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塝鎮

鎖定
張塝鎮,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地處蘄春縣北部,東臨安徽省宿松縣北洛鄉,南接向橋鄉,西靠獅子鎮,北與大同鎮接壤,鎮人民政府距蘄春縣城45千米, [1]  行政區域面積209.26平方千米, [2]  截至2019年末,張塝鎮户籍人口為64875人。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張塝鎮境域稱張家塝。2001年2月,與孫衝鄉合併為張塝鎮。 [1]  截至2021年10月,張塝鎮轄1個社區、37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政府路61號。 [1] 
2019年,張塝鎮有工業企業120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7個。 [2] 
中文名
張榜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
地理位置
蘄春縣北部
面    積
209.26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3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政府路61號
電話區號
0713
郵政編碼
43533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鄂J
人    口
64875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張塝鎮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張塝鎮境域稱張家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張家塝區公所。
1958年,屬張塝公社。
1960年,為張塝區。
1974年,張塝、範垸、田六合併為張塝公社。
1984年,更名張塝區。
1987年,為張塝鎮。
2001年2月,與孫衝鄉合併為張塝鎮。 [1] 

張塝鎮行政區劃

1960年,張塝區轄張、範垸、田六三個公社。 [1] 
截至2011年末,張塝鎮轄張家1個居民委員會,張塝、韓塝、橫路、龍潭、船型、方嘴、大同司、下馬溝、歇肩嶺、田六、馬踏石、下車門、黃梅山、馬鞍山、塘坻坳、古木、六溪衝、瓢鋪、文畈、陳廣、範垸、魏河、雷山、魯圍、彭山、餘宕、百葉、新路、舒垸、塔林巖、宋宕、孫衝、胡、大竹衝、七里衝、土庫、九潭衝3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個居民小組,364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1年10月,張塝鎮轄1個社區、37個行政村:張壪社區、範壪村、下車門村、大同司村、魏河村、田六村、雷山村、百葉村、張塝村、橫路村、餘壋村、文畈村、馬踏石村、六溪衝村、瓢鋪村、黃梅山村、龍潭衝村、魯圍村、陳廣村、韓塝村、馬鞍山村、下馬溝村、船形村、歇肩嶺村、方嘴村、彭山村、塘坻村、塔林村、土庫村、新路村、舒壪村、大竹村、孫衝村、胡壪村、古木村、九潭村、七里村、宋壋村; [3]  鎮人民政府駐政府路61號。 [1] 

張塝鎮地理環境

張塝鎮位置境域

張塝鎮地處蘄春縣北部,東臨安徽省宿松縣北洛鄉,南接向橋鄉,西靠獅子鎮,北與大同鎮接壤,鎮人民政府距蘄春縣城45千米, [1]  行政區域面積209.26平方千米。 [2] 

張塝鎮地形地貌

張塝鎮地處大別山南麓,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地形以為山區、丘陵為主。主要山峯有仙人寨、魯家寨、爬山岩、三面尖等。境內最高峯位於三面尖,海拔1008米;最低點位於查家咀,海拔65.6米。 [1] 

張塝鎮水文

張塝鎮境內蘄河屬長江流域支流,流域面積13平方千米,二級河7條,河道總長55千米。 [1] 

張塝鎮自然災害

張塝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大風和凍害等。1975年7月28日~30日降特大雨,葫蘆石水庫,潰壩淹沒農田2.5萬畝,直接經濟損失摺合人民幣200餘萬元;1983年自7月9日~11日,持續降水量110毫米,水庫和塘堰水毀嚴重,造成1萬多畝晚稻絕收。 [1] 

張塝鎮自然資源

2011年,張塝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產資源主要為磷、石灰石、錳、硅等,分佈在大竹、孫衝、胡垸、黃梅山、土庫等村,總儲量約100萬噸,有野生動物340餘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種。 [1] 
2011年,張塝鎮有耕地面積3.1萬畝,人均0.5畝,養殖水面2689畝,林地面積19.5萬畝,累計造林8935畝。 [1] 

張塝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張塝鎮轄區總人口6.3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000人,城鎮化率22%。另有流動人口1200人。總人口中,男性33400人,佔53%;女性29900人,佔47%;14歲以下6662人,佔10%;15~64歲4.92萬人,佔78%,65歲以上7294人,佔1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04人。 [1] 
截至2019年末,張塝鎮户籍人口為64875人。 [2] 

張塝鎮經濟

張塝鎮綜述

2011年,張塝鎮財政總收入31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1.6萬元,比上年增長8%,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24萬元,增值税131萬元,企業所得税50萬元,個人所得税35萬元。 [1] 
2019年,張塝鎮有工業企業120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7個。 [2] 

張塝鎮農業

2011年,張塝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生產總值2.5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45%。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土豆為主,生產糧食2.9萬噸,人均458千克,其中水稻2.5萬噸,小麥260噸,土豆300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油料作物,棉花種植面積1600畝,產量160噸,苧麻種植面積3400畝,產量680噸;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等,種植面積1.6萬畝,產量2000噸。蔬菜種植面積1.9萬畝,產量2.8萬噸。 [1] 
2011年,張塝鎮畜牧業以飼養牛、生豬、羊、家禽養殖為主,生豬飼養量11.7萬頭,年末存欄5.2萬頭;牛飼養量1.8萬頭,年末存欄1萬頭;羊飼養量8200只,年末存欄4700只;家禽飼養量72萬羽,年末存籠34萬羽,肉類產量7000噸,禽蛋產量3000噸,畜牧業總產值1.7億元。 [1] 
2011年末,張塝鎮活立木蓄積量30.32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45.8%,油茶種植面積850畝,生產茶油50噸。水果種植面積3279畝,主要品種桃、梨、橘、李子等,總產量7000噸。漁業以淡水魚、龍蝦為主,產量1300噸,產值1000萬元。 [1] 

張塝鎮工業

2011年,張塝鎮工業以紡織服裝、醫藥化工、建築建材為主,規模以上企業達4家,職工714餘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1億元,比上年增長1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同比增長12%。 [1] 

張塝鎮商貿

2011年,張塝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8億元,比上年增長12%;有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10億元。 [1] 

張塝鎮金融業

2011年末,張塝鎮有各類存款餘額7.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8800萬元。 [1] 

張塝鎮郵電業

2011年,張塝鎮郵政業務收入241萬元,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410萬元。 [1] 

張塝鎮社會事業

張塝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張塝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890人,專任教師65人;小學10所,在校生3455人,專任教師238人;初中2所,在校生1556人,專任教師18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302人,專任教師137人,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專任教師7人。主要學校有田六中學、孫衝中學,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074萬元,比上年增長16%。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29%,比上年增長8%。 [1] 

張塝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張塝鎮有民間文藝隊6個,隊員72人,文藝演出312場次,觀眾達3萬人次;詩詞學會1個,會員73人;農家書屋38個,面積1500平方米;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2380平方米,藏書21.6萬冊;綜合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10平方米;可容觀眾1000人電影院1座,年放映456場次,觀眾達6.8萬人次,體育文化廣場3處,農民業餘籃球隊3個,每年定期舉辦籃球比賽,安裝套健身器材22台,經常參加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30%。 [1] 

張塝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張塝鎮有各級各項醫療衞生機構22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所,醫療衞生服務站21個;牀位120張,每千人擁有病牀1.9張。專業衞生人員78人,其中執業醫師20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12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9.5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8萬人,參合率100%。 [1] 

張塝鎮社會保障

2011年,張塝鎮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165户,人數4720人,支出491萬元,臨時救災救濟、大病醫療救助1389人,支出31.4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0人,支出105萬元,福利院2個,集中供養五保老人397人,支出80萬元,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235萬元,比上年增長27%,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2萬人,參保率54.8%。 [1] 

張塝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張塝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395千米,通郵率100%;全年徵訂報紙、期刊2000份(冊),各通信公司均在轄區設立了分支機構,下設服務網點15個,固定電話用户4600户,移動電話用户9500户,寬帶接入用户1200户。 [1] 

張塝鎮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張塝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60千米,自來水用户7000户,日供水量60萬噸,排水管道4千米。 [1]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張塝鎮鎮區有花壇120個,公共綠地6處,行道樹1230株,綠化面積3.2萬平方米。 [1] 

張塝鎮交通運輸

2011年末,張塝鎮鎮區道路總長6千米,道路水泥硬化面積8萬平方米;橋樑1座,長度370米。 [1] 

張塝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明代時張姓二兄弟來此定居,後居户增多,逐漸形成一集市,名張家。 [1] 

張塝鎮著名人物

汪潮湧,又名汪超湧,1965年出生,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張塝鎮瓢鋪村人。1980年(15歲),考取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被人稱為神童的男人。1984年(19歲),成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首批MBA班的學員。1985年(20歲),由清華大學赴美留學,並獲美國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和金融博士候選人資格,是最早進入華爾街工作的大陸留學生之一。
汪金權,出生於1963年,在蘄春縣獅子鎮郝子堡村山區長大。1987年,汪金權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黃岡中學。2004年,他被教育部授予為“全國優秀教師”。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彭軍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湖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7月:1386-1387.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347.
  • 3.    2021張塝鎮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