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天佐

(原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委員)

鎖定
張天佐(1906~1948.04.27),字仲輔,山東省壽光縣田馬鄉官家莊子村人。他自1927年起步入國民黨軍政界,從一個縣的警備營的連長,步步升任,直至當上了專區專員、保安師師長、膠濟鐵路警備司令。其統治地區,主要是在昌樂縣,後擴展至安丘、益都、臨朐、諸城、膠縣、高密、濰縣等縣。1948年4月,在濰縣戰役中,他及其部屬被解放軍包圍於濰縣城。4月27日,他突圍企圖逃竄時,在戰場被擊斃。 [1-2] 
別    名
張道一
仲輔
所處時代
民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東省壽光市田馬鄉李家官家莊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48年4月27日 [3] 
主要作品
《張天佐先生榮哀錄》
人物生平
(一)投機鑽營,躋身國民黨軍政界
張天佐,字仲輔,1906年生於壽光縣田馬鄉李家官莊村。1925年他於省立十中(青州)畢業時,滿心要當個“身著戎裝、無人敢欺”的警察。他如願以償,當年就考入張宗昌在洛口主辦的警官學校。兩年之後,21歲的張天佐於警官學校畢業,躊躇滿志地到利津縣赴任,歷任這個縣的警備營連長,自衞團中隊長,警察分隊長。1932年,有了一定社會經歷的張天佐多方鑽營,考入山東省地方行政人員訓練所公安局長班,訓練期滿,充任濰縣警察局坊子分局局長。其時,坊子火車站的日本商人明目張膽地販賣海洛因毒品。張天佐為大樹個人的權威,利用分局長的職權,給販毒日商以嚴厲懲處。”這一事件引起所有日商的憎恨。不久,日商聯合起來,勾結地方勢力對他進行瘋狂的報復。張天佐不堪排擠,離開坊子,轉赴魯西,出任武城縣公安局長。1936年張天佐調任昌樂縣警察局長。張天佐到昌樂,很快便與縣長王金嶽發生了尖鋭的矛盾。一次廟會,王金嶽下令戲班在戲樓上演京劇,他巧借點戲之機,用戲文對張天佐進行人身攻擊。張天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針鋒相對點出另一齣戲,用戲中的情節含沙射影地對王金嶽作出堅決反擊,使王金嶽一時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此後,張天佐紮根昌樂,羽翼漸漸豐滿,步步躋身國民黨軍政界。
(二)結黨營私,發展復興社組織
1937年6月,以張天佐擔任警察局長頗有政績,被選送廬山暑訓團接受政治訓練。在廬山,他親聆蔣介石的教誨,接受蔣介石親贈的刻有“不成功,便成仁”字樣的短劍一把。他還由同期參加訓練的濰縣公安局長鬍鼎三拉入國民黨的派別組織復興社。張天佐加入復興社可以説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關節,從此,他走向頑固反共反人民的道路。“七七”事變爆發,廬山暑訓團提前結束。張天佐由廬山返回昌樂路經濟南時,特意秘密會見山東省復興社頭子秦啓榮(時任省建設廳廳長)。秦啓榮接見了他,耳提面命,密授機宜。張天佐返回昌樂,改任公安局長,任內與濰縣復興社分子厲文禮頻繁接觸,秉承秦啓榮的旨意,在昌樂大力發展復興社組織。當時的昌樂,基本上是國民黨CC派的天下,張天佐發展復興社阻力是相當大的。昌樂當時的復興社分子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民眾教育館館長張曄如(一名張倬),一個是公安局巡官王虎忱。這兩個人物膽小如鼠,甚至連復興社社員的真實身份都未敢暴露,甭説發展組織了。張天佐插足復興社的發展工作,情形就迥然不同了。他與早已與之結識的秦、厲、胡3個復興社人物上下勾結,廢寢忘食地四出活動。他在昌樂上層人物中宣傳説:“你抗戰而不加入組織(指復興社),你抗戰有誰知道,既然無人知道,那豈不是白費了心血?”在他的宣傳鼓動下,軍界的榮光治、李道純、孟繁義,政界的趙仲諾、張硯田、曹子君、趙華軒、劉克善,教育界的趙伯樞、趙叔勤、趙理卿等20人於這年秋天, 先後加入復興社組織。
此後,他矇蔽對發展復興社持反對態度的縣長王金嶽,策動縣政當局舉辦全縣小學教員訓練班、鄉長莊長訓練班、聯莊會員訓練班。張天佐親帶復興社分子打入其中活動,或作精神講話,或搞軍事操練,使盡各自的手段向受訓學員灌輸“擁蔣”思想,將其導入“擁蔣’的渠道。在復興社不斷髮展的同時,CC派停止了一切活動,昌樂縣成了以張天佐為首的復興社的天下。
(三)棄城南逃,截掠壽光縣長宋憲章
1937年12月,日軍進攻濟南,省會失守。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榘不戰而逃。1938年1月,青島、濰縣同告淪陷,第八專署專員厲文禮率部逃離濰縣城,跑到安丘縣境的泥溝子,成立了第八專署和保安司令部。同月9日,日寇沿膠濟鐵路東進,逼近昌樂城。縣長王金嶽採取不抵抗主義,率部棄城南逃。作為公安局長的張天佐,帶領20餘人的地方武裝在城西丹河岸邊與日軍稍一接火,亦即南竄,路經南郝、北巖、桃花山,開到唐部一帶。對這一逃跑行動,張天佐對部屬解釋為“退保郡吾”。
張天佐逃到鄌郚,喘息未定,即大肆擴充武裝力量。此時,適有壽光縣長宋憲章為逃避日寇打擊,率部百餘人逃奔魯西省府駐地路經鄌郚。張天佐見是機會,便以“棄職潛逃”罪名指使部屬侯毓奎,於夜間將宋憲章扣留,一次劫獲戰馬60匹,長短槍40支,金錢財物10大車,中國銀行存摺10個,現款10餘萬元。在宋憲章的苦求之下,張天佐只退還劣馬3匹,即將其逐出昌樂縣境。張天佐用這次所劫物資裝備了自己。
(四)“轉進”南流鎮,驅逐昌樂縣長王金嶽
隨同王金嶽一起撤至鄌郚的,有縣政府公務人員、縣公安局和縣保安大隊,還有部分商人和老百姓。王金嶽宣佈自己已被厲文禮任命為第八區保安副司令兼昌樂遊擊支隊長,緊接在鄌郚着手組織“副司令部”,成立八大處(參謀處、政治處、副官處、書記處、軍需處、軍械處、軍法處、軍醫處)。於是,鄌郚鎮人滿為患,到處是投機鑽營冀得一官半職的人。如願者彈冠相慶,失意者不甘離走。王金嶽抽留了青島一位商人的一輛福特牌小轎車,找了一名司機開着,很抖了幾天威風。可惜好景不長,只20天時間,到這年1月中旬,盛傳日寇要從縣城南下“掃蕩”,王金嶽和張天佐即率領人馬倉皇西逃,“轉進”到臨朐縣境的南流鎮。其實,日寇南下“掃蕩”純屬謠傳,日寇首次“掃蕩”鄌郚是一年以後的事情。當時跟隨王金嶽行動的那一幫人,其多數並沒有愛國抗日之心,他們一是怕日本人,二是因為1937年全縣的税收款還沒有上交韓復榘,仍在王金嶽的掌握之中,大家都想趁機撈上一把。
在南流,正逢春節前夕,人心浮動,軍心思散,有人嚷着要殺縣長,打開保險櫃分錢散夥。只是羣龍無首,無人敢挑頭。王金嶽也深感局勢嚴重,難以撐持。於是他召集部屬開會,提出投奔魯南國民黨正規部隊,想以此擺脱困境,暫時安撫一下人心。與會者大都唯唯諾諾,不敢講話,只有張天佐一人拍案而起,當眾表示:“離開昌樂地面,會被人家吃掉!”“昌樂沒有大聲色的人物,昌樂人服從性大,易於擺佈,不能丟棄!”他以種種理由,駁斥了王金嶽的提議,並厲聲宣佈:“昌樂的錢應歸昌樂人使用,不是縣長一人的私產。但念王金嶽當縣長一場,不準任何人加害於他。我的意見,給他5000元路費,他必須立即離開,否則無人敢擔保其人身安全。其餘款項,願回家者,每人發五塊銀元,但必須把槍留下;願繼續幹的,每人發一個月的餉過年,參加南流“轉進”者一律發雙薪;其餘的錢充當今後的軍餉,全部運回昌樂縣境。”當日,王金嶽含淚離開南流鎮,率親信逃往臨沂;張天佐則率殘部返回昌樂。
這時,張天佐掌握着一支人不滿百的警察隊伍,縣保安大隊的中隊長,既不能與其抗衡,便想投這個新的靠山,以便繼續生存下去。加之當時人心所向,張提出拉回昌樂,既適時宜,又順人心,因緣際會,張天佐成了“眾望所歸”的“領袖”。
(五)釣魚台會議,成立抗戰團體
1938年1月30日,正值舊曆除夕,張天佐率殘部返回昌樂西南邊陲的時馬村。借春節之際,派部屬韓鳳歧聯絡舊有僚屬和復興社分子。大年初一,趙仲諾、張曄如、侯毓奎、趙華軒等人與張天佐會於時馬。張天佐向他們敍述了驅逐王金嶽的經過情形之後説道:“王金嶽這次走了也好,他在昌樂除了擺官架子別無大用。我這次回來,要召集各區隊長開個會,看怎祥把隊伍整理起來。”一區區長趙仲諾就近與第五區區長陳鴻崗聯繫,擬於2月4日(正月初五)在龐家淳于開會,並由他們分別通知了全縣各區區長、區隊長。開會的結果是一致同意恢復組織,接受張天佐的領導。但是,地方人士要求張天佐當眾公佈昌樂財款賬目,因難於當面開口,大家委託外籍人侯毓奎(河北通縣人)代達。”侯別有用心地對張天佐説:“昌 樂人要跟你算帳!”這使張天佐大為惱火,會議不歡而散。會後,張天佐逐一與各區隊長個別談話,拉攏勢力。數日後,張天佐於釣魚台重行召集會議,大家迴避昌樂財款之事,只談儘快恢復組織。會議之後,各區隊長即回各區首先召集聯莊會員開會,號召參加抗戰團體。具體規定是聯莊會員各帶其槍支彈藥參加,會員中不願參加者須交出其槍,由其他志願青年使用。所有富紳之私有槍支,由各鄉長向其索要。緊接着張天佐專門召開財糧會議,向民間籌糧籌款,規定每銀一兩攤錢一元五角。2月下旬,即在畢都東側的丁家山集結部隊,隨之在倉上西南角之褚家莊由張天佐親自點編,這是張天佐組軍的第一個步驟。
(六)張髯農出馬,錢褡子揹回個縣長
2月底,張天佐決意與第八區專員厲文禮.恢復聯繫,以為靠山。開始,張天佐派張曄如前往聯繫,無奈張曄如膽小怕事,畏縮不前,張天佐大為不快。後池子人張髯農因與厲部有舊,自告奮勇。張髯農1925年公立商業專門學校畢業,曾在濟南辦報館,任《真報》社外勤主任,並參加了共產黨。後來報館被查封,他本人被拘押數月。獲釋後,他經本縣電報局長王裕湘介紹,在濰縣火車站乾貨物司事,此時,他即注意聯絡結交濰縣縣府公務人員(厲文禮任縣長)。事變後,厲文禮任魯蘇戰區第二縱隊司令時,委任他為司令部的高級參議。張天佐這次組建抗戰團體,張髯農有意入夥。張髯農領受聯絡任務後,與一名叫孫孝三的人結伴同往。張髯農腳扎鞋絆,肩背錢褡,先到沂水縣天晴寨(茹素團的一個寨子)拜見寨主王晉藩。王晉藩又派茹素團的聯絡人員作嚮導,經過好多個茹素團的寨子,輾轉數百里,將張、孫二人送到厲文禮的司令部駐地安丘羅圈崖。張髯農拜見了厲文禮,備述昌樂情形,厲文禮遂委任張天佐為昌樂縣長兼遊擊獨立第四總隊長。張髯農初到張天佐門下時,因“共產黨案”不受重用,並受到懷疑。在張天佐苦於沒有政治地位和合法名義,無法向羣眾徵糧派款時,張髯農自告奮勇為之奔走,並取得成功。因那時人們出遠門都有背錢褡子的習慣,張髯農此行也背了錢褡。所以,當時昌樂有人戲稱:“張天佐的昌樂縣長, 是張髯農從羅圈崖一錢裕子揹回來的!”
(七)招兵買馬,組建遊擊獨立第四總隊
張天佐接到厲文禮的委任狀,立即着手在倉上組建他的總隊部。
榮光治,號平甫,河南商丘人,是第三路軍旅長榮光興的胞弟,他本人在第三路軍幹過下級軍官。事變之前,榮光治來昌樂擔任民團訓練大隊長,被張天佐拉入國民黨派別組織復興社。張天佐前不久自鄌郚向南流“轉進”時,他則逃往倉上到張樂德家中避居。張天佐拉隊伍,首先想到榮光治,拉他出來幹副總隊長。同一天,張天佐又委任劉克善(號秉仁,河北人,原昌樂縣公安局股員)為軍需官,程維州(河北人,原昌樂公安局事務員)為書記。以上四人組成總隊部。
3月7日,張天佐於倉,上召集全縣區長、區隊長會議,號召與會者回各區召集聯莊會員和志願青年入伍。為迅速擴大隊伍,張天佐宣佈了兩條:一、各區誰負責召集部隊,誰就是當然的大隊長;二、聯莊會員必須攜帶槍支子彈入伍,有槍而不願參加者,強令交出其槍, 另行分配。兩條決定一宣佈,懷有野心的地方實力派,張天佐的親朋故舊和往日僚屬,都紛紛挑頭召集隊伍,受過訓的聯莊會員、不捨得交出私有槍支的人,一時都歸順了他。遊擊獨立第四總隊很快即編組而成。
一區區長趙仲諾,又名趙宿豐,城東商家莊人,本縣書院小學畢業,曾就學於張宗昌在濟南張莊主辦的直魯軍官學校,也曾受訓於濟南區長訓練所。他率領一區聯莊會員與區署公務人員一起參加了“南流轉進”的行動。由南流返回昌樂縣境後,各區聯莊會員紛紛潰散,該區因距縣城和車站最近,會員不敢返回,即潛伏在五六區各村莊。張天佐拉隊伍,趙仲諾第一個率部參加,他當了第一大隊長。
第二區的部隊由原區長張硯田負責召集,稱為第二大隊。張硯田,字墨仙,本縣山坡莊人,初中畢業後教小學數年,又參加濟南區長訓練班,結業後充任第二區區長。張天佐很器重他,不僅委任他為第二大隊長,還讓他擔任了縣給養統籌委員會的副主任。
第三區區長邵進階(亦名邵振升)未經手召集部隊,第三大隊暫作空額。
第四區區長曹濟臣亦未經手召集部隊,負責召集部隊的有王士諤、劉厚民、呂經邦。其中王士諤,又名王冠千,本縣解召人,與張天佐同畢業於山東省警官學校,他畢業後曾任青島公安局保安分隊長,還幹過雜牌隊伍。張天佐比較看重他,委任他為第四大隊長。劉厚民、呂經邦分別幹了軍需書記和分隊長。
第五區負責召集部隊的有陳鴻崗、路九階、楊振業、劉世隆。其中陳鴻崗號振乾,時馬村人,曾任第五區的區長和區隊長,幹過雜牌隊伍的軍官,張天佐即以陳鴻崗為第五大隊長。 其餘3人均以分隊長任用。
第六區原區長唐汝純在對日作戰中陣亡,張天佐叫新任區長張樂德代為召集部隊。張樂德,字子明,倉上村人。他曾參加聯莊會員訓練班受訓,事變前六區一帶土匪猖獗時,他在本鄉組織民團,防禦土匪,掌握槍支武器不少。“南流轉進” 後,船底村財主鄭曰讓向張天佐保薦張樂德,張天佐認為這是個用得着的人物。後來,張天佐住到他家。張樂德招待備至,為之謀劃一切,把私存槍支和全鄉存槍都起出來交張使用,很得張的歡心,張則讓他盡力擴充人馬,以他為第六大隊長。
七、八兩區的部隊由區長趙承卞和初紀軒負責召集,張天佐即以趙承卞為第七大隊長,以初紀軒為第八大隊長。
張天佐還在原公安局兵力的基礎上編了第九、第十、第十一3個大隊。第九大隊長謝茂圻,高唐縣人,是張天佐的同學、換帖仁兄弟,曾幹過山東省警察廳保安隊長,張天佐任警察局長時,他幹便衣隊長。第十大隊長王虎忱,外籍人。此人膽小怕事,但資格很老,不僅是原公安局的巡官,還是昌樂最早的復興社分子,所以張天佐仍以第十大隊長任用。第十一大隊長侯毓奎,號聚五,河北通縣人,曾任張紹堂(韓復榘的秘書長)的傳令隊長,幹過朱劉店公安分局局長。劫掠壽光縣長宋憲章,張天佐主要得力於他。
張天佐還收編了趙裕明的土匪武裝,編為第十二大隊,以趙裕明為第十二大隊長。張天佐還指使趙鳳翔拉起一個手槍大隊(也稱第十三大隊或特務大隊)。趙鳳翔,號騰霄,本縣趙家莊人,曾幹過雜牌隊伍的排長、本縣警察局的便衣兵、張天佐的傳令兵,張天佐讓他召集部隊,他儘讓土匪、流氓充當手槍大隊的骨幹。
張震寰,濰縣大山窪人,從小不務正業,幹過土匪、架遺肉票,後來逃往東北大連當船拉子,事變後跑回原籍拉隊伍。他的部隊在濰縣經常與王有為部發生武裝衝突,他怕被王有為吃掉,故投奔了張天佐。張將他的部隊收編為第十四大隊。
張天佐為了集軍事大權於一身,防止發生尾大不掉的現象,規定各大隊只起縱的作用,不準發生橫的聯繫。
(八)相互勾結,槍殺抗日戰士
1938年1月,正當張天佐的部隊被日寇南下“掃蕩”的謠言嚇得向臨朐境內南流鎮倉皇“轉進”的時候,共產黨員孟繁鍔領導昌樂中部地區的貧苦農民揭竿而起,於25日在北展舉行了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抗日別動隊第十七大隊。對此,一心獨霸昌樂的張天佐視之為眼中之釘。他率領殘部返回昌樂的第一件事,就是勾結地方實力派與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進行無理糾纏。抗日別動隊第十七大隊長趙西林的腳踏車被張的屬員趙承卞扣留,棉衣被奪走。第十七大隊中隊長高文然在接洽抗日工作途中於古城店被張部武力扣押。
張天佐在取得昌樂軍政大權之後,醖釀曾破壞國共合作抗日的更大陰謀。3月23日,張天佐借抗日別動隊中的共產黨員去濰縣七支二大隊聯繫部隊合編事宜之機,以國民黨“正統”縣長的身份,詭稱向抗日別動隊“點名發餉”,採取誘騙手段,將以劉漢三為首的部分抗日別動隊指戰員調集北展小學。張天佐親率所部80餘人,將其團團包圍,先以“驗槍”為名,強令抗日戰士子彈退膛,繼而蜂擁撲上,以武力繳槍。張天佐的野蠻行徑,受到抗日別動隊員理所當然的抵制。張天佐兇相畢露,令部下當場拉出鄭太平、李和功等7名有意反抗的抗日戰士就地槍殺。抗日別動隊員張思昌進院前已發覺情況異常,他把所帶兩支短槍在袖管內藏好一支以防不測,他見發生血案,忙用所藏短槍向張天佐射擊。張天佐的衞隊長於介成急忙向前護衞時中彈斃命,張天佐僥倖躲過了這一槍。當天,張天佐下令將被俘的30餘名抗日戰士遣送丁家山和倉上兩地關押,迫令他們按等級花錢取保始予開釋,他口頭宣佈一級的120元,二級的100元,三級的80元。多數人按級花錢取保後獲得釋放,杜家溝村杜修武等2人因家窮拿不出錢,被迫磕了兩個響頭頂了帳。其後,張天佐繼續迫害抗日戰士及其親屬,迫使他們隱蔽或者外逃,將其推入生活的絕境,從而扼殺了昌樂縣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力量。
(九)“大山事件”,驅逐抗日隊伍
昌樂人民並不象張天佐事先估計的那麼“易於擺佈”。儘管他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鬥爭設置重重障礙,1938年夏天,淳于、耿安兩地的羣眾組織“抗日救亡團”又發展到500人的規模。共產黨員孟繁鍔、趙西林等在“抗日救亡團”的基礎上重建抗日武裝。9月13日,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第二十九大隊在東耿安村宣告成立。二十九大隊成立初期,孟繁鍔到倉.上與張天佐聯繫共同抗戰的策略,張天佐採取敷衍態度,指派張髯農以副官的身份應付幾句就算完事。幾天以後,孟繁鍔再到倉,上接洽抗日工作,張天佐採用搪塞辦法,派其財政科長趙華軒出面,並囑其不準答應對方的任何要求,只要將其支走就行。孟與趙晤面後,首先提出駐防區域問題、吃飯供應問題、聯合擊敵問題。趙華軒根據張天佐的旨意搪塞道:“原駐何處仍駐何處; 吃飯供應問題自己設法,但不準在縣境之內任何區域籌措;聯合擊敵幾時需要幾時通知。”過了一段時間,孟繁鍔與莊少雲,郭家瑞(二人皆濰縣籍,二十九大隊負責人)一起到倉上。這次張天佐在躲不過的情況下只好出面,准許二十九大隊在四區的解召一帶駐防,給養准許由他的給養統籌委員會按實有人數撥給,聯合擊敵一事,叫二十九大隊組織爆破隊,待命出發,破壞敵偽鐵路橋樑。張天佐表面作些讓步之後,卻暗中於倉,上秘密召集黨政軍團會議,討論對共產黨限制一切活動和嚴加防範的策略,並決定舉辦全縣鄉保長短訓班,進行防共部署,會後又拼湊起以曹子君、趙伯樞、侯毓奎、張震寰、謝茂圻、張髯農、趙文齋、榮光治、李迪新、唐玉璋為頭子的反共巡迴小組。這個反共巡迴小組,平日裏分赴各連隊對官兵訓話,月終各連隊發餉時,由財政科和團部軍需處派員參加進去,以點名發餉名義,在軍隊基層煽動反共情緒,組織反共力量。
這年冬天,張天佐別有用心地邀約二十九大隊襲擊駐昌樂城的日偽軍,妄圖借日偽軍之手達到消滅二十九大隊的骯髒目的。但事與願違,戰鬥打響之後,因張天佐的第四總隊陣地紊亂,成為日偽軍火力轟擊的主要目標,張部潰不成軍,四散奔逃。二十九大隊佈防於城東南方向的閻家墓地,因事先作了周密的偵察和部署,對日偽軍進行了有力的打擊之後,很有“秩序地安全撤出戰鬥。張天佐的陰謀失敗之後,他又以“防區統一”為詞,指派二十九大隊到極不利於隊伍發展的抗日前哨大山村駐防。
在二十九大隊抗日活動的影響和國民黨六十九軍某部政治指導員蔡貫卿的協助下,昌樂西部山區畢都、打鼓山一帶的羣眾積極行動起來。紛紛組織抗日自衞團、抗日兒童團。二十九大隊大有蓬勃發展的趨勢。張天佐聞聽消息,大為恐慌,他藉口二十九大隊“私起槍支”,命令侯毓奎、張震寰率隊開往大山村,製造以武力驅逐二十九大隊出境的“大山事件”。與此同時,張天佐派兵驅逐“赤色分子”蔡貫卿出境時與六十九軍某部發生了尖鋭的衝突。
在張天佐的一再破壞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被迫離開昌樂縣境,併入八路軍大部隊活動。從此,整個昌樂縣境成為張天佐的一統天下”。
(十)昌濰解放,被解放軍擊斃
1948年3月,中央軍委和華東局審時度勢,電令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立即組織濰縣戰役,殲滅昌濰守敵,解放昌濰全境。遵照中央軍委和華東局的指示,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參謀長劉少卿指揮第九縱隊、渤海縱隊、魯中軍區部隊和膠東西海軍分區部隊向昌濰地區集結,並會同地方黨組織進行戰役部署。
1948年4月2日,濰縣戰役開始。戰役的第一步,是切斷敵人濰縣、昌樂、田馬之間的聯繫,並掃清濰城外圍之敵。
昌樂城是濰縣城最大的外圍據點。盤踞在這裏的有國民黨山東保安三師張景月的三個團、保安第六旅徐振中的兩個團、保安第八總隊張天佐一部,還有昌樂、壽光、益都、臨朐等縣的還鄉團,共計七八千人。昌樂城有堅固的城牆,牆外有護城河、壕溝、鹿砦等障礙,敵人防守嚴密。與昌樂城相呼應的倉上、田馬等據點也有敵人重兵防守,而且這些據點經過日偽軍和國民黨軍十年的苦心經營,易守難攻。因此,解放軍山東兵團決定對昌樂城及倉上等據點圍而不打,待攻克濰縣城後再予解決。
4月2日傍晚,渤海縱隊新十一師和渤海第三軍分區部隊,由昌樂西北渡過彌河,擊退小股敵人的反抗後,新十一師迅速插入昌樂以東,佔領鐵路以北的大石橋、樓河等地;渤海第三軍分區部隊佔領田馬正南的吳家廟子、張家廟子等村。與此同時,魯中軍區部隊也從昌樂中部向北插入鐵路兩側的朱劉店、十里鋪一帶。僅一天時間,渤縱新十一師、渤海第三軍分區和魯中部隊就切斷了敵人昌.樂與濰縣之間的聯繫。接着,渤海第三軍分區部隊奉命直逼昌樂縣城。十五團於昌樂城西,十六團於昌樂城東,壽光獨立團於城北,十四團和指揮部於城南,將昌樂縣城團團圍住。
4月20日,解放軍摧毀昌樂敵人的外圍防線,佔領方山、孤山和城外其他據點,把敵人壓縮在城裏、東關和火車站等狹小的城區內,使其完全處在解放軍的控制之下。敵人曾兩次試圖向南突圍,均被擊退,只好被迫固守。
昌樂獨立營在魯中第三軍分區指揮部指揮下,東渡彌河進入昌樂,很快拔除了埠南莊、北展、喬官等國民黨據點,解放了昌樂中部地區。當天,部隊繼續東進,解放了昌樂東部和濰縣西部地區,進駐濰縣鄧家、大柳樹、平壽一帶。同時,昌樂縣委副書記何子健率昌樂縣獨立營一部及地方幹部,赴昌樂城南五里莊和城東南的五圖一帶,配合渤海第三區部隊包圍昌樂縣城,並着手接管昌樂縣城的準備工作。
此時,解放軍山東兵團前線指揮部指示各級地方組織:要緊密配合解放軍,大力開展政治攻勢,瓦解國民黨地方武裝,爭取國民黨軍隊起義。根據這一指示,中共昌樂縣委配合解放軍,積極開展對敵策反工作,取得了成功策動兩支國民黨部隊起義的重大成果。爭取了國民黨諸城保安大隊300餘人、國民黨“濰縣人民自衞總隊”兩支隊伍起義。
從4月6日到4月28日的22天內,昌樂縣獨立營,主動配合主力部隊,參加追剿潰敵戰鬥4次,共計殲滅國民黨軍1個營加1箇中隊,俘敵240名,斃傷126名,繳獲火箭簡1支,重機槍1挺,輕機槍14挺,大小槍支400餘支。
4月27日,解放軍勝利攻克濰縣城,俘虜國民黨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兼四十五師師長陳金城,擊斃國民黨山東第八保安總隊長張天佐,全殲其守城部隊。 [2-3] 
參考資料
  • 1.    中共濰坊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編,濰原戰火,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12,第534-537頁
  • 2.    中共昌樂縣委黨史研究室編纂,中共昌樂地方史 第1卷 1921-1949,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11,第80-84頁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昌樂縣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 第5輯,1989.12,第70-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