唱:“望中央,盼中央,國民黨來了更遭殃”。我上初中時,每到學校老師發工資的那天,上午第一節課,老師時有遲到,上課的老師抱歉地説,如不能馬上去校門口把“金圓券”換成“大頭”或者“小頭”(指銀圓上的頭像),等到下午就損失大了!可見當時貨幣的貶值情況有多嚴重,真是民不聊生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而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那一天早晨,我親眼看到解放軍官兵為了不擾民都睡在街頭,部隊嚴明的紀律、愛民的情懷讓我肅然起敬。童年的這些經歷讓我知道了民族獨立,國家強大事關每一箇中國人的生存和尊嚴,而只有共產黨能給中國帶來希望。
195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製造工程系,初期從事金屬材料教學及研究工作
七十年代初開始轉攻新型陶瓷材料。曾任清華大學化工系非金屬材料教研組副主任、化工系副主任等職
1983-1984年在美國裏海大學(Lehigh univresity)及U. C. Berkeley從事研究工作。回國後任化工系主任、副校長
1988年10月至1994年1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 [1] 
1993-1998任國家教委副主任
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 [2] 

張孝文社會兼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張孝文主要成就

清華大學校長期間,主持制定和實施《清華大學綜合改革與建設方案》、《清華大學"八五"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堅持方向、着重提高、深化改革、改善條件、發展優勢、多做貢獻"的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團結師生推動學校在穩定中發展,推行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的各項改革和建設,推進學科結構的拓展,為使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立足於國內作出重要貢獻,大力推動科研工作,高新科技有較大發展,科研項目、經費、成果和獲得國家級獎勵的數目均有較多增加。
1990年入選為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電子陶瓷,包括顯微結構特徵及研究方法精細結構與性能關係, 電子陶瓷的缺陷化學, 複合鈣鈦礦結構材料有序無序轉變及其對弛豫鐵電材料特性的影響等等。
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及教委科技進步獎等多項國內外獎勵。著有“固體材料結構基礎”, 發表論文150餘篇,擁有八項專利。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功能陶瓷的製備科學及其關鍵基礎性問題”的研究課題:複合鈣鈦礦型弛豫鐵電陶瓷的製備、相變及微結構。從事陶瓷材料的顯微結構及其表徵方法、電子陶瓷的缺陷化學的研究,在鐵電疇運動及分佈方面,提出了用X線衍射技術測定90°電疇轉向率及其在空間分佈的方法。1984年在美國裏海大學進行合作研究時,發現了鈦酸鋇陶瓷中存在着一種新的90°疇界。主編《固體材料結構基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