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培梅

(閻錫山都督府原參謀長)

鎖定
張培梅(1885—1938),字鶴峯,山西崞縣(今原平)人。1904 年中秀才,1905 年考入山西陸軍學堂。1907 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並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 年畢業,在山西新軍第八十六標任排長。1912 年後,歷任連營、團長等職。1917 年任山西督軍署參謀長;7月任晉南鎮守使。1924 年任正太路護路司令。1926 年升任陸軍中將。1937 年任第二戰區執法總監。1938 年2月26日自殺身亡,年53 歲。 [1] 
中文名
張培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38年2月26日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速成學堂
出生地
山西省崞縣
鶴峯

張培梅人物生平

張培梅,字鶴峯,晚年號陸一,山西省原平縣(舊稱崞縣)王家莊鄉泥河村人。一八八五年生。家世業農,幼讀私墊,曾經參加過鄉試,投考秀才,沒有考中。一九O五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山西武備學堂,從各州縣選拔第二期學生,他應選入學。後來武備學堂又把其中年齡較小的學生編成小學班,成立陸軍小學堂,培養低級軍官,他又被編入陸軍小學堂。一九O七年,他又被山西巡撫選送“保定陸軍速成中學”(即通稱的保定軍官學校)。一九O九年畢業回省、任職於第八十六標( 亦稱第二標)。該標為清廷編練的新軍,教練官付標統閻錫山(後升任該標標統)是中國同盟會會員,秘密進行反清活動,擢為模範隊基層軍官,加入中國同盟會,(一説在保定陸軍速成中學時參加)。從此奠定他和閻錫山的密切關係,成為閻錫山的骨幹。 [2] 
辛亥革命,光復太原,閻錫山膺選為山西都督,曾命他率軍巡視太原街頭,鎮壓亂兵和一些不法分子趁火搶劫,維持秩序。跟着擔任北防軍張瑜統帶部的教練官(相當於付統帶)。後來閻錫山離省北上,和北防軍在保德會師,進攻包頭、薩廳、歸綏等地,他躬冒鋒銷,頗有戰功。及後閻錫山由綏遠率軍南下,回到忻州,他升任了第六標標統。不久南北和議成立,回到太原,接連升任旅長、晉南鎮守使,帶上他的第七旅駐節臨汾。河東洪洞、趙城一帶,民俗強悍,在辛亥革命過程中,槍枝彈藥,流落民間也不少,辛亥以後,社會秩序騷動不安。他到任以後,本治亂國用重刑的古訓,以高壓手段,人開殺戒,臨汾城頭、懸掛的人頭,相繼不絕,因此人説他好殺人。經過他嚴刑峻法的鎮壓,社會秩序才漸漸穩定下來。一九一七年郭堅入侵山西,他又協同商霞把郭堅擊退。他為閻錫山政權的鞏固,賣了很大力氣。從此以後他就常住太原,擔任了山西督軍公署的參謀長,還遙領晉南鎮守使,言聽計從,輔佐閻錫山決定“保境安民”之策,推行“六政”、“三事”。 [2] 
一九二四年,二次直奉成爭爆發,閻任他為總指揮,率軍五個團,東出娘子關,進駐石家莊,堵擊吳佩孚軍北上。石家莊為鐵路交通要衝,為兵家所必爭,並有正太鐵路通往太原。先是,直系的曹賄選總統,段( 祺瑞 )張( 作 )聯絡孫中山想推倒曹吳會山出兵石家莊,阻止吳軍北上。孫中山也派人聯絡閻錫山出兵助戰。這時閻錫山羽翼未豐,實力還小,閻的意思是陳兵境外、看風使舵,觀望行事。出兵石家莊是虛張聲勢,應付段、孫,如果損兵折將,則雖勝也不取。這次張培帶的五個團,除了他本旅的三個團外,還有龔鳳山、劉樹藩兩個團都屬趙戴文旅的建制。龔風山一貫善於逢迎取巧,得到閻錫山的寵幸,張培梅平時就很討厭他,曾經向閻錫山進言,而閻錫山卻説他器量狹小,不能容人。這次出兵到達石家莊後張即下令構築工事,以為戰備。而龔鳳山已受閻密示,保全實力。認為是小題大作,竟然藉口天寒地凍延不執行,並有謊報軍情,私勒民財情事。劉樹藩則事事看龔行事,同樣延緩執行。以致觸怒了他,他明知就是轉報閻錫山,也不會把他倆怎麼樣,就召集指揮邵全體及龔、劉二人開會,當場將龔劉兩團長逮捕,梟首示眾,來了個先斬後奏。有人把這事秘密報告了簡錫山,説他擅自斬殺兩個團長,心懷有異,軍心也不穩定。閻接到密報大為震驚,即擬帶兵親往處理,經人勸阻乃止。接着直係軍閥吳佩孚戰敗請準班師回省。這件事也就擱置起來,不了了之。孰意一波甫平,一波又起,又因為擴充軍隊的事,和閻錫山的意見不一,發生矛盾,遂決心引退,找到閻錫山,長抖一拜,説:“我要走了,你好自為之。如果以後你有急難,我再來吧。”説完了退出來就乘車回到泥河村老家。閻錫山曾請其父閻書堂親到泥河村挽勸他,他堅決不從。從此就隱居家鄉,在泥河村的溝南面,修築了一所花園,杜門謝客,親自督同馬介伕役栽花種菜。在花園裏過他的隱居生活。一面想在靈泉寺(稱土聖寺)辦個學校,叫“崇古學校”,擬聘請本縣南莊頭村的了西科拔貢郭耀先,主講五經四書。因為沒有人上這樣的學校,沒有辦成。在家裏他聘請了定襄縣的一位姓樊的老儒教育他的子女,不讓子女上學校。他對這位樊先生很尊敬,天天在一塊兒互相講學論道,飲酒、奕棋、寫字做消遣。在花園門上親自寫了一付對聯,上聯是“雲無心以出岫”下聯是“門雖設而常關。”年年如此,概不改變。這一時期他的書法,改變作風,宗唐懷素體,所作草書,蒼勁絕倫。但他雖天天作書,卻從不肯輕以授人。偶有得到的,都珍藏起來。一九三一年蔣閻馮大戰,閻馮戰敗後,蔣逼閻離晉,閻錫山喬裝到天津,他實踐前言,親自護送到津,仍返原籍。 [2] 
七七事變後,抗日軍興,閻錫山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請他擔任“第二戰區執法總監”(按當時編制是“第二戰區軍法執行監”)。他以國難當頭,慨然應命。這時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到山西搞統一戰線工作,因而相識。大敵當前,國民黨的軍隊紛紛敗退,有的甚至不成而逃,聞風遠揚。他力主嚴申軍法,以期挽回頹局,初到軍中,曾給他的堂弟培和長子陶寫信,説:“近日軍中扣獲一個不成而逃的無名蝦將(指李服膺被扣事)……”言辭忿微、可以看出當時他的心情。太原淪陷以後,接着一九三八年臨汾撤退,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向呂梁山區轉進,走到川口,敵寇緊緊地在後追擊,閻錫山命令王靖國軍斷後掩護、王靖國竟然不戰撤退,後又令陳長捷軍堵擊,他又從電話中叮嚀,必須死守,違令就斬。而陳又稍戰即退。他為此電請閻錫山將王、陳論斬以振軍心,沒有得到閻的同意。他一面痛心國土淪亡,山河破碎,一面又深忿自已身負執行軍法重任,而軍法不能執行,就服毒自戕,死在限(縣)大(寧)的路上,閻錫山知道以後,曾親自祭奠,並報經國民政府明令袋揚,並將生平事蹟宣付國史館。 [2] 

張培梅後世紀念

1938 年3月,退至陝西秋林的晉軍為張培梅將軍舉行了追悼會,八路軍駐晉辦事處送了輓聯,紀念這位暫死救國的愛國將軍。輓聯是:“誰謂盡愚忠在野名流竟決死;莫矜學明哲逃亡官吏亦難生。” [3] 
參考資料
  • 1.    丁天順,許冰編著.山西近現代人物辭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85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原平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組編.原平文史資料活頁選刊 第1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原平縣委員會,1985:40-44
  • 3.    太原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太原文史資料 第27輯:太原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