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士明

(遼寧省遼陽軍分區原司令員)

鎖定
張士明(1905.1.25-1985.11.7),彝族,瀘西縣南鄉木豆黑新寨村人(今屬勒縣東山鄉)。1927年投軍,1932-1934年在雲南講武學堂兵科學習,畢業後在滇軍歷任要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參加過台兒莊、武漢、高安、新春、贛北等戰役。1938年11月,經張子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10月被國民黨清洗後,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要職,後參加抗美援朝戰役,先後參加了雲山、清川江、突破“三八線”、漢江南北阻擊戰等著名戰役。1955年回國任職,1959年轉到雲南地方工作,歷任省民政廳副廳長,黨組成員;省體委副主任兼省體育學院院長,黨組書記。1985年11月7日在昆明病逝。 [1] 
中文名
張士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彝族
出生日期
1905年1月25日
逝世日期
1985年11月7日
畢業院校
雲南講武學堂
出生地
彌勒縣東山鎮新寨村人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張士明人物生平

張士明,彝族,瀘西縣南鄉木豆黑新寨村人(今屬勒縣東山鄉)。祖父系清末武官,曾參加抗法戰爭榮立過戰功,張士明受其影響,自幼養成正直、豪爽、剛毅性格。張士明22歲時率本地20多名彝族青年投奔張衝,1932年入雲南講武堂炮兵科學習。1937年10月,國民黨第六十軍陸續開赴抗日前線。張士明隨第六十軍一八四師師長張衝開赴抗日前線,任第一八四師師直特務連連長,先後參加台兒莊會戰、武漢保衞戰及江西高安、新春、贛北等戰役。1938年春,蔣介石以“親共”罪名撤去張衝第三軍軍長職務,並在滇軍中清理張衝舊部和中共黨員。張士明不顧被清洗殺頭的危險,經張子齋介紹,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張士明任國民黨第一集團軍第二路軍指揮部特務營營長。其間,營部隨第二路軍指揮部由瀘西縣移駐建水縣西莊白家營。在建水縣西莊白家營,張士明和隱蔽於第二路軍指揮部的中共黨員一起創辦公開宣傳抗戰和國共合作抗日的《瀘江小報》;利用任國民黨第一集團軍第二路軍指揮部特務營營長的有利條件,將中共黨組織從昆明疏散來的20多名人員隱蔽到特務營內;為彌瀘地區遊擊武裝培養了20多名軍事幹部。
1945年9月,國民黨第一方面軍開赴越南河內接受日軍投降,中共黨員白麥浪以《掃蕩報》記者身份隨軍蒐集受降情報,國民黨中央發覺後電令盧漢追查,張士明臨危不懼,機智沉着地將白麥浪秘密轉移到西貢華僑辦事處。1946年,張士明任國民黨第二十師二團團長,隨軍到東北,暗中執行中共黨組織“蒐集情報,瓦解敵軍”的指示,積極策動國民黨官兵起義。後因身份暴露,轉移到解放區,1947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冀、察、熱、遼軍區司令部炮兵主任,參加遼瀋戰役,在攻打錦州時,失去右眼,仍忍痛參戰至戰鬥結束。1948年,張士明到整編後的第五十軍曾澤生部任副師長,1948年10月率第十一縱隊攻打河北隆化,消滅國民黨軍1個團。1949年1月,進軍川鄂,參加鄂西鹹東路戰役,指揮第一八四師英勇作戰,活捉國民黨軍長肖炳寅。
1950年10月,張士明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五十軍入朝作戰,先後任軍炮兵主任、炮兵指揮部參謀長、炮兵副軍長,參加抗美援朝一、二、三、四次戰役,在白雲山、清川江、臨津江和漢江防衞戰中,打退聯合國軍數十次瘋狂進攻。戰後,張士明所在的第一四九師四四七團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白雲山團”稱號。1955年,張士明奉令回國,先後任遼陽軍分區司令員、遼寧省軍區黨委委員,雲南省體委副主任、體育學院院長、省民政廳副廳長、省政協第四、五屆委員會委員,為部隊建設、雲南省的體育事業和民政工作作出顯著貢獻。1985年11月,張士明去世。 [2] 

張士明人物事蹟

張士明品德高尚,一生清正廉潔。他右眼負傷失明後,組織上要派人服侍、照顧他的生活,他説:“我沒有右眼還有左眼,生活上完全可以自理,沒有什麼困難需要專人護理。”他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期間,組織上要發生活費給他在農村的老伴楊玉芝,他要求組織上不要發。他説:“我老婆在農村能自謀生路,我怎麼能增加國家的負擔。”他在民政廳工作期間,對災區、貧困區和困難户十分關心,只要他知道的,總是按黨的政策及時給予解決。在他的影響下,兒子張希先在反蔣游擊戰爭中積極投身革命,接受邊縱領導的指示,在家鄉籌集武器,發動進步青年,組建了一支遊擊武裝,被命名為“張希先大隊”,並任大隊長。瀘西解放後,張希先任縣委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副縣長、縣長,保山地委組織部科長,德宏州人委辦公室主任,農懇分局副局長等職。“文革”期間,張希先被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迫害致死,留下兩個兒子在山區老家當農民。有的老幹部為了讓張士明身邊有人照顧,勸他把其中的二孫子張建新農轉非來昆明適當安排工作,他謝絕了。
1982年,張士明因病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都要人服侍,老伴從家裏來昆明服侍他,口糧都是由家裏送來,後在有關部門的關懷下,才把他的二孫子轉到昆明來安排在假肢廠當工人。1985年,張士明的病情加重,準備住院治療,張建新與奶奶商量,準備與民政廳聯繫,由民政廳派車來送。張士明知道後把孫子叫到牀邊氣憤地説:“不許你揹着我用我的名譽去搞這些名堂,我不需要車,你把我背到醫院。”張建新把爺爺背起歇了五六次才背到醫院。張士明望着孫子累得滿頭大汗,痛心地説:“我們這樣做是對的,驚動單位要車影響不好,爺爺是領導幹部可以要車送,一般人員怎麼辦?”
張士明生活極為簡樸,老伴在昆明期間由家裏拿麥面、包穀面和洋芋來吃,直到他去世前,在昆明家裏擺設的吃飯桌、板凳、菜櫥等,全是簡單的粗製傢俱,換洗的衣服拿幾個肥皂箱裝着。1985年11月,張士明咽不下飲食,他掙扎着對家屬説:“我死後不要找組織的麻煩,一切都要從簡。”1985年11月7日,張士明在昆明逝世。他生前感人肺腑的事蹟,瀘西縣委把它打印成材料,發到全縣各黨支部讓全縣的黨員、幹部認真學習,繼承和發揚他崇高的革命精神。張士明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廉潔奉公,工作積極熱情,作風正派,以關心人民利益為已任。他忠於中國共產黨,忠於無產階級事業的高尚品德,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 [3] 
參考資料
  • 1.    李景煜主編;雲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總纂;雲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人物誌編輯組編撰.雲南省志 卷80 人物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385-386
  • 2.    中共紅河州委黨史研究室編.紅河歷史百名人物.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200-201
  • 3.    瀘西縣民政局編.發展中的革命老區瀘西.深圳:內部資料,200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