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天賦

(明朝湖南瀏陽縣丞)

鎖定
張天賦(1481~1547年),廣東興寧福興鎮人。他少負才名,早年考取秀才。後拜太司成湛甘泉為師,精研文史。曾出任明朝湖南瀏陽縣丞,亦曾到崇正書院講學。張天賦先後參與編修過《興寧縣誌》、《廣東通志》、《武宗實錄》等書籍。個人著作有《葉岡詩集》4卷。 [1]  [3] 
全    名
張天賦
汝德
愛梅通人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廣東興寧縣福興
出生日期
1481年
逝世日期
1547年
主要作品
《葉岡詩集》四卷

張天賦個人簡介

張天賦(1481~1547年),廣東興寧福興鎮人,字汝德,別號愛梅通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選貢。少負才名,好吟詩,喜研宋明理學,師事理學家湛甘泉,信奉程朱學派所宣揚的天理,認為封建倫理是客觀存在的道德法則。日夕談講,深得其要旨,且以所學體現為孝行。平日供養父母,無微不至。及父母亡故,哀毀骨立,盡禮守孝。大司成呂涇野書贈“永慕雙親”四字,以示表彰,並以慰情。
天賦為邑庠生時,與縣令祝枝山友善。祝令對他的學識才華,極為敬重,請他參與編修正德《興寧縣誌》。別後仍與天賦通信,稚譽他“淵淳虛自似黃叔度(東漢黃憲),英秀朗察似揚德祖(三國楊修)。”暮年,仍有《懷知詩》寄天賦,把他當作“平生共歲寒十八人之一”。
正德十六年(1521年),魏莊渠督學粵中,賞識天賦才學,聘至祟正書院講學,而天賦力贊其毀淫祠、興社學數事,益得莊渠愛重。嗣後督學林次涯又聘天賦參與編修廣東通志。興寧縣令吳悌、方述,分別於嘉靖九年(1530年)、十七年續修興寧縣誌,也都聘天賦參加。天賦一生除三次參修縣誌,一次修廣東通志外,還被邀南京參與編修《武宗實錄》。凡他所參與編修的志書,都有明確的體例法則,足見他在方誌學方面造詣之深。
天賦參加鄉試多次,屢困科場。晚年任湖南瀏陽縣丞。任內捐俸修學宮、置浮橋、敦士氣,勤政愛民,揚善抑惡,卓有政績,瀏民敬服。後因病退休回家,行李蕭然。途次作《舟中寫懷》詩,以淡泊明其志:“會昌城外山蒼蒼,會昌城下水茫茫。天風送我東歸航,蕭然圖書何物長?收拾清風做一囊,收拾明月做一箱。風月滿載歸葉岡,白雲堆裏閒徜徉。”歸家後,不久逝世。
遺《葉岡詩集》四卷,其影印本輯錄於《興寧先賢叢書》。 [2] 

張天賦主要事蹟

張天賦,字汝德,號葉岡愛梅道人為邑庠生時,深得興寧縣令祝枝山器重,親聘其至衙署,參與編修縣誌。正德十六年(1521),魏校督學粵中,賞識其才學,聘至崇正書院講學。嘉靖九年(1530),興寧縣令吳悌任主修縣誌,張天賦又被邀請參加,剛告完成,廣東督學林次崖得悉張天賦之才華,將其調到省城參修《廣東通志》。嘉靖十一年(1532)選貢,拜太司成湛甘泉為師,留南京國子監鑽研學業,後家中父母去世,奔喪歸,蔬素三年,祭葬盡禮。嘉靖十七年(1538),興寧縣令方述主修縣誌,張天賦再次參加縣誌編修工作。志告竣,其又到南京參加編修《武宗實錄》。後在族內父老規勸下,出任湖南瀏陽縣丞。抵任後,勤政愛民,生活儉樸,捐獻薪金修建學宮,培養當地人才。其為官清正,揚善抑惡,案無停滯,獄無循情,人心敬服。不久,因病退休,歸家時囊篋蕭然。不久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張天賦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梅州先賢。他地位低下,終其一生,以鄉野文人自居,晚年出任湖南瀏陽縣丞,也不過是一個八品小官,但是,他頗有時望,吳中才子祝枝山將其比作東漢黃憲(叔度)。確實,他就像東漢後期的黃憲一樣平凡卻引人注目,以自身的魅力贏得士人的廣泛讚譽,不論是當朝的大儒重臣,還是在野的狂狷之士,抑或是民間貧寒百姓,都對其充滿欽佩之情。
張天賦可謂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因為他有着謎一般的人格魅力。他還是鄉村窮秀才時,明代書法名家、吳中才子祝枝山任興寧縣令,就親自寫信聘請張天賦到縣衙署,參與編修縣誌。祝枝山離任後,仍與他通信。晚年祝枝山卧病泊然,緬懷平生知愛,深情地寫下了十九首《懷知詩》,懷念自己一生共同經歷過苦難的歲寒之友十八人,其中就包括了張天賦。祝枝山懷張天賦詩云:
文徵屢北道空南,雲錦才華織女慚。宗廟豈能瑚璉舍,蛟龍未許土泥弇。襟期天合膠投漆,光彩神驚玉在函。不見書來誦書序,相望渾欲淚毿毿。(祝允明《懷星堂集》,《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六》)
在詩中,祝枝山為張天賦的懷才不遇抱不平,將其看作是被朝廷拋棄的寶貴人才,因不見張天賦的來信,他只好誦讀張天賦以前寫的書序,不禁“相望渾欲淚毿毿”。以橫放自喜聞名的祝枝山,竟然對一個鄉村窮秀才有如此強烈的思念之情,可見張天賦的人格魅力。
明正德十六年(1521),南都四君之一的魏校(號莊渠)作為按察司副使督學粵中。在此期間,魏校以強勢手段在廣東大毀“淫祠”(淫祠即未被祀典登錄的祠廟,通常是對民間不合朝廷祀禮的宗教信仰建築的總括性指稱),強令無度牒的僧尼還俗,沒收變賣寺廟田產,列佛經為禁書。魏校這樣一位傲視天下,“直行己意,無所徇”的明代大儒,對張天賦也極為賞識,親自寫信聘請張天賦至崇正書院講學,對其頗為愛重。
明嘉靖九年(1530),官至太常博士的福建南靖人吳悌任興寧縣令,主修《興寧縣誌》,張天賦又被邀請參加。吳悌任主修的《興寧縣誌》剛告完成,嘉靖年間的名世大儒林希元(字茂貞,號次崖,福建同安縣人)作為廣東按察司僉事督學粵中。林希元是以直臣著稱的“濁世廉臣”,曾因指斥中官(宦官)觸怒了朝廷,被解官歸家,後由正直朝臣舉奏而復起。他也對張天賦極為欣賞,於是把他調到省城去參加編修《廣東通志》。
到了明嘉靖十一年(1532),張天賦被地方選拔推薦為國子監生員(即選貢),進入南京國子監鑽研學業。由於大明真儒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系國子監的儒學訓導(太司成),於是,張天賦自然成了湛若水的門下弟子。在國子監裏,張天賦同樣深受湛若水賞識,以至於湛若水訂正古本《大學》,刻石“新泉精舍”,特命張天賦作跋語於後。
嘉靖十六年(1537),張天賦離開南京國子監東歸。嘉靖十七年(1538),興寧縣令方述主修《興寧縣誌》,因張天賦有一套頗為完備的編修志書的體例法則,他又被邀請參加縣誌編修工作。完成後,再次被朝廷召到南京參加編修《武宗實錄》。當時參與編修《武宗實錄》的,都是一些明代鼎鼎有名的大學者,包括楊慎[正德六年(1511)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文徵明(翰林院待詔)、楊廷和(十九歲時中進士,歷官翰林檢討、太子講讀、東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直至出任首輔)、蕭與成[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後升為修撰承務郎]等人。而張天賦以秀才之身晉列其中,可謂異數。
晚年,張天賦在族內父老規勸下,出任湖南瀏陽縣丞。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因病離開瀏陽返回故鄉時,“士民慟悼,攀卧不能出疆”,其在瀏陽百姓心中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
除了上述人物之外,對張天賦充滿賞識讚譽的明代名士還有倫以訓[字彥式,別號白山,廣東南海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李義壯[字稚大,廣州府南海人。明嘉靖二年(1523)進士。歷任浙江省仁和知縣、户部主事、禮部儀制司員外郎、任廣西督學僉事,繼調湖廣地區的軍事副長官,駐兵辰沅道。平定苗族作亂有功,升調四川參政,再調福建按察使。後任右布政使,升僉都御史,巡撫貴州]、王希文[原名世寧,字景純,號石屏,廣東東莞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授刑科給事中]等人。 [4] 

張天賦軼事典故

不拘於時之通塞的從容
張天賦的人格魅力,首先來自於其面對命運不公的淡然從容。
嘉靖元年(1522),張天賦參加鄉試,在考卷中用了《周禮》“聖法象魏”的句子,主考官懷疑其引用誤,因而落榜。後來司衡者取《周禮》來對照,才發現錯判,但錯誤已成,司衡者也只好為張天賦惋惜。
歷任刑曹少司寇之黃雅,愛惜張天賦的才華,同情其遭遇,在嘉靖十六年(1537)鼓勵時在南京國子監讀書的他再次東歸秋試,並賦《東歸秋試詩》雲:“藝場八月開南國,羅網終當拾鳳麟。”但此次參考同樣遭遇不公。當輪到判讀其試卷時,因蔣氏主考官與按院就判讀馬氏解元的試卷而產生不同意見,彼此正在激烈爭論,蔣氏主考官因而內心不樂,張天賦便因此再次落榜。
命運一再與張天賦開玩笑,使其奇於數,而厄於遇如此,但張天賦並未因此而憤世嫉俗。相反,他表現出了不拘於時之通塞的從容,他説:
料皇天生我是男兒,終不與鴟鴇為匹。信步行行,到前頭當有真消息。萬一不然,吾將置窮達於殊途,且論平生心跡。擲筆問乾坤,乾坤不對,乾坤默識。(《新春試筆》)
“置窮達於殊途,且論平生心跡”,這是一種何等通達的人生境界!正是這種面對挫折的淡定與從容,使其有着異於常人的人格力量,所以,中憲大夫蕭禹臣評價張天賦是一個不拘於時之通塞的志遠略者(蕭禹臣《葉岡詩集序》)。 [4] 
不嫌於位之崇卑的敬業
張天賦雖然懷才不遇,但他並未因此而自暴自棄。相反,他表現出了不嫌於位之崇卑的敬業精神,不管是編志,還是為官,都是恪盡職守。他在《安分守己四字贊》一詩中雲:“己己己,肩頭着力擔當起,當時孔子鑄顏方,為仁由己非由彼。”安分守己,着力擔當正是其做事的態度。例如他從南京國子監歸家後,本來“慟念父母祿養不遂,抱恨不仕”,後來在族內父老規勸下出任了湖南瀏陽縣丞。縣丞不過是一個八品小官,但他一旦為官,便不嫌位之崇卑,而是“比抵任,即署縣政,水櫱自勵,首捐俸修學宮,新先師廟,修先儒歐陽圭齋先生祠。瀏民病涉,捐俸置浮橋,往來者便之。其馭民則揚善抑惡,多方勸諭,至不悛乃繩以法。吏牘簣久不得判者,皆剖決如流,案無停滯,獄無遁情,人心信服,院台交獎”。
也就是説,他一到任,便處理縣政,以儉樸勤政自勵,捐獻薪金修建學宮、孔廟及先儒歐陽圭齋先生祠。瀏陽百姓過河困難,他又捐俸置浮橋,方便行人往來。他在治理百姓時揚善抑惡,對多數民眾總是耐心勸諭,只有十惡不悛者才繩之以法。在他的努力下,以前積壓的大量案件,都剖決如流。縣中因此案無停滯,獄無遁情,人心信服。
這種不嫌於位之崇卑的敬業精神,正是張天賦人格魅力的另一重要表現。所以,當他因病離任歸家時,瀏陽“士民慟悼。攀卧不能出疆,若失所怙”。 [4] 
不隨流俗沉浮的道德堅守
對於命運的不公,張天賦沒有憤世嫉俗,除了從容和敬業之外,更可貴的是,他在道德上不隨流俗沉浮,堅毅有守。而這是張天賦人格魅力的又一重要表現。
對自己,他“言行慕仿古人”,嚴格自慎,時時自警:“乾坤多路頭,行行莫差卻。世人不慎初,千里始知錯。”(《自慎》)他安守本分,看重名節。他作《安分守己四字贊》説:“安安安,菜根蔬食日三餐,閉門無事焚香坐,自覺寸心天樣寬。分分分,富貴貧賤分利鈍,冥冥默坐乎其間,人力何能移尺寸。守守守,虧體辱親真可醜,直須檢點此身心,名重黃金高北斗。己己己,肩頭着力擔當起,當時孔子鑄顏方,為仁由己非由彼。”他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字贊》中要求自己“本分之外莫求添,貪泉不改夷齊操,煮石餐霞味亦甜”。
對父母,他“天性孝友,能色養。旦夕供父母甘旨,不肯少離膝下”。1524年其母親去世時,他“哀毀骨立”。在為母親治喪期間,他不受當時民間陋俗影響,堅守儒家傳統古禮,“喪祭一遵文公家禮,革供佛事鄙俗,閉户讀禮古書”。當他在南京國子監讀書時,“特使使寄回監豆、米養親,榮君之賜”。後來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他“慟哭流血,號天仆地,喘喘幾絕”。他回家為父親治喪,“蔬素三年,祭葬盡禮,黜陋俗”。他的孝行感動了國子監的同學和老師,以至國子監的同學們制《竹山啼鳥卷》寄贈,國子監儒學訓導呂楠親筆“永慕雙親”四個大字以表彰。
對社會,他以黜陋俗、復古禮為己任。當時,“邑人不行冠婚禮,迎巫覡,多至三四人,執鼓角鈴刀舞跳,導引之前。喪葬用牛酒,大宴弔客。供佛事,選少俠子弟,飛馬拾紅綺銀牌金扇汗巾,以拾為嬉笑”。他將這些民間陋俗逐一呈明官府禁革,同時躬自以禮倡,使得社會風氣翕然丕變。 [4] 

張天賦歷史記載

張天賦,他少負才名,早年考取秀才。後拜太司成(國子監的儒學訓導)湛甘泉為師,精研文史,深得興寧縣令祝枝山器重,親自寫信聘請他到縣衙署,參與編修《興寧縣誌》。明嘉靖九年(1531),興寧縣令吳悌主修《興寧縣誌》,張天賦被邀請參加,剛告完成,廣東督學林次涯得悉張天賦的才華,又把他調到省城去參加編修《廣東通志》。嘉靖十七年(1539),興寧縣令方述主修《興寧縣誌》,因張天賦有一套頗為完備的編修志書的體例法則,他又被邀請參加縣誌編修工作。完成後,又到南京參加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即明正德皇帝朱厚照)。這期間他留在南京國子監繼續鑽研學業,後來家中父母雙亡,張天賦悲痛萬分,不願出任官職。唯因族內父老再三規勸,才出任湖南瀏陽縣丞。抵任後,他勤政愛民,生活儉樸,把節餘的薪金捐獻出來修建學宮,以培養當地人才。他為官清正,揚善抑惡,案無停滯,獄無循情,人心敬服。不久,張天賦因病退休回家,歸家時囊篋蕭然,歸家不久病逝,終年67歲,瀏陽士民莫不痛惜。
張天賦一生勤奮力學,才華出眾。祝枝山稱讚他淵博、淳厚、謙虛、清白,象東漢時的黃憲(字叔度);英明、俊秀、開朗、精細,象三國時的楊修。當時,朝廷派魏莊渠擔任學台到廣東主持鄉試,為張天賦的過人才華感到驚奇,曾徵召他到崇正書院講學。張天賦平生著述頗多,因遭世亂,多散失,僅存《葉岡詩集》4卷,羅香林把它編入《興寧先賢叢書》。 [3] 

張天賦人物評價

祝枝山:“淵淳虛白,大似黃叔度,英秀朗察,復如楊徳祖。誠具美之器,超時之珍也,僕所以欽愛而不忍舍”,“然而與之處,如臨景風,濡甘露,知其能益人甚弘”(《答張天賦秀才書》)。 [4] 
蕭禹臣:“張天賦是一個不拘於時之通塞的志遠略者”。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