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太雷

鎖定
張太雷(1898年6月17日-1927年12月12日),原名曾讓,字泰來,學名復,自號長鋏,參加革命後初名春木、椿年,後改太雷,男,漢族,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宣傳家,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和青年運動的卓越領導人,是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他是第一個被派往共產國際工作的中國共產黨的使者、也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最早派往青年共產國際的使者之一,是黨內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宣傳家。1927年12月12日,他在廣州起義戰鬥中被敵人槍擊,中彈身亡,年僅29歲。張太雷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成為中共歷史上第一個犧牲在戰鬥第一線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 [12] 
2009年9月10日,張太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概述圖片來源: [1] 
中文名
張太雷
別    名
張曾讓
張椿年,筆名大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8年6月17日
逝世日期
1927年12月12日
畢業院校
天津北洋大學
職    業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活動家、宣傳家
主要成就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
青年運動的卓越領導人
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中共首個犧牲在一線的中央委員 展開
主要成就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
青年運動的卓越領導人
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中共首個犧牲在一線的中央委員
創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共青團主要主要領導人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共產國際任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
“孫逸仙博士代表團”的主要成員 收起
出生地
江蘇省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
黨    派
中國共產黨

張太雷人物生平

張太雷原籍江蘇武進,生於常州市。
1911 年入常州府中學堂讀書。
1915 年秋考入北京大學, 同年冬轉入天津北洋大學, 先後在特別班、法科法律學門學習。這期間, 曾在《華北明星報》任英文翻譯。在十月革命和李大釗等人影響下, 開始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
1919 年積極投身於五四運動。
1920 年10 月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 並在李大釗幫助下, 到天津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 年1月奉共產主義小組委派赴俄國伊爾庫亥克,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是第一個在共產國際參加工作的中國共產主義者。同年6 月, 陪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科爾斯基到中國籌建中國共產黨, 先後在北京和上海分別與李大釗、張國燾、李達、李漢俊等會談, 共同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6月至7 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隨後參加赤色職工國際第一次成立大會和少共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
1922 年1月至3月,相繼出席遠東被壓迫民族大會、東方勞動者大會和青年共產國際代表大會,並被選為青年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參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活動家。
1922 年5 月,與蔡和森共同主持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作了關於團綱和團章的報告,被選為團中央委員,成為青年團的創建人之一。8 月參加在杭州召開的中共中央全會,主張與國民黨合作,以建立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會後,根據黨的決議, 與陳獨秀、李大釗等首批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1923 年6 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在黨的第四次、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分別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和中央委員。8月出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繼續當選為團中央委員。同年10月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駐少共國際代表。在此期間,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
1924 年8 月回國, 在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任負責工作,並任上海《民國日報》主筆。
1925 年1 月在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政治報告,大會決定將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他當選為團中央書記。會後被派到廣州,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工作, 同時任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廷的翻譯和助手, 對加強國共兩黨合作、促進革命形勢的發展, 做出了貢獻。同年,中共兩廣區委改為中共廣東區委, 他是區委主要負責人之一。
1926 年2 月開始主編廣東區委機關刊物《人民週刊》。對蔣介石陰謀發動的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給予了揭露和回擊。
1927 年4 月至5 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作了尖鋭的批評。會後調任湖北區委書記。7 月中共中央改組,他任中央臨時政治局五名常委之一。8月7 日參加中共中央緊急會議( 即八七會議) , 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 調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 並在周恩來未到任之前, 與楊殷、黃平等組織臨時南方局。南昌起義後, 趕往潮汕地區組織羣眾鬥爭, 策應起義軍南下。同年12 月與蘇兆徵、葉挺、葉劍英等領導發動廣州起義, 成立了廣州蘇維埃政府,他任人民海陸軍委員, 在蘇兆徵未到任之前代理蘇維埃主席。12 日在乘車趕往大北門指揮戰鬥時遭敵人伏擊, 不幸犧牲。
主要著作收入《張太雷文集》。 [19] 

張太雷主要成就

圖為張太雷(中間站立者)陪同維經斯基會見李大釗 圖為張太雷(中間站立者)陪同維經斯基會見李大釗
張太雷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中國共產黨重要的創始人之一。五四運動期間,張太雷是天津地區愛國運動的骨幹,與周恩來等結下戰鬥友誼,並作為天津學聯的代表赴北京結識了李大釗等人。1920年春天,共產國際代表魏金斯基等來華與李大釗、陳獨秀商議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事宜,張太雷擔任翻譯。隨後,他參加了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接着組建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小組,任小組書記。1921年6月,張太雷陪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先後多次與北京的李大釗、張國燾和上海的李達、李漢俊等商談,最後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前,張太雷為大會籌備組翻譯了《中國共產黨宣言》草案,提交馬林修改。後參加過黨的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和八七會議,是四屆侯補中央委員、五屆中央委員、臨時中央政治局五人常委之一、擔任過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等職。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13] 
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的啓蒙者之一。1920年春,他主持創辦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並經常與李大釗、鄧中夏等給工人講課,到工人家裏訪問,培養了北方鐵路工人的第一批骨幹。 [14] 
在張太雷同志的革命生涯中,從事黨的青年工作也是重要的內容。1922年5月,張太雷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一致通過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以來第一個團綱和團章。1925年1月,他在上海主持召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決定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選舉張太雷為團中央書記。張太雷同志還多次作為中國青年團的使者,參加青年共產國際的工作和活動,忠實地、創造性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15] 
1921年12月4日,馬林、張太雷到達桂林與孫中山會談三次 1921年12月4日,馬林、張太雷到達桂林與孫中山會談三次
他是黨內最早的國際活動家。1921年初他被派赴蘇俄,擔任國際遠東局中國科書記,成為第一個在共產國際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人。1921年6月,張太雷受黨的委託,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出現於共產國際會議的第一位使者。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講壇上,他代表中國共產黨首次莊嚴致詞,他提交大會的書面報告是研究中共早期歷史的珍貴文獻,他是少數見過列寧的中國共產黨人之一。他擔任過維經斯基馬林達林鮑羅廷等共產國際代表的翻譯和秘書,並以他無窮的精力、淵博的知識贏得了各國共產黨人對他的尊重,顯示了傑出的政治、外交才能,被譽為“真正的國際主義者” 。 [2]  [14] 
張太雷對影響中國革命歷史進程的國共合作有着特殊貢獻。他參與過中共領袖、共產國際代表、蘇俄使者同孫中山等國民黨要人的多次重要會談。他作為孫中山指派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的主要成員,出色地完成赴蘇考察任務。他對民族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與發展多有建樹 [2]  。他在黨內最早主張並實踐革命的統一戰線思想。1921年8月,張太雷回國,為剛剛參加完中共“一大”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當翻譯。陪同馬林與陳獨秀討論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初步決定了在民主革命階段中,中國共產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的方案。不久,張太雷陪馬林會見孫中山,力促並最終實現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 [3-4] 
張太雷是黨內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宣傳家。他在《前鋒》、《嚮導》、《人民週刊》、《中國青年》等刊物上留下的百餘篇論著,仍熠熠生輝。李大釗先生稱讚他“ 學貫中西、才華出眾。” [13] 
張太雷 張太雷
他是革命危急關頭黨的核心領導人。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召開。張太雷當選為中央委員。在會上他與瞿秋白、蔡和森、惲代英、李立三、任弼時等一起,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支持毛澤東關於進行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武裝的正確主張。在大革命失敗、陳獨秀離職的緊要關頭,張太雷又與周恩來等五人組成的中央常務委員會領導全黨 [4] 
他領導建立了中共在大城市內的第一個紅色政權。1927年12月11日黎明時分,廣州起義爆發不久,他身穿戎裝,繫着紅領帶,在剛剛攻佔的公安局大樓上豎起廣州蘇維埃政府的大旗,並當選代理蘇維埃政府主席。張太雷是著名的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12月12日 ,他在起義戰鬥中被敵人槍擊陣亡,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獻出了29 歲年輕的生命,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實踐了他年少時立下的“願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 的誓言,成為中共歷史上第一個犧牲在戰鬥第一線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 [13] 

張太雷親屬成員

張太雷與妻子陸靜華攝於1924年 張太雷與妻子陸靜華攝於1924年
張太雷的祖上,是常州有名的世家。高祖為清乾隆年間的太學生,事母至孝,兄弟友愛,時人仰慕,稱張府為“仁讓堂”。地方誌上有傳。他的曾祖以經商致富,秉性仁厚,為賑災捐贈了大量錢糧,朝廷獎以翰林院孔目銜。祖父是五品候選知府,祖母賢淑,精於書算,持家嚴謹,為人所敬。他父親亮採雖為縣邑庠生(秀才),但早已家道中落,依賴他微薄的薪水維持生活。 [16] 
原配妻子陸靜華 [5]  。1918年暑假,張太雷回常州與陸靜華結婚,育有二女一子。 [6]  張太雷犧牲後,陸靜華在極其困苦的條件下,撫養教育子女繼承父志。1937年年底常州淪陷,陸靜華聽説上海有共產黨組織在活動,決定讓16歲的次女去上海找共產黨參加革命,參加抗日。長女張西屏留在常州找個職業,幫助養家;兒子張一陽去當學徒,以減輕家庭負擔。 [2]  新中國建立後,她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接見,當選為江蘇省人民代表、常州市婦聯副主任,1968年去世 [6] 
張太雷與原配夫人陸靜華生有一子二女,張太雷為革命捐軀時,長女8歲,次女6歲,幼子才4歲 [2] 
其子張一陽 [2]  (1923-1942),生於1923年農曆冬至,乳名燧堂。1939年在周恩來、陳毅等領導同志的關懷和安排下,赴皖南新四軍教導總隊學習,並於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在戰鬥中不幸被俘,在獄中染上了迴歸熱病,幾天後病逝於獄中 [2] 
童年的張太雷在外祖父懷中 童年的張太雷在外祖父懷中
長女張西屏(1919-1968),小名細蘋 [5]  。解放後在常州三中任教。1956年動員丈夫謝舜臣將他開辦的恩源藥房交公,1961年入黨。文革時受到迫害,1968年自縊身亡,年僅48歲 [2]  。1978年平反 [2] 
次女張西蕾(1921-) [2]  ,1938年12月入黨,皖南事變後成為抗大五分校女生隊的指導員。後來先後到了華中抗大總分校訓練部及華中局黨校當教員。解放後從事教育工作。1956年隨丈夫馮伯華一道調到北京,擔任化工設計院黨委副書記。1958年,主動報名去大學學習,1963年本科畢業。文革遭到迫害 [2]  。後任化工部科技局副局長、化工科技研究總院副院長,連續擔任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2] 
第二任妻子王一知(1901-1991),1925年春與張太雷結婚,有一子。原名楊代誠,經劉少奇介紹入黨,成了張太雷革命事業的忠實伴侶。1928年春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後在重慶、芷江等地,從事地下工作 [7]  。解放後,1949年10月擔任上海市立吳淞中學校長和黨支部書記 [7]  。1950年10月任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兼黨委書記。“文革”中受到迫害,後平反。曾任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副主席。1979年專程赴常州,尋訪張太雷的足跡。1991年病逝於北京 [2] 
其子張知春(1927-2008),生於上海,因白區危險,被人寄養在北平慈幼園,1938年被接到延安,1939年被送到蘇聯國際兒童院。1945-1952年在莫斯科讀書獲取研究生文憑,後被分配在蘇聯科學院工作。1965年回國進入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十五研究所工作。1987年12月,隨二姐張西蕾參加了在常州和廣州舉行的張太雷紀念活動。2008年10月5日病逝於北京 [2] 

張太雷主要評價

李大釗:學貫中西、才華出眾。
曾慶紅:張太雷同志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壯大,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顧敏琪:張太雷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主要創始人,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卓越領導人 [8] 

張太雷英雄事蹟

廣州起義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作為廣州起義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張太雷的英名,將和這不朽的歷史事件一起,永載史冊。
在複雜的鬥爭中,張太雷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他主張武裝工農予以反擊。1927年參加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堅決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錯誤,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後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9月到潮(安)汕(頭)組織羣眾接應南昌起義軍。11月到上海中共中央參加制訂廣州起義計劃,下旬回廣州主持武裝起義準備工作,兼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12月11日領導廣州起義,建立廣州蘇維埃政府,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陸軍委員。12日,遭敵襲擊時犧牲,時年29歲。臨終,他向戰友們囑託:要和敵人戰鬥到底,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17] 

張太雷人物作品

《張太雷文集》(後人編纂)共收入張太雷1921年7月—1927年10月犧牲前的文章、演説等102篇,約23萬字,書末附有《張太雷年譜》,是研究中國現代革命史、中共黨史和社會主義青年團歷史的重要資料。鄧小平題寫了書名。《張太雷文集》,是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大型系列叢書《中國共產黨先驅領袖文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庫主要收集整理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運動領袖,或黨的創始人,或工人、農民、青年、婦女等運動的傑出領導人的著作,被列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張太雷後世紀念

張太雷紀念文章

天津大學校內的張太雷銅像 天津大學校內的張太雷銅像
張太雷犧牲後,他的昔日同窗、他曾親自介紹入黨的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在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第12期發表《悼張太雷同志》的文章,高度評價張太雷勇於獻身的革命精神 [4]  。其中寫道:“他在黨裏歷次擔任負責的工作,他的堅決與耐苦是一般同志所知道的…….他死時,覺着對於中國工農民眾的努力和負責,他死時,還是希望自己的鮮血,將要是中國蘇維埃革命勝利之源泉!” [1] 

張太雷紀念會議

1998年6月16日,紀念張太雷同志誕辰10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
2013年6月17日,紀念張太雷誕辰115週年暨《張太雷文集》首發儀式在天津大學舉行。
2017年6月4日,由江蘇省委黨校主辦,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承辦的張太雷與中國革命學術研討會在江蘇省委黨校舉行。
2018年6月15日上午,新時代弘揚張太雷同志革命精神研討會在常州舉行。

張太雷研究紀念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之際,天津大學重新規劃設計了張太雷紀念專室,成為天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在中國共青團成立90週年之際,該校成立“天津大學張太雷研究中心”,該中心定位為全國張太雷研究的權威開放式研究機構,聘請專家學者,每年至少投入資金15萬元開展太雷精神研究。

張太雷紀念館

天津大學張太雷像 天津大學張太雷像
張太雷紀念館坐落在常州市清涼路子和裏3號,由張太雷故居、張太雷生平事蹟陳列室和輔助用房(書畫陳列室)三部分組成,全館建築面積900平方米 ,陳展面積500平方米。1987年12月,為紀念張太雷犧牲60週年,鄧小平親筆為“張太雷故居”題寫了匾額 [4] 
張太雷紀念館自1987 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參觀者二十多萬人次,並先後出版了《張太雷年譜》、《回憶張太雷》、《張太雷文集》、《醒世驚雷》等十幾本研究張太雷的書籍,成為集緬懷、紀念、宣傳、研究張太雷同志事跡與精神的重要場所。

張太雷紀念地名

1933 年8月16日,為紀念在廣州起義中犧牲的太雷同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舉行第 48 次會議,決議在江西石城、瑞金、福建寧化三縣邊界設立太雷縣,為中央政府直屬縣。

張太雷紀念物品

張太雷紀念郵票 張太雷紀念郵票
2018年,為紀念張太雷誕辰120週年,天津大學啓動了《張太雷畫傳》的編撰工作。該書立足於檔案資料的整理與研究,以革命歷史為背景,時間為線索,城市為板塊,事蹟為內容,展示了張太雷光輝的革命人生,豐富了學界張太雷的研究內容。書中包含近400張人物和場景照片、歷史文獻圖片、少量藝術作品等圖片,部分資料為首次公開發表。
中國郵政於2011年2月21日發行《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三)》紀念郵票1套5枚,志號為2011-3,分別為陳延年、張太雷、羅亦農、惲代英和項英。面值均為1.20元,為膠印版。常州郵政局特別製作了《常州三傑》紀念珍藏郵冊,與紀念郵票一起發行。 [18] 

張太雷人物爭議

張太雷畢業證書 張太雷畢業證書
1915年7月,張太雷在江蘇省立第五中學(今常州中學)肄業後,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預科和北洋大學本科。由於張太雷當年北洋大學的畢業證書一直保存在學校檔案館,也就意味着張太雷本人並未領取這份畢業證書,其中的原因自然成為張太雷這一時期研究的一個謎團 [9] 
張太雷的二女兒張西蕾認為:“一九二〇年他在天津北洋大學畢業了,但他沒有去謀取職業,而是積極的參加了創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活動。”然而,王一知則回憶説,張太雷積極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是天津學生愛國運動中的重要骨幹;北洋大學校長馮熙運禁止學生參加運動,太雷及同學掀起了驅馮鬥爭,因此被開除了 [9]  。而這份畢業證書坐實了張太雷大學畢業的看法。簽發人是校長馮熙運,時間是1920年6月15日 [9] 
1919年下半年,受到五四運動後學生罷課抵制校長風潮的影響,北洋大學工科學生集體反對法科出身的趙天麟校長。年底,法科教授馮熙運接任校長,依然遭到多數學生反對。事實上,張太雷所在的法科己班,基本沒有參加拒馮運動,因此形成了“一個二十三人的班級反對全校另外二百多名學生”的局面,在校內已不能正常上課,被校方單獨安排到天津站附近的一所學校上了近三個月的課 [9] 
張太雷同班同學孫瑞芹的回憶説,4月,己班回校參加了畢業考試,“5月第一週,我們班舉辦了一次聚餐。除此之外,沒有畢業典禮,校長也沒舉行任何招待會為我們送行。”由此看來,由於驅馮運動的開展,當年法科己班的結業採取了特殊的方式,因此,畢業證書的發放和領取也會是非常態的。到學校製作好畢業證書時,一些學生已經離校,聯繫不上。張太雷應該在這個範圍之內 [9] 
1921年1月,張太雷動身前往蘇俄的伊爾庫茨克,此後的革命生涯中,再未回到天津。這張畢業證書一直保存在天津大學校史檔案館,成為歷史文物 [9] 

張太雷藝術形象

熱血軍旗《建軍大業》中黨偉扮演張太雷。
《向警予》中王輝華扮演張太雷 [10] 
京劇《宋家姐妹》中譚正巖扮演者張太雷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