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士毅

鎖定
張士毅(1912-1947),原名白砥中,河北薊縣人。1935年考入中國大學。同年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七七事變”後,回薊縣開展抗日鬥爭。1938年6月參加組織冀東武裝暴動。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到華北聯大學習,任學生總會主席。1943年任遷盧撫昌抗日聯合縣縣長、中共灤東地委敵工部長、遼西專員兼錦州市市長。1947年4月20日在遼寧朝陽戰鬥中犧牲 [1]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張士毅
別    名
白砥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47年4月20日
畢業院校
北平中國大學
出生地
河北省薊縣

張士毅人物生平

張士毅,原姓白,名砥中,1912年生於河北省薊縣(現屬天津市)下倉鎮西焦莊。1931年,張士毅高小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保定第二師範。當時保定二師是河北省鬧學潮最激烈的地方。張士毅進校後,很快地接受了共產黨的民主革命思想,成為學校革命活動的骨幹分子之一。當局對學生進行“清洗”,將張士毅以“赤色分子”的罪名開除了校籍。 以後,通過“反帝同盟”做介紹,張士毅又進入了通州第十師範學校。張士毅人校後,仍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宣傳,結果不到兩年時間,他和二十幾名同學又被開除了校籍。在家鄉他與老同學郝希武、劉敬齋等組織了一個“反帝大同盟小組”(黨的一個外圍組織),利用下倉鎮集日,進行公開講演,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激發人們的抗日救國熱情。 [3] 
1935年初,張士毅考進北平中國大學政經系學習。他一面讀書,一面廣泛聯合各方面愛國人士,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控制了華北。一些愛國青年知識分子,通過組織安排轉入農村。張士毅回鄉後以教書作掩護,繼續宣傳組織羣眾,開展抗日鬥爭。這年冬天,張士毅來到薊縣,在黨的負責人王崇實的領導支持下,成立了以張士毅為主任的“抗日救國會”,組織帶領羣眾,收繳偽政權槍支,建立革命武裝,開展抗日鬥爭。 [4]  1938年6月下旬,張士毅、郝希武參加了黨領導的冀東抗日暴動。在這次暴動中,他們是薊縣、玉田、寶坻三角區的重要負責人。他們的暴動隊伍在冀東特委李子光和王祟實的直接領導下,縱橫馳騁,所向披靡,活動在薊(縣)、玉(田)、寶(坻)三角地區,先後攻下別山、鴉洪橋、餘伸橋、採亭橋等重要村鎮。有力地配合了全面抗戰,推翻了當地敵偽統治,打擊了日本侵略軍。1938年10月,黨派張士毅到平山縣蘇家莊冀熱察區黨校學習。在此,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春,他在參加開闢永定河以北地區工作之後,被分配到房、淶、涿抗日聯合縣武裝部任主任,聯合縣議會議長。我黨為進一步培養張士毅,1941年下半年,黨組織選送他到晉察冀分局黨校學習。1942年初,又送他到華北抗日聯大法政學院社會科學系學習。併兼系總支書記、聯大學生總會主席等職。 [7] 
1940年後,日本侵略軍開始將其軍事進攻的主要矛頭轉向八路軍。推行慘絕人寰的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當時的北嶽區 (包括平漢路以西的平山、阜平、淶水、易縣等地),是中共北方局黨政領導機關所在地。冀中區是華北抗日根據地物資供給,特別是糧食供給的主要來源地。敵人大“掃蕩”後,冀中根據地遭受嚴重破壞,困難重重。當時擔任華北聯大學生總會主席的張士毅,負責疏散學員。他不分晝夜奔走在平山、阜平、淶水各山區之間,組織學員同羣眾一起,同敵人周旋,進行反“掃蕩”鬥爭。當時大家吃的是少量的高粱、黑豆麪摻各種瓜菜,穿的是土布補釘衣。張士毅同大家一起,宿露餐風,備盡艱辛,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上交給的任務。後來形勢開始好轉,他又把這些學員一批批安全地輸送到抗日第一線。1943年初,北方局黨組織派他到灤東新區工作。當時的灤東,是中共在冀東新開闢區。它包括灤河以東,北寧線以北、秦皇島以西大片土地。這裏經過 1943年以前的多次“掃蕩”、“清鄉”、“血染”、“梳篦清剿”、鐵壁合圍等“強化治安”行動,使當地人民遭受了重重浩劫和摧殘,一片白色恐怖。張士毅到達灤東後,被分配到第一開闢區工作。當年8月,成立了遷(安)、盧(龍)、撫(寧)、昌(黎)抗日聯合縣政府,張士毅被任命為聯合縣的第一任縣長,一直到 1945年。在此期間,張士毅迎難而上,歷盡艱險,為開闢這個地區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士毅在工作中注意爭取上層人物,擴大抗日力量。他曾邀集當地有影響的上層人士和知識界的代表人物300多人開會。人們聽説八路軍的新縣長召集大會,覺得很新奇,國民黨的“國大”代表王傑山和上下荊子村的大地主都來了。當大家聽了這個八路軍縣長的講話後,都受到很大鼓舞和震動,為張士毅的理論才能所折服。岳家溝有個紳士叫嶽山,在抗日的問題上是有名的“坐山派”,會後他的態度有明顯的轉變。經過張士毅進一步做工作,嶽山願意將八路軍被服廠設在他家裏。 [4] 
張士毅還團結知識界知名人士,組織了一個“教育界抗日救國會”,宣傳共產黨抗日救國政策,揭露日寇、漢奸罪行。他們還辦了個“皮影社”,編選有啓發性的影目,借古喻今,宣傳抗日,宣傳愛國,深受羣眾歡迎。皮影社由幾個人發展到幾十人。解放後唐山的三個皮影社,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鞏固基礎,擴大陣地,建設抗日政權。在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在敵偽政權中做事的,有些人是被生活逼迫而乾的。張士毅認真執行對敵鬥爭政策,促其轉化,為我服務。在這個問題上,他傾注了大量心血,使我方陣地不斷擴大,敵偽政權土崩瓦解,有力地推進了抗日鬥爭。 張士毅在盧龍大劉各莊宣傳減租減息政策,搞好合理負擔,取得經驗,在全縣推廣。由於這項工作搞得紮實細緻,深入人心,使大家愛國熱情迅速轉化為抗日的巨大力量,在全縣很快掀起了一個青年報名,父母送子參軍的熱潮。 [6] 
1943年成立聯合縣之前,進入灤東開闢新區工作的只有20多名地方幹部,遠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張士毅調任縣長後,把培養幹部作為一件大事來抓。他培養幹部的指導思想和辦法是:針對現實,聯繫實際,方法多樣,人人“帶徒弟”。他不僅自己帶,動員老幹部帶,還號召各級幹部層層帶、行行帶。僅用半年多的時間,就解決寧這個縣的幹部不足,從而引起了冀東區黨委的重視。張士毅在培養幹部上注意身教和言教,注意事事抓典型,樹樣板的工作方法,各項工作都搞得紮紮實實,有聲有色,走在全區前列。 張士毅不僅是一個有膽有識的革命知識分子,同時也是一位立場堅定為革命、為人民利益不怕苦、不怕死的堅強無產階級戰士。1944年春天,張士毅擔任聯合縣長期間,聽到日本侵略者在一次。掃蕩”中,要抄一位公安幹部毛國良的家。當時獨立營的軍用被服廠和小兵工廠就設在這裏。為了避免損失,張士毅指揮工人掩護工廠機器和物資轉移。在敵人已很迫近、情況十分危急的情況下,他臨危不懼,帶領毛家10多口人,甩開敵人,安全轉移到了富申莊。這樣,日本侵略軍沒有抓到一個工人和幹部,也沒有找到工廠任何一件東西,撲了一個空。 [4] 
1945年初,他奉調任灤東地委敵區工作部部長,負責灤東地區東、北、西部的城市工作。他曾派員進人山海關橋樑廠、錦州、唐山開灤礦等地開展白區工作,在敵區散發傳單,為八路軍購買藥品、布匹和特殊物資。後在遼西團結人民、堅持游擊戰爭、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遼西人民民主政權、配合解放軍作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8]  由於蔣介向解放區發動了大舉進攻,同年12月,國民黨佔領了錦州,張士毅奉命在綏中、建昌、凌源等熱東地區帶領廣大人民羣眾,堅持游擊戰爭。1947年4月20日,解放軍接管朝陽縣松樹嘴子後,張士毅召開擁軍徵糧工作羣眾大會,國民黨軍隊得到了情報,立即將這個地區包圍起來,進行圍攻。張士毅臨危不懼,奮力突圍,在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僅35歲。 [4] 
烈士張士毅之墓 烈士張士毅之墓

張士毅後世紀念

1949年11月25日,天氣晴朗。中共遼西省委、省政府為張士毅烈士隆重舉行追悼大會,並將遺骨安放在錦州革命烈士陵園,墓前豎起一座紀念碑,為緬懷烈士,教育後代,松樹嘴子村改為“士毅村”。從此,張士毅的下落告白於天下。1950年經遼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於當年10月修建張士毅烈士陵墓,座落在遼瀋戰役紀念塔西北側約40米處。尺寸為:長3.2米,寬2.4米,高0.7米,東、西、北三面用花崗岩石柱和金屬欄杆連接作為護欄,共兩層,中間種植檜柏對稱配置,南面設置一條鐵鏈做為防護。內層護欄北立墓碑,尺寸為:高2.3米,寬2.6米,呈屏風式,背面鑲嵌黑色大理石板,鐫刻着烈士生平及貢獻。碑文如下:“張士毅同志,原姓白名砥中,河北省薊縣下倉鎮人。早年肄業於北平中國大學。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曾任平西區房(房山)、淶(淶水)、涿(涿縣)抗日聯合縣武裝部主任,冀東區遷(遷安)盧(盧龍)撫(撫寧)昌(昌黎)抗日聯合縣縣長、中國共產黨灤東地方委員會敵區工作部部長、錦州市市長、遼西區行政督察專員等職。一九四七年四月廿日,在朝陽縣屬松樹咀子戰鬥中負重傷後,為免被敵俘,自殺殉國!時年三十四歲。士毅同志在中學時代,即在北平參加了革命的羣眾組織“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從事革命活動,曾參加了歷史上偉大的“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七・七”事變後,回鄉參加了有名的冀東農民武裝大起義。一九四三年春,黨派他到全國抗日戰爭的最前線一山海關附近活動,在敵我鬥爭極端劇烈殘酷的環境下,堅持地區開闢工作。“九三”勝利後,隨軍出關,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愛國自衞戰爭中,於整個遼西地區,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廣大人民,堅持了游擊戰爭並推進了土地改革運動,對建立和鞏固遼西地區人民民主專政,配合我軍作戰,有重大的貢獻。士毅同志從青年時代起,就走上了革命道路,為工人階級、為勞動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解放事業,一生英勇奮鬥,最終並堅貞不屈,流盡了他最後一滴血!他這種共產黨員的高責品質和崇高氣節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士毅同志精神永垂不朽! [5] 
參考資料
  • 1.    張海赴等主編.《中華英烈詞典:1840-1990》.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91年:第448頁
  • 2.    朝陽縣史志辦編.《朝陽縣英烈傳》.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2002年:第154頁
  • 3.    蔄茂安編著.《興城黨史人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92頁
  • 4.    《革命烈士傳》編輯委員會編.《革命烈士傳》 第8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第276頁
  • 5.    錦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錦州風物誌》.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19頁
  • 6.    《張士毅:為民族解放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燕都晨報》2021年4月15日,第2版。
  • 7.    白俊山主編.《遼西愛國名人》.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58頁
  • 8.    秦皇島市地方誌辦公室編.《秦皇島地區抗日戰爭志》.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第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