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壩古村

鎖定
張壩古村 [1]  位於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琵琶鎮,處於陝甘川三省交界處,建村600餘年,是隴南地區典型的鄉土聚落。背依四方山,面向麥稈山,大團魚河在村前緩緩流過。千百年來,張氏宗族世代在這裏生息繁衍,原有的聚落格局與代表村落髮展記憶的鄉土建築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 [4] 
中文名
張壩古村 [2] 
外文名
zhangba Ancient village
別    名
琵琶鎮張壩村

張壩古村背景介紹

張壩古村 張壩古村
北宋景德年始為西番人居住,後西番反階州失利,淪為地廣人疏地區。村人可考先祖張氏乃明初“湖廣填四川”時移民遷徙至此,故村民皆為張姓。由於地處陰平古道,自古戰事頻仍、商旅通行、人口遷徙、民族融合,張壩古村文化上北接秦隴,南銜巴蜀,形成了獨特的村落空間形態,既有山地村落離散的特點,也有平原村落集聚的特徵。既有北方村落的公用曬場,川北陝南的吊腳樓建築,也有秦隴地帶的圍合院落和山區特有的壩上民居。是甘肅省聚落形態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古代血緣屬性的建築羣之一。

張壩古村發展歷史

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張壩。重建時,為長遠發展,另選新址,整村搬遷,古村落舊民居得以完整保留。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和蘭州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對張壩古村及隴南地區各縣域的傳統民居作了全面的田野調查和系統的比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張壩古村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的利用價值進一步凸顯。
張壩古村 張壩古村 [5]
近年來, 邀請當地老木匠老石匠,用當地材料,按照古村民居形制和營造方法對瀕臨倒塌的舊屋舍進行修繕和加固,建成了遊客接待室和“隴南傳統民居泛博物館”,博物館中展示了隴南八縣一區有代表性的舊民居模型和數據資料。武都特色產業館崖蜜房和椒房展現着武都特產的前世今生。即將建成的民居館展示昔日農耕生活的場景,民俗館還原明代先祖修建屋舍的流程,非遺館陳列國家非遺項目——高山戲、乞巧女兒節、池哥晝及隴南古代特色橋樑,魁星樓中端坐着觀音像和文曲星。
張壩古村 張壩古村
全村老舊宅院等鄉土建築縱向分佈於大團魚河東岸二級台地和坡地上,依山傍水,負陰抱陽。宅院為“一正兩廂”的合院式建築,正房多為三間、五間或七間,處於院落的至高之處。正房當中是明廳,具會客、祭祀等公共功能,明廳兩側是卧室及廚房。正房前兩側多為二層廂房,廂房的後檐牆與正房的山牆取齊。為滿足院落採光,廂房進深較淺。廂房一層豢養禽畜,二層貯藏糧食、飼草及雜物,也可隨家庭人口增加,改為居住功能用房。地基採用當地的石塊與片石堆疊築就。牆體以當地粘土作為主料,配合石灰、河沙、瓦礫和乾草營造。建築結構多采用穿鬥式木結構樑架,屋頂多為雙坡懸山頂,以庇護房前走廊和屋后土牆,明瓦明椽,合瓦屋面,“透光不漏雨”。隔牆為竹蔑夾土的編芭牆製作工藝,承重和圍護結構分開,具有“牆倒屋不塌”的優點,大大減輕了地震等外力對房屋的危害。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