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存實

鎖定
張存實(1890—1964)蠡縣藺崗村人。1927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1933年,參加馮玉祥組織的抗日同盟軍,任駐外蒙聯絡員。1934年,被國民黨逮捕。出獄後失掉了與組織的聯繫。此時他急於投身抗日,參加了張蔭梧領導的河北民軍,任民軍政治組長。在逐步認清張蔭梧假抗日的反動面目之後,於1938年控制了活動在博野一帶的河北民軍,並接受駐防在博野的中共冀中軍區2分區的統一領導。1939年,這部分河北民軍改編為冀中民軍,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抗日武裝。不久,冀中民軍改編為冀中軍區警備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了不朽功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興城果樹研究所所長。1964年病逝於遼寧興城。 [1] 
中文名
張存實
別    名
張振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0年5月15日
逝世日期
1964年
出生地
河北蠡縣南莊鎮藺崗村
性    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張存實人物生平

張存實早年經歷

1889年,張存實出生於河北蠡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由於貧困,沒有上過學。上世紀初,他走出家鄉,外出打工流浪,後來參加了舊軍隊。由於作戰勇敢、廉潔清正,受到于右任、馮玉祥的重用,擔任了國民黨軍的高級軍官。因不滿國民黨的腐敗,於上世紀20年代參加了革命。參加革命以後,他同於右任、馮玉祥等國民黨上層人士仍然保持着良好的關係。
1926年,張存實由劉伯堅、曾希聖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革命初期,他在上海中共特科從事武器研發工作,是我黨我軍裝備工程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當時,中共特科負責人是周恩來。與張存實在一起工作的有李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外貿部部長)、劉鼎(新中國成立後曾任重工業部副部長)等同志。當時開展軍事鬥爭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武器裝備,除了想方設法高價購買之外,只能自己研製。
張存實被指定為這項工作的負責人。每次試驗武器和炸藥的關鍵時刻,他總是讓其他同志隱蔽在安全地帶,由他操作。他説:“你們年輕,又有文化,今後可以為黨多做工作。”有一次,試驗發生了意外,他的一隻眼睛被炸失明,六個手指被炸斷。此後的幾十年,他的右手僅有三個手指,其中的兩個還是半截的,只能夾住鋼筆寫字。
張存實參加革命以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瞭解到他同馮玉祥等國民黨上層人士的良好關係,因此派他去做馮玉祥的政治工作。為了隱蔽真實身份的需要,他公開身份是馮玉祥的副官,實則是中共的代表。
張克俠撰寫的回憶錄中,清楚地記載了他在遇到張存實之前曾經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但當時的負責人考慮他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拒絕了他的要求。後來,張克俠在遇到張存實之後再一次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張存實代表黨組織沒有再一次拒絕。經過了一個時期的接觸後,張存實認為張克俠已經基本具備了共產黨員的條件,在請示了周恩來等中共領導同志同意後,於1928年作為入黨介紹人之一介紹張克俠加入中國共產黨,使張克俠成為了一名“特別黨員”。1948年,淮海戰役正處於膠着狀態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沒有忘記這位20年前發展的“特別黨員”,派曾志同志(陶鑄同志的夫人)到國民黨前線聯繫了張克俠。這位被國民黨授予中將軍銜的綏靖區副司令長官,選擇最有利時機,率領2.3萬餘名國民黨軍官兵起義。 [2] 

張存實策動民軍起義

一九三八年春,李俠飛、張文祥和張蔭梧取得了聯繫,張蔭梧得知博野地區已建立了民軍三個團,還得知雄縣一帶有3萬餘聯莊會員。張蔭梧為了控制“博野民軍”及收編大清河北聯莊會,責成張存實、吳家謨組成了以第七團為主力的北上先遣支隊,命張存實為司令。他們順着太行山往北直奔河北而來,大約在一九三八年七月間,張存實到了博野。這時,民軍副司令張子元正在帶領一、二、三團大部,在雄縣、霸縣、新城縣昝崗、米家務一帶,解決了大清河以北聯莊會2萬餘人。與此同時,冀中八路軍也解決了聯莊會萬餘人。
民軍由於收編了聯莊會,人員和武器大量增加。張存實於一九三八年八月下旬重新組織了司令部。張存實為“民軍”司令員,張子元為副司令員兼一支隊長,李俠飛任二支隊長,張文祥任特務團長,劉化南任第七團團長,吳嘉謨任民軍參謀長,邊冠三任政治部主任。
張存實同志是我黨的老黨員,過去曾在北方局工作,也在內蒙古工作過,去過蘇聯。後來因被捕失掉黨的關係。他被捕後,承認了自己是共產黨員,沒有出賣組織和同志,出獄後也沒做過損害黨的事。“七七”事變後,張存實到了張蔭梧組建的“河北民軍”工作,“河北民軍”中的進步青年都説:總指揮部的張存實在政治上比較進步。張存實曾多次向張蔭梧建議:“河北民軍”顧名思義不應當長期躲在山西,應回河北和八路軍合作去打游擊抗日。張蔭梧不聽,他坐吃山空,把陵川附近各縣太平倉的糧都動用了,所以,當地老百姓對“河北民軍”不叫游擊隊而叫“遊吃隊”。張蔭梧罵八路軍遊而不擊,實際上是他遊而不擊。張存實從與張蔭梧的相處中看出了他的反動性,所以,他一到“博野民軍”就旗幟鮮明地表示擁護共產黨和毛主席,擁護八路軍,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張蔭梧的摩擦陰謀活動。特別突出的是:他是張蔭梧派來的,但他卻反對張蔭梧,因而得到了民軍和當地共產黨以及進步人士的支持。另一方面卻受到兩個團長張文祥、李俠飛及參謀長吳嘉謨等人的嫉妒與仇視。誠然,進步與倒退,革命與反動是水火不相容的,因而鬥爭在不斷地發展。那時,張存實一面做張子元的工作,一面在講話中常常公開表示反對張蔭梧,他曾不止一次地抓住張蔭梧講過“河北是咱的”這句搶地盤、反動割據的話,揭露其狂妄野心和土霸思想。當時他以尖刻辛辣的語言對張蔭梧的親信吳嘉謨斥責説:“你是張桐軒(即張蔭梧)的忠實信徒,他罵你,你認為應該,他打你一巴掌,你認為是龍爪抓了。”説得吳只是冒汗,無言以對。張存實還採取各種方式,對一些舊人員進行教育。有一次司令部副官處有些人打牌,被博野縣政府抓了賭,一些副官怒氣衝衝地想去找縣長袁卓農進行報復。張存實批評、制止他們,他們不聽。張對他們講:“你們如果有膽量,將縣長弄出來,打趴在地,拉他兩趟街,但有一條;毆打抗日縣長的罪責完全由你們負,若八路軍來追究,也由你們承擔後果,那時候,你們可別來找我。”結果誰也不去報復了,保證了縣長的安全。
鬥爭雖然日趨尖鋭,但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正確領導下,張存實革命立場鮮明,他和冀中八路軍的關係搞得很密切。比如,當時二軍分區司令部和民軍司令部均駐防在博野縣城內,為了抗日的步調統一,軍區還任命張存實兼二軍分區副司令員。在八路軍的駐防區,那些反共的頑固勢力,雖把張存實看作眼中釘肉中刺,但由於當時革命形勢,他們是敢怒而不敢言,他們雖控制着一定的部隊,這些傢伙卻一時未敢妄動兵戎。
吳嘉謨為了反對張存實,他在博野城北鄧家莊,暗中組建司令部,他為司令,經常召集張文祥、李俠飛、劉化南開會,密謀策劃。結果,張文祥、李俠飛等發動叛變,於一九三八年九月帶兩個團南逃,投靠張蔭梧去了。去的路上,在安國石佛村與去二地委開書記會議的宋振桓(地委宣傳部長)、何崑山(縣委書記)、何福林(農會主任)、張振安(縣基幹隊指導員)4位同志相遇,叛軍將這4位同志逮捕並施以酷刑,後帶至安平縣崔安鋪,予以殺害,投屍井中。這“安平慘案”,就是張蔭梧破壞團結抗日第一次搞摩擦的罪行。
“安平慘案”後,二地委在安國、安平等縣內的各區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控訴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破壞抗戰的罪行。進一步提高了羣眾的覺悟與抗戰的決心。
張文祥、李俠飛投張蔭梧後,張蔭梧聽了他們的報告,知道了張存實的所做所為完全與他的陰謀相違背,他馬上把張存實解職,吳嘉謨實際上成了司令。同時,派“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王長江帶三個團的兵力,於十月間去河北博野鬧摩擦。他們先竄到深縣境內,一路上誣衊“八路軍不抗日”,散佈所謂“曲線救國”。
張存實得悉王長江帶三個團要來博野,立即叫秘書劉子英同志起草密電,向冀中軍區呂司令員報告,並請求指示深縣當地政府,斷絕張蔭梧部的糧草供應。不久,有一天夜間,王長江離開部隊,秘密地來到博野城內,拜訪張存實。據云,王長江在陵川時,對張存實比較尊重和友好,他這次來是向張存實探詢情況,然後再考慮下一步的活動。張存實抓住這個機會向他爭取教育,一夜晤談,轉變了王長江的看法。第二天,張、王二人離博野到了青塔冀中軍區司令部。呂正操、孫志遠等同志會見了他們,這對王有很大的影響。但王長江畢竟還聽命於張蔭梧,故後來張蔭梧命令王長江帶領“河北民軍”向博野進犯,並在二分區製造摩擦,八路軍被迫自衞:冀中軍區命令二軍分區:如果他們先打第一槍,堅決消滅之。二軍分區司令員於權伸,政治主任劉哲華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火速從保定南和定縣東調來所屬的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大隊,於十二月十六日,把所有的“河北民軍”四個團(一、六、七團,特務團)完全包圍;自拂曉打響後,很快就解決了戰鬥。在這次戰鬥中,“河北民軍”第一支隊張子元部因與我們已有聯繫,按兵不動,王長江率部分部隊起義,吳嘉謨被俘,李俠飛、張文祥率殘部狼狽逃竄。這就是“民八事件”(也稱“博野事件”)。這是張蔭梧破壞團結抗日第二次搞摩擦的罪行。“民八事件”之後,我軍協同地方政府在博野開展了反張蔭梧的羣眾運動,使廣大羣眾認識了他的反動面目和他的陰謀企圖,打下了最後消滅張蔭梧鬧摩擦活動的基礎。
冀中軍區命令張存實、王長江把起義人員編成了兩個團,一團長劉坪,政治處主任劉子英,二團長張幹亭,政治處主任劉秋和。兩個團編好後,於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下旬,開赴河間三十里鋪一帶整訓。後又增派了三團,該團是從張子元的第一支隊調入的,團長王革非,政治處主任劉汝賢。後來三個團改為三個大隊。一面整訓一面打游擊,部隊政治素質有所提高。一九三九年二、三月間,把這支隊伍改為“冀中民軍”。司令員王長江,副司令員張存實,政治主任邊冠三。這時王長江司令員代表“冀中民軍”全體人員正式通電張蔭梧,完全脱離“河北民軍”。
“冀中民軍”成立之後,張存實去找民軍副司令兼一支隊長張子元,叫他把部隊帶來合編。一九三九年五六月間,“冀中民軍”和一一〇師的特務團及先遣支隊,再加上民軍一支隊,合編為“民眾抗日自衞軍”,簡稱“民抗”。王長江為司令員,張存實為副司令員,劉子奇為政治委員,邊冠三(原政治主任)調走。“民抗”下屬兩個總隊。一總隊長張子元、政委王先臣,二總隊長孫然、政委鄧京哲。部隊從上到下實行政治委員制度,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同年夏秋之間這支部隊在武強小范戰鬥中,重創和消滅了部分進犯日軍。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民抗”和挺進支隊合編為冀中軍區警備旅。旅長王長江、副旅長張存實,政治委員曠伏兆。警備旅下屬兩個團,一團長張子元、政委王先臣,二團長趙東寰、政委譚彬。警備旅於一九四〇年打垮了反共頑固派喬明禮部隊。同年參加了太行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指揮的討伐國民黨朱懷冰戰役。這時,警備旅從戰鬥中發展得更加堅強了。 [3] 
帶領民軍起義之後,張存實在晉察冀軍區工作,在聶榮臻、程子華、耿飈同志的領導下具體負責情報、聯絡工作,包括領導北平、天津、保定八路軍的情報網和秘密電台。解放戰爭時期,他在中共中央東北局工作。 [2] 

張存實領導果樹研究所

東北解放不久張存實轉到地方工作,來到興城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四九年為園藝試驗場)所長。那是一九四九年的夏天。
建國初期在生產、生活極其艱苦條件下,他高瞻遠矚,不畏艱難,帶領全所職工探索與開拓果樹科研之路,同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勤勤懇懸,剋剋業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為發展我國北方果樹生產作出了卓著的貢獻,使興城果樹所成為全國各地參觀學習的榜樣。
張存實的衣、食、住、行簡單而樸素。他一年四季身着布衣、布褲、腳穿布鞋,冬季也只是披一黑布鬥蓬,只有到北京、瀋陽等外地開會時,他才偶爾換上質地較好的衣服和皮鞋。他全家只住三間普通平房,在卧室兼辦公室內只有一張木牀、一對舊沙發、一個辦公桌、一把舊轉椅。書架上擺放着書籍,整個房間顯得簡單而樸實。張存實在生活上對自己要求很嚴,個人的一些瑣事,都是自己料理,從不麻煩別人。雖然國家給他配備了勤務員,但他每天起牀後,都是自己動手把牀鋪收拾得整整齊齊,把室內打掃得乾乾淨淨,天天如此,持之以恆。居室內終年保持整潔,給人一種清新別緻之感半生戎馬生涯,漫長而坎坷的革命征途中,他在生活上養成了一種艱苦樸素的習慣。他每天三餐都以素食為主,很喜歡吃小米乾飯、玉米餅、雜麪條之類的主食,每餐都離不開青菜和豆製品,特別喜食辣椒和葱、蒜之類,很少吃肉、魚、蛋,即便吃魚也只願食一點煎的小魚。他在飲食上從不挑吃挑喝。有一次他和一位青年科技人員姜維山同志去錦州公出,中午,張存實風趣地對姜説:“今天我請你吃午飯,來個錦州小吃”,説着帶姜走進一家門市不大的包子鋪,主人見他們一老一小,便一眼認出了老頭是一位大幹部,急忙迎上前來説道:“同志我們這裏專賣包子,別無其它酒菜。”張存實笑道“這個無妨,我們就來個經濟小吃”。這雖然是小事,但充分説明,張存實對待飲食,不論在家還是在外,從不講排場,不破費一分一文,只求吃飽、吃好,經濟實惠。有一次張存實陪同北農大陳延熙教授,坐馬車到西位山示範場視察工作。由於客人的突然到來,廠方在生活上毫無準備,既無細糧又無肉、魚,只有一些雞蛋。場幹部感到為難,張存實看出了他們的心事,説道“有高粱米吃就很好嘛,能有雞蛋待客不是更好嗎?”大家都笑了,幹部們的一時為難也隨笑聲消失了,張存實就這樣無微不至的體貼着下級。在此工作期間,他同羣眾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工作。他這種紮根羣眾,純樸而高尚的生活作風,默默的教育着每個同志。
張存實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現在羣眾之中。人們經常看到,在果樹研究所院內,有一位衣着樸素的老人,在那裏打掃衞生,他就是張存實。有一次從北農大來了一羣大學生,到這裏實習,看到張存實在不停的打掃院落,就大聲稱呼他“清掃老頭”,張存實笑着向他們招手致意。幾天過後,張存實給他們作報告時,他們才真正認識了這位“清掃老頭”。會場裏鴉雀無聲,學生們都在面面相覷,表情很不自然,為前天對老人的冒昧,而感到無知、失禮、慚愧。張存實這種以身示範和一個普通一兵的形象,給大學生上了生動的一課,他們在內心裏對張存實埋下了敬慕之情,慶幸自己有了終生學習的榜樣。
張存實在個人生活中,從不以權謀私,追求特殊享受。有一年他去外地開會,在家的其他領導各家都配上了新傢俱,也給張存實換上一套,老伴感到無比高興,萬沒想到張存實回來我們在對住房和傢俱的要求上不要無止境,目前我們的條件已經不錯啦,不要佔公家的便宜”。於是他堅決退掉了沙發牀和部分傢俱又換上了木板牀。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張存實和技術員鄭瑞亭同志到哈爾濱開會,省裏請他寄宿於一個豪華的高級飯店,一進大門張存實就問這是不是“馬代兒”?接着又説:“看來我們要多花錢了,你告訴服務員,我們住普通房間就可以了”。鄭瑞亭同志只好照辦了。回來時,想給他買一張軟卧票也被他拒絕了。張存實是一位不享受高幹待遇的高級幹部。
張存實在用人上,不徇私情,正確貫徹了黨的任人唯賢的組織路線。在五十年代,他的叔弟和家人,先後從家鄉特意來找他安排工作,他説:“我沒有給你安排正式工作的權力,做個臨時工還是可以的。不同意,你們回去務農不也很好嗎”?就這樣親屬們被他送回了家鄉。他經常和同志們講:“我們在用人上,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親屬裙帶關係,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幹部隊伍的戰鬥力”。張存實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辦的。
他經常教育青年一代,“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多和農民子弟交朋友。青年人要努力學習那些在知識海洋裏奮力拼搏的人,成功和勝利總是屬於勤奮者”。張存實的這些教誨,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中。
張存實已是年逾古稀發斑白的人了,按説人到老年,應該愛惜人生旅途上的“晚間燈火”。可他卻很少考慮自己,心中時時都在想着黨和國家交給自己的重任,想着為人民多盡點微薄之力。一個長期從事軍政工作的黨的高級幹部,轉到地方搞科研工作,這不能不使他憂心忡忡。在戰爭年代,在槍林彈雨中,他是勇士是強者,但在和平建設之中,在科學技術面前,他深知自己是個門外漢。然而,面前的困難是束縛不了英雄的手腳。他甘當一名小學生,一切從零開始向科學技術進軍。張存實是勤奮好學的共產黨員,在學習上從來不知疲倦。他每天的作息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一天開始除了批閲文件、處理日常工作、看報紙、聽廣播之外,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攻讀科學技術書籍。僅僅兩年時間,他就係統地學習了《果樹栽培學》、《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植物保護學》、《遺傳變異學》等等。並作了大量筆記,逐步深入地掌握了基礎理論科學知識。在學習上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不恥下問。遇到不懂的業務問題,就虛心向專業人員請教,並追根問底,直到把問題弄通。從他的大量日記中,我們看到了張存實對待學習是那麼如飢似渴,是那麼的一絲不苟。
他在日記中寫道:
1962年11月19日
黃可訓先生談:
昆蟲在世界上為數最多,佔整個動物界的三分之二,目前研究昆蟲已認清了一萬多種,其中吉丁蟲、天牛、小透羽等只是害蟲,毫無好的一面,它不同於蠶之能吐絲,蜂之能作蜜。
腐爛病是一種孢子菌,經樹幹傷口進入韌皮部染病。而傷口是受天牛、吉丁蟲、小透羽為害造成的。防治:①增強樹勢,使傷口癒合快,孢子就難以侵入。②以化學、生物措施綜合防治吉丁蟲、天牛、小透羽等害蟲。③徹底刮治患部,刮後塗防護劑,以免孢子侵入。
1960年11月3日
植物的生長與發育,其生長係指樹梢生長而言,而發育係指生長果實而言,果樹由於每每生長新梢且陡長旺盛,往往不結果實,這是生長與發育之間的矛盾,解決此矛盾,不但要注意肥水並應注意整形修剪,只有合理修剪使樹冠通風透光,才能使土壤中的肥、水吸引上去與樹葉之光合作用相適應,而後才能多結果。搞果樹生產就是要解決生產與發育之間的矛盾。
1961年11月10日
科學研究工作與一般生產管理工作不同。生產管理工作屬社會科學範疇,而科學研究工作屬自然科學範疇。研究自然科學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總結以往,還要探索未來,進一步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改造自然。以求完成科學技術工作在歷史上的發展並用以提高生產力,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編寫果樹生產技術講義,不外乎有以下幾點:①研究果樹科學的目的在於:改造果樹,使之符合發展生產的要求。但研究改造果樹,需先了解某果樹的生物學特性,因此,在研究設計方案上,應先了解果樹生長髮育的特點。②設計方案,即作戰計劃之編擬和部署,因此設計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要有物理、化學、數學、植物學、外國語等學科的高深的科學知識。還要有生產技術試驗的經驗和理論研究工作的素質,然後才能作出比較完整的設計,而不至偏於一隅。③設計要有重點,治表、治本要結合起來。對果樹的剪枝、打藥、疏花、疏果這是治表;進行士壤改良、加強水肥管理,增強樹勢這是治本。把治表、治本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叫聯合兵種作戰,應予以充分注意。
在上述幾則日記中,我們清楚的看到:張存實對科學技術的鑽研精神和堅強毅力,是何等的超常。經過幾年的努力,他變外行為內行,從而在科學技術工作中取得了發言權和領導權。他對問題的看法,有着自己的獨到見解。如在上述的一則日記中,他就明確的提出了“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論點,這對一個長期從軍從政而年到古稀的老人,在六十年代初能有這種見解,確是難能可貴的。正因為張存實在宏觀上具有這樣不斷髮展的論斷,才能胸懷大志,為建所和發展科研事業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
在建國初期的一九五〇年,廣大農村農業生產落後,產量很低,特別山丘地帶產量更低,農民勞動一年收入甚微,生活極其貧困,面對這種現實,他看在眼裏,痛在心上。為急農民所需,他考慮了一個“果樹上山”的總體規劃。並開始了對山薄地種植“糧與果”的訪問調查,同時進行了可行性的對比論證,初步肯定了計劃的正確性。在掌握一手資料的基礎上,他又親自到北京請教專家教授。他的規劃和意見得到了北京農大沈馬和陳延熙兩位教授的贊同,並表示願與合作,在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援。當地政府也大力支持,並在興城元台子鄉西石山劃拔了荒山荒地,作為果樹上山的示範基地,定名為“西石山果樹示範場”。在建場初期,張存實克服種種困難,親自帶領北京農大的專家教授及本所技術人員,勘測地形,規劃場地,指揮施工,通過等高撩壕、疊壩、平整士地、栽植果樹綠化場區等一系列的治理工程,僅一年來時間,就建成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山地果園。由於場區內實現了綜合治理,從而保持了水土,為果樹生長髮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幾年後就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這項經驗得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充分肯定。
經驗傳出後,轟動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絡繹不絕。張存實為使經驗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推廣,舉辦了“山地果園學習班”。學習建園技術,培養了許多果樹管理的技術骨幹,為各地因地制宜地發展果林作出了貢獻。張存實開創的經驗,引起國外的關注,美國的一所農業大學把西碗山果園的栽培技術,編入《果樹栽培學》之中。至此,西立山這顆具有生命力的種子到處開花結果。
一九六四年秋,張存實去世,享年七十四歲。逝世後,遵照他本人的遺願,安葬在興城市城北,由他親自創建的西位山果樹示範場內。那鬱鬱葱葱的青松和萬紫千紅的果樹,掩映着他的墓地,墓碑上寫着:“張存實同志永垂不朽”。 [4] 
參考資料
  • 1.    河北省地方地辦公室.河北省地方地辦公室: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493
  • 2.    齊敬思.《我的外祖父張存實》:《黨史博覽》,2011年09期
  • 3.    冀中人民抗日鬥爭史資料研究會編.冀中人民抗日鬥爭文集第1卷:航空工業出版社,2015:57-58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興城市委員會宣傳文教辦公室編.興城文史資料 第4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興城市委員會宣傳文教辦公室,198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