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奇

(自貢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

鎖定
張奇(1904-1985),河南宜陽人,1949年2月,率第二八二師在皖南起義。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獨立師師長,第十軍第二十八師師長,四川省自貢市警備司令,自貢市市長 [4]  等職。1985年11月3日病逝。 [2] 
中文名
張奇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85年11月3日
性    別
出生地
河南省宜陽縣

張奇人物簡介

張奇(1904—1985),出生於河南省宜陽縣。抗日戰爭時期,張奇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率部抗日,並與中共地下黨組織秘密聯繫,多次掩護我軍敵工人員;194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地下黨特別黨員從事兵運工作;1949年12月5日,自貢和平解放,張奇任自貢警備司令員,指揮清剿土匪和禁煙禁毒;1950年7月,張奇從部隊轉業後,擔任自貢市市長,面對百廢待興的自貢,他依靠人民羣眾,調動積極因素,克服種種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到自貢建設中;1985年11月3日上午9時50分,共產主義戰士張奇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1] 

張奇人物生平

1904年,河南宜陽城東的小村莊,人們正沉浸在春節的喜慶中。隨着一聲嬰兒啼哭,張家喜添男丁,取名張奇。生於貧寒農家,這個嬰孩將要面對的卻是命運多舛的童年。 [1] 
張家八口人,全靠十二畝薄田過活,雖勤耕儉織,仍窮愁潦倒。張奇的父親會一手木匠活,靠着熟稔的手藝,尚能貼補家用。然而,在張奇一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張家的生活更趨困難。在他十四歲時,母親也因積勞成疾而撒手人寰。 [1] 
張奇自幼跟隨伯父在私塾就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縣立高級小學校。學習期間,他思想進步,雞耕螢讀,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然而,畢業時,因家中貧困,已無力升學。此時的中國,軍閥混戰,外強環伺,十九歲的張奇便萌生了“尚武救國”的念頭,毅然投奔陸軍第七路軍,在總部從事文書工作。 [1] 
當時,河南省長欲補充軍力,在西安創辦講武堂,張奇因有文化而進入講武堂就讀。他天資聰穎,學業刻苦,通過一年多的學習,逐漸掌握了過硬的軍事本領。1925年3月,張奇被講武堂推薦到督軍公署步兵隊任排長,後晉級為旅部副官、上尉參謀。到北伐戰爭前夕,年僅二十二歲的張奇,已經是西北軍少校參謀。 [1]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為直、皖、奉三系,漫天混戰。 [1] 
1926年9月,馮玉祥抵達五原,被推選為國民軍聯軍西路軍總司令,劉鎮華陝軍集於馮玉祥部下,整編為第四軍第七師參加北伐,張奇時任中校參謀。 [1] 
新編北伐軍出師潼關,兵臨洛陽城下,首戰告捷。張奇所部由考城向濟寧、鄭州進攻,他帶領士兵英勇奮戰,累建戰功,後被任命為師部上校參謀長。1928年1月9日,張奇所部奉命由恆縣北渡黃河,征伐奉系軍閥一部,乘勢收復清豐、南樂等城鎮,並與友軍全殲京津一線之敵。 [1] 
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張奇所部歸於蔣介石中央軍嫡系。 [1]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一聲槍響,中國一時烽火連天,日軍鐵蹄所至,燒殺姦淫,無惡不作。西安事變後,張奇所在的十五軍與日軍在中原戰場交火。8月5日,張奇率三八六團開至晉中,但雁北一片黃沙,無險可守,日軍已迫近長城沿線各隘口,張奇只得退回渾源恆山一帶,牽制和阻擊敵軍。然而,首次截擊失利後,部隊尚未得到休整即投入到殘酷的忻口戰役。 [1] 
忻口,是保衞太原的最後要隘。面對日軍的猛攻,張奇所部背水為陣,與日軍在前沿陣地開展了慘烈的拉鋸戰。當陣地白天失守後,他果斷在夜晚帶領部隊沿交通溝魚貫前進,直撲敵人巢穴,終以一百餘傷亡代價,擊退日軍,奪回陣地。由於三八六團的突襲勝利,改變了晉北的不利戰局。此次戰鬥結束後,由於部隊傷亡過重,張奇所部撤離前線,前往西安整編補充兵力。不久後,以嶄新的軍容開赴山西抗戰前線,迎接更加殘酷的戰鬥。 [1] 
雄踞黃河北岸的中條山,東西連綿數百里,我軍與日軍在此激戰一年,被日軍視為華北戰場的“盲腸”。 [1] 
一天,軍部秘書林孟平(共產黨員)來到堅守中條山的張奇所部,送給他一批進步書刊,拿到《論持久戰》,張奇愛不釋手,對毛澤東的運動戰、游擊戰思想甚為崇敬。相處中,林孟平也被張奇堅持國共統一戰線所感動。 [1] 
1939年12月,日軍再次進犯中條山附近的絳縣增村,張奇根據林孟平意見,親率兩個排從裏冊峪進攻,潛伏於村北溝中靜待時機。當日軍進入射擊圈時,張奇一聲令下,槍聲四起,火光搖曳,日軍毫無防備下被打得人仰馬翻,殘部倉皇而逃。不久後,日軍集結兵力報復,將四十餘無辜村民射殺。 [1] 
南喬野鎮,南面平地,北面深溝,四周寨牆二丈多高。張奇兩次選派精幹官兵,在羣眾組織“紅槍會”掩護下進寨偵察,摸清了日軍兵力和火力部署。“奔襲南喬野,消滅睡老虎。”張奇作戰前動員後,官兵雪恨心切,紛紛報名參戰。26日子夜,寨子裏的日軍睡得正酣,此時,一枚信號彈沖天而起,抗日軍民奮勇殺敵,僅一個多小時,就消滅數十名日軍,繳獲步槍五十餘支。 [1] 
1941年夏,中條山激戰再起,日軍調集重兵,配以戰車和重炮,在空軍掩護下,以東西鉗形攻勢,企圖打通平漢線,控制中國腹地中心的大動脈。國民黨守軍雖號稱十五萬,但僅堅持十天左右便潰敗,分批撤向黃河南岸和西岸。 [1] 
作為代師長的張奇奉命堅守,但他所率部隊兵員緊缺,被戲稱為“空軍”。在不明戰局、不明友軍的情況下,張奇所部敗退中條山,他也成為“替罪羊”被軟禁在軍部。爾後,張奇乘衞兵不備,逃出部隊,過着流離失所的日子。 [1] 
在商丘敵佔區,張奇雖然生活困苦,但始終希望以身救國,遂前往南京投奔了郝鵬舉。1943年,張奇被指派到將校團,任職高等軍事研究班少將班副。當年9月13日,郝鵬舉升任蘇淮特別區保安司令,張奇也偕同前往徐州。次年,新設淮海省後,張奇出任保安處長,幫助新任省長郝鵬舉將分散的原西北軍舊部串聯起來,組建保安總隊及通訊部隊。 [1] 
在此期間,張奇與汪偽宣傳處長高漢過從甚密,高漢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曾兩次被派入偽軍軍政上層開展情報策反工作,他積極發展張奇作為自己情報策反的耳目和助手。張奇身在曹營心在漢,且對高漢非常敬佩,為他提供了不少有關偽軍兵員編制、裝備、駐地等情報。 [1] 
情報工作非常危險,張奇記得,有一次,高漢從淮北根據地回到徐州不久,便被郝鵬舉指派擔任淮海軍政幹部教育學院教育長。然而,在報道時,郝鵬舉卻拒而不見,並命令軍士將其“着即扣押”。高漢趁人不備,通知妻子將家中文件轉移到張奇處,由於郝鵬舉無證據,在被扣押二十天後,高漢才得以獲釋。 [1] 
1945年,張奇秘密調查日軍在徐州地區的兵要地誌、兵要地理、武器裝備等,準備起義,然而機事不密,在日軍施壓下,郝鵬舉派人追查,並將張奇撤職。當年8月,郝鵬舉升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路軍總司令,張奇復職後任師長。也就是在這一年,張奇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 
不久後,偽淮海省密令進攻解放區,汪偽軍委會首席參謀親臨徐州,指示郝鵬舉,“徐州是津浦、隴海兩線的交通樞紐,屏障京門,捍衞燕魯,乃是後方的重要基地,對海州、連雲港方面,尤為軍事上最有價值的戰略點。”然而,郝鵬舉既不信任蔣介石,又懼怕共產黨,他對內戰搖擺不定。張奇當即向郝鵬舉陳述內戰弊端,敦促其停止內戰。 [1] 
在張奇勸説下,郝鵬舉於1946年派員前往魯南與陳毅將軍會晤,隨後率部開出徐州在台兒莊宣佈起義,將部隊拉到了山東莒南張家圍子解放區,並發表了《退出內戰擁護民主宣言》,“停止內戰是為和平民主建國之唯一道路。” [1] 
到達莒南後,起義部隊改編為華中民主聯軍,黨派遣教導團開展了思想和作風整頓,張奇在高幹將校班任主任,開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觀摩和學習,進一步築牢了思想根基。不久後,與莒南臨近的海州地區國民糾集特務武裝向西出動,竄犯隴海路南面的十餘村鎮,張奇率部交戰。在海州外圍的毛莊,張奇所部牽制住敵軍,為我軍攻打海州贏得先機。 [1] 
隨着蔣介石發動內戰,華東上空戰雲密佈,整編十九軍佔據徐州以東隴海一線,第二綏靖區三個軍由膠濟線南犯,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兵臨城下,郝鵬舉搖擺不定,召集高幹會議意圖獨立。不久後,郝鵬舉找到張奇,再次提及獨立一事,張奇極力勸阻,並向組織彙報了部隊動向。1947年,張奇等人被軟禁,郝鵬舉以“還軍於國”藉口叛逃,將部隊開赴連雲港,不久即就任四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兼魯南綏靖區司令,並擔任“進剿”前鋒猖狂進犯山東臨沂解放區。 [1] 
郝鵬舉叛逃後,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率三個師征討,僅用十一天,便擊潰郝鵬舉所部,殘部隨即難逃,張奇在這時被開釋啓用。蔣介石擔心郝鵬舉餘部再次起義,採取了收買、分化、消滅的策略,以“鞏固江防”為由,讓該部移師泰興、口岸、黃橋一帶。不久後,華中解放區與張奇取得聯繫,“我們的軍隊馬上就要反攻了,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上級要求你們馬上組織起義。”張奇聽後倍感激動,當即開展策反工作,在軍中成立“革命同志會”,組織培養起義骨幹。 [1] 
1948年9月27日,組織決定當晚起義,張奇接令後立即安排相關工作,然而,由於機事不密,起義計劃提前泄露。面對嚴峻形勢,張奇仍決心率部起義。30日,張奇所部決定在八圩巷換防時,乘虛向昆蘆市方向突擊,經游擊區挺進解放區。可惜,南門公路此時已聚集了大量敵軍嚴陣以待,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 [1] 
起義失敗後,張奇再次與蘇北軍失去聯繫,反動派也在其身邊安插了“釘子”,專事改造和分化張奇所部。而此時,三大戰役的勝利,讓蔣家王朝瀕臨絕境。張奇多次遣人前往上海尋找組織,但始終沒有音信。1949年2月7日,張奇率部起義,北渡長江,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1] 
起義後,張奇所部正式編入二野三兵團第十軍,張奇擔任二十八師師長,並率部由魯港乘船挺進西南。12月5日凌晨,數枚信號彈在沿灘騰空而起,八二團經毛家壩、東興寺,沿公路和山道,兵分兩路直抵自貢市區。16日,張奇率部來到伍家壩,同兩萬羣眾一起歡呼勝利,慶祝千年鹽都解放。 [1] 
解放初期,盤踞在自貢市郊和鄰縣的土匪一時蜂起,頗為猖狂,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自貢警備司令的張奇率部清匪反霸,禁煙肅毒,為鞏固新生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1950年7月14日,張奇退伍,擔任自貢市長。經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鹽都,井停灶歇、街市破敗,為儘快恢復生產,張奇組織羣眾修建了濱河路,並對老舊街區進行了改造,使自貢市區煥然一新。在隨後的日子裏,張奇為自貢發展嘔心瀝血,把全部精力放在發展上,為自貢的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1] 
1985年11月3日上午9時50分,張奇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1] 

張奇人物事蹟

張奇病危不忘百姓

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個夏天,張奇病危,住進地處檀木林大街的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一日,萬籟俱寂,病牀上的張奇猛地翻身起來,大呼釜溪河漲水了,並急迫地詢問幼兒園的孩子轉移沒有?人民羣眾有沒有生命危險?甚至不顧自己已是生命垂危之軀,固執地要求一定要往河邊看個究竟。此時的張奇,情緒激動,令病牀前的親屬和護士都難以阻攔。直到顫顫巍巍的張奇在小兒子攙扶下,頂着夜幕,拖着病體,克服着正常人難以想象的病痛,一步一挨地來到釜溪河邊,證實的確沒發大水,百姓也安然無恙,他才放心地返回病房。 [3] 

張奇脱下軍衣當市長

張奇是河南宜陽人,又名大可,打小就心地善良,主張正義,滿懷拯救舊中國的期盼,年僅二十來歲的他就投身革命,參加北伐戰爭,在馮玉祥的部隊任職過中校參謀和師參謀長。抗戰爆發,又冒着槍林彈雨,披掛上陣,北上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奇開始接觸革命思想,並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策反所在國民黨部隊。策反失敗後,張奇毅然脱離國民黨軍隊,成為解放軍部隊一名卓越的軍事指揮人員,投身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參加渡江戰役。 [3] 
後來,張奇隨解放大西南的部隊挺進四川,為剿滅國民黨的殘餘勢力再立新功。1949年12月9日,《大公報》以第一版的顯著位置刊載:“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於5日解放了四川鹽業中心自貢市。”自貢和平解放,走進新時代,整個自貢和全國一樣,沉浸在勝利的喜悦之中。不到一年,張奇奉命卸下軍職,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貢首任市長王維綱手中接過市長職務,開始新的人生。 [3] 

張奇讓釜溪河馴服了

剛剛解放的自貢,經濟萎靡不振,百業凋敝,失業嚴重,街道破敗不堪,隨處可見的垃圾散發着陣陣惡臭。這種境況,竟連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國民公報》也有專文記載,文章以大量的數據講述了距離自貢和平解放還有六天的真實情況,當時的自流井鹽區的鹽井停推迫近一百眼之多,火花灶、炭花灶、炭巴灶和平鍋灶停煎超3000口,即使沒有停推和停煎的也是奄奄一息,垂死掙扎。可見整個自貢,已經被國民黨摧殘成了一個十足的爛攤子,民不聊生。 [3] 
張奇接手的時候,雖然有王維綱任上的有效治理,包括鹽業恢復的進展速度讓人驚歎,但畢竟時間太短,自貢仍未從極度困境中擺脱出來。這使我們不得不又聯想到張奇市長為什麼病危時會突然想到釜溪河大發洪水,原來在他上任之初,國民黨執政時殘餘的災禍尚未徹底根除又遭遇天災,給本來就滿目瘡痍的自貢更是雪上加霜。 [3] 
當時張奇走馬上任,暴雨不期而至,導致釜溪河洪水肆虐,氾濫成災,沿河的境況讓人慘不忍睹,道路被洪水淹沒,民房被洪水沖走,百姓生活受到嚴重威脅。由於洪水遲遲不見消退,飲水便成了大問題,萬般無奈之下,兩岸百姓為解燃眉之急,不得不踩着泥濘到釜溪河挑渾濁的河水,聊作生活用水。這沉重的一幕,讓生性善良的張奇看在眼裏,痛在心裏。面對釜溪河洶湧澎湃的洪水,迫使張奇毅然抉擇,點燃了徹底整治自貢水患的三把火,第一把火是修建自來水廠,解決老百姓的生活用水的問題;第二把火是修建防洪堤,解決威脅老百姓的水患問題;第三把火是改造沙灣道路,給老百姓創造一個優美潔淨的城市環境。 [3] 

張奇百姓心得民心

張奇自投身北伐參加革命以來,儘管長期處於幹部直至師級幹部的任上,但他從來不以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參謀長、師長、市長之類的幹部自居,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當成老百姓中的一員,或者索性就是把自己看成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這就是軍隊中所普遍尊崇的“普通一兵”。 [3] 
當時,治理洪水又談何容易?關鍵時刻,展現出身經百戰的張奇在“釜溪河一役”中與百姓心貼心的質樸情感和善於克服重重困難的堅強意志。張奇不是一個説大話、説不切實際的話的人。他做事雷厲風行,果敢堅決。在治理釜溪河這個問題上,張奇能夠具有如此巨大的號召力,能夠將廣大機關幹部和街道羣眾,凝聚起來,調動起來,發自內心投入到義務勞動之中,而且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據當年在場的人回憶,當時情況危急,然而,張奇市長始終和百姓戰鬥在一起,又是挽褲腿又是捲衣袖,赤膊上陣,親自參加打夯築堤這些又苦又累又髒而且十分危險的活。總之,辛苦沒有白費,濱江路興建了,主街擴建了,人民電影院建成了,百貨公司開張了,一個接着一個的精彩不斷刷新着自貢的記錄,一座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新自貢正在這場洪水中崛起。 [3] 
記得有一次,張奇深入鹽業企業調研後發現鹽工居住條件極差,心生悲憫,他又是批專款,又是敲定在肖家山為鹽工修建鹽工宿舍,很快就讓鹽工們住上了漂漂亮亮的新房子。 [3] 
作為市長的張奇,還有一件值得一説的事。此事發生在半夜,操勞了一天的張奇正在睡夢中,忽然被釜溪河對岸富台山一居民區發生火災的報警聲驚醒,他來不及多想,以軍人的敏捷迅速起牀後,直奔富台山,現場指揮救火。當在場的百姓知道張奇市長就在他們中間的時候,無不深受感動,幹勁倍增,一場鋪天蓋地的熊熊大火很快就被撲滅了。 [3] 
第三件事是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張奇深入仲權農村,心細的張奇發現當地百姓的日子非常不好過,生活清苦,張奇的內心很煎熬。足智多謀的張奇提出栽桑養蠶辦法,重新組織生產,方使這個地方的百姓生活得到改善,這時,張奇緊鎖的眉頭才得以舒展開來。 [3] 
還有一件讓人難以置信的事,至今成為百姓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原來張奇作為一市之長,竟然有過當貨郎的傳奇經歷。那是張奇下鄉時,瞭解到農村的老百姓,由於離城鎮較遠,交通又閉塞,無論購買生活物資,還是出售農副產品,極其不方便,為解百姓之難,張奇當即號召全市上下開展送貨下鄉活動。這個活動由於有了張奇的鼓勵,很快就付諸行動。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市長,居然親自帶頭當貨郎。據當地百姓口述當時的情景,張奇市長頭戴一頂草帽,腳穿一雙布鞋,挑着針線百貨,加入到浩浩蕩蕩的下鄉送貨隊伍中,認識他的人知道他是一個和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的市長,不認識他的人,索性就當他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普通百姓,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貨郎,在仲權、漆樹、富全、聯絡等偏遠農村曾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張奇不僅下鄉當過貨郎,甚至還到百貨公司站過櫃枱,郭家坳賣過豬肉。張奇,就是這樣的人。 [3] 
眾所周知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家遇上三年困難時期,吃飯成了全國人民的大問題,自貢也不例外,忍飢挨餓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張奇看到老百姓的這種生活,心裏很難受,雖説身上有十八般武藝,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搞特殊,讓自己一家子和老百姓站在一起,不離不棄,共渡難關。當時,張奇的兩個兒子正在讀中學,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缺少食物,他的兩個兒子已經被餓得面黃肌瘦。 [3] 
一天,某單位食堂殺豬,單位負責人想到老市長膝下兩個可憐巴巴的孩子正在捱餓,於是,提出給老市長一點特殊照顧,單位負責人的這種想法,雖然屬於人之常情,但如果事先告知老市長,以老市長的為人處世之道,一定會當場拒絕,所以只能採取先斬後奏的辦法。自作聰明的這位負責人割下兩斤肉,不聲不響給老市長送去,滿心以為老市長會不便拒絕好意而勉強收下。可事情的結果並沒有出乎我們的意料,張奇沒有收下這兩斤送來的豬肉,也沒有生這位負責人的氣,畢竟這位同志也是一番好意。但這位負責人並沒揣透張奇的心思,加之又是一個犟脾氣,自己沒有把豬肉送出去,心有不甘,便把豬肉燒成香噴噴的紅燒肉,心想,我把生米煮成了熟飯,看你老市長咋辦,不收下也得收下。當這位單位負責人滿心希望端去的時候,張奇生氣了,勒令這位負責人把紅燒肉端回去。張奇是這樣想的,既然百姓都在捱餓,他為什麼不能和百姓一起扛着?張奇就是這樣的人。 [3] 
又有一件,讓你更知道市長姓張,奇是奇怪,不可思議。你説,誰不盼着升工資,誰不想着要房子,但張奇偏偏就是一個怪人,升工資張奇會主動不要,住新房張奇也要堅決推掉,這姓張的市長到底怎麼了?真的是奇了怪了。不是奇了怪了,是一身正氣。 [3] 
解放初期,組織上準備給他定10級,張奇知道後竟然認為10級太高了票子太多了,他又是口頭反映,又是書面反映,還直接給川南行署領導提要求,上級領導拿他就是沒轍,只得違反規定少評他一級才把張奇安撫下來。幾年後遇上調工資,上級想到了張奇,張奇仍然覺得他的工資已經不少了,堅決不要。就這樣,張奇從解放初期定工資到他去世前幾年,他的工資就一直沒有升過一次,直到離休前按規定幹部普調時才升了一級,而此時他已身患重病,不久便溘然長逝。上世紀80年代初期,市委建了一批“紅軍院”,又建了一批“老幹房”,市委鑑於張奇對黨和人民的貢獻,每次都替張奇考慮,張奇覺得他的房子已經不錯了,堅決推掉。 [3] 

張奇百姓本色創自貢奇蹟

張奇一生情繫百姓,連任市長17年,是目前自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市長。張奇病逝後,他的遺產卻只有一台14寸彩電和6000元現金。張奇任職市長時期,自貢成為四川省乃至全國舉足輕重的城市,其功勞堪稱卓著。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