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奮

(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靈新煤礦技師)

鎖定
張奮雖然只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靈新煤礦的一名工人,但卻憑藉着自己的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對書本知識的刻苦專研,克服了技術上的種種困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並且毫不吝嗇的將自己的知識傳播給同事,使大家共同進步。獲得了感動中國十大傑出礦工、國家級技能大師等稱號。
中文名
張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靈新煤礦工人
主要成就
曾獲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等

目錄

張奮簡介

張奮,男,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靈新煤礦工人。他的文化水平雖不高,但他卻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制約安全生產的技術難題;他的經濟收入雖不寬裕,但他卻從書本中收穫了豐厚的精神食糧。他不遺餘力的將自己的知識傳播給他的工友,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已經成為了一面旗幟。他是國家首批技術工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之一,國家級首批50個技能大師。、中華技能大獎、感動中國十大傑出礦工、國家級技能大師等稱號。 [1] 

張奮事蹟

一九九零年六月,他來到神寧集團靈新煤礦當了一名農民工,當時正趕上國家投資對在寧東礦區建設寧夏首座現代化礦井——靈新煤礦。當工友們享受工餘快樂生活時,他卻一門心思鑽進書堆。為了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主動搬出舒適的集體宿舍,獨自住在一間已被廢棄的土房裏。礦區居家的燈火熄滅時,他依然在陋室挑燈夜讀,冬天寒風凜冽從門窗的空隙中吹進來回旋在小屋中,有時凍的連手都寫不成字;夏天小屋像蒸籠,汗水順着臉往下流,就在這樣的環境,他從沒有間斷過學習。工作中遇到疑難問題他就去找師傅,或者去新華書店查閲有關電氣方面的專業書籍,只要書中能有一道題或一句話能幫他解決難題,他都想把它買下來,有些書比較貴,他買不起,他就只好帶着筆記本到新華書店去抄書。
1992年和1994年,礦務局兩次在全局千餘名電器維修工人中設立技術比武擂台,他均博得頭籌,獲得採掘電鉗工技能狀元、礦井維修電工技能狀元。他從一名農民工被企業轉為的合同制職工,不分工齡長短被破格晉升為採掘電鉗技師。為了掌握過硬的技能,他省吃儉用先後購買了價值6500餘元的各類專業書籍二百餘本,做了15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發表了綜採維修方面的專業論文多篇,在筆記中記載了工作中千餘種電氣設備故障及排除方法,撰寫了綜採電工問答500問和綜採電氣故障排除技巧200例等實用性教材小冊子13本,這些已成為員工技能培訓的實用型教材。為企業先後排除了上萬次設備運行故障,帶出了採掘機電方面的技術骨265名,單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技成果十幾項。 他始終懷揣一顆永不懈怠的心,鑽技術、搞革新、破解制約安全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在設備檢修過程中,他摸索出了一套看、問、聞、摸、聽的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檢修絕活。他先後攻克了300多項生產難題,完成了200多項技術革新項目。
在L1514工作面開採期間,由於採高低,採煤機拖纜裝置設計不夠合理,根本不能適應現狀,採煤機在行走割煤時,電纜嚴重摺損,兩根新電纜使用期限不到一週,而且每班5名電工圍着拖纜轉,還是影響生產,針對這一制約安全生產的技術難題,開始他們與廠家聯繫,廠家來人到現場看了現狀後,搖了搖頭説沒辦法。為徹底解決這疑難絕症,他和工友們帶着紙、帶着筆、帶着乾糧,盯在現場進行觀察琢磨,尋找解決的方法,針對運行的採煤機拖纜進行設計,雖然設計難度很大,兩天後他們初步製作了一套,結果安裝上效果不明顯,覺得和原來的差不多,當第二個做成後,還是不行,為了攻破這項技術難關,在井下一呆就是十幾個小時,呆的時間一長,腸胃病的復發,疼痛難忍,豆大的汗水往下淌,但他還是強忍的支撐着,感化了身邊的工友,和大家一塊默默地奉獻在這一艱辛的崗位上。十天的時間他們把拖纜裝置進行七次改造,將採煤機拖纜由單鏈牽引改為雙鏈牽引,成功的解決了這一難題,使一根電纜壽命由開始的一週延長到六個月,工效提高了16倍,一年節約人工工資和材料費用65萬元,此項創新被礦上命名為“張奮旋轉拖纜”。該項成果填補了低採高採煤機託攬由固定變為旋轉的空白。在L1316工作面回採期間,由於工作面坡度大,電纜夾板在電纜槽中下滑相當嚴重,人工無法阻止下滑,電纜多次將旋轉的採煤機滾筒割斷,他設計製作了“電纜阻滑器”,一年可節約人工工資和材料費35萬元,後來被礦上命名為“張奮阻滑器”。在回採L3314工作面時,他根據工作面的條件和採煤機負荷功率的實際情況,經過細緻的測算,大膽提出“雙向割煤”新工藝。僅此一項該工作面回採速度由原設計的15個月縮短為10個月,工效提高了5倍,一年累計多出煤39萬噸,節約人工工資和材料費用近260萬元,填補了寧夏煤炭開採方式的空白。
在L3114工作面開採期間, 他設計製作轉載機至電器平台“自動拖移裝置”,解決了生產中的難題,工效提高了6倍,一年節省人工工資和材料費用28.6萬元,被礦上命名為“張奮拖移裝置”。並經長期使用至今未發生一次機械損傷事故,這套裝置已在寧東生產礦井推廣使用多年。 一九九八年,集團公司第一套綜採在靈新煤礦上馬,從安裝到試生產,長達3個月生產斷斷續續不能正常,他深感一個炮採工作面電工的技術和一個綜採工作面電工的技術是天壤之別,在礦黨委的支持下,他自發的開闢了集團公司第一個“青年志願者科技課堂”,也是寧夏煤炭史上個人掏錢企業收益的第一人,他用平時省吃儉用、小改小革和提合理化建議得來的8500元存款,購買了綜採電工專業書籍和教學用品。辦起了綜採維修電工業餘培訓班。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傳給工友,。他所帶的徒弟他們的文化程度層次不齊,有的一點就通,有的講好幾遍都還聽不懂,他還的耐住性子教他們,有的還的給開小灶,一部分工友不識圖,甚至有的感到學電工很費勁,就主動放棄電工這個工種,他還的給他們做思想工作。
2005年初,他將獲得中華技能大獎政府獎勵一萬元獎金全部捐獻出來,靈新礦也出資2萬元,設立了張奮技能基金會。2005至2006年兩年間又他從個人後備專家津貼中每月拿出300元充入基金。2008年他在機修廠任副廠長期間,帶頭捐款設立了青年科技課堂獎勵基金,2009年後,他每月從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又拿出200元補充到基金會的基金中。經過了16年的不懈努力,他帶出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集團公司技能狀元王永勝、全國青年崗位技術能手周佔倉、全國技術能手馬洪濤、馬寶柱和全國煤炭系統技術能手馬學軍等24名技能狀元和56名技術能手。2009年,礦上成立實訓基地,安排他去負責,他主動放棄了節假日,白天設計製作實訓器件,晚上在燈光下編寫教材。經過了2個月的辛勤耕耘,自己設計製作了滿足200名電工、鉗工實訓工位。編寫了貼近實際的電工、鉗工實訓教材小冊子10本。 [1] 
參考資料
  • 1.    資料  .價值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