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均

(中山大學教授)

鎖定
張均,男,1972年生,湖北隨州人,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兼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出版《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1949-1976)》等專著5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24篇(次)論文為《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等學術選刊轉載。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研究課題。近年學術志趣主要集中於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
中文名
張均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張均人物經歷

1990-2002年間先後就讀於華中理工大學(現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始供職於中山大學中文系。2004-2006年間為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科研人員。 [1] 

張均開設課程

●中國當代文學史(本科)
● 20世紀中國文學經典選讀(本科 [2] 
● 中國當代小説十家講讀(本科)
● 西方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博士)
● 本土經驗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
● 文學作為社會實踐(博士) [1] 

張均學術成果

張均著作

●《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初版、台灣秀威資訊出版公司2013年增訂版。
●《張愛玲傳》、花城出版社2001年初版、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增訂版、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第3版。
● 《慾望的重新敍述:20世紀中國的文藝精神與文學敍事》(第二作者)、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 《中國當代小説20家讀本》(謝有順、張均選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 《中國當代文學》(參編、王慶生、王又平主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 《山高水長:中山大學文化研究》(參編、吳承學、彭玉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張均學術論文

● 《古典傳統是否構成現代文學的“劇情主線”》、刊《學術研究》2016年第11期、頁149-151。
● 《檔案文獻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刊《現代中文學刊》2016年第5期、頁16-24。
● 《<紅巖>中的叛徒形象甫志高原型考》、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第10期、頁87-99。
● 《重估社會主義文學“遺產”》、刊《文學評論》2016年第5期、頁164-175。
● 《當代文學史料利用中的問題意識》、刊《文藝爭鳴》2016年第8期、頁24-25。
● 《從“詩歌下放”到“新詩的道路”——<星星>詩刊1958-1959年間的新詩討論》、刊《長江學術》2016年第3期、頁66-74。
● 《<紅樓夢>“悲劇”説辨議》、刊《學術研究》2016年第5期、頁7-13。
● 《“筆會”副刊上的“盛世遺民”與文人文章》、刊《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頁1-8。
● 《悲劇如何被“顛倒”為喜劇——長篇小説<林海雪原>史實考釋》、刊《文藝爭鳴》2016年第2期、頁83-91。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5期全文轉載。
● 《“號角”如何折身為“大眾”——北京<大眾詩歌>的改版與停刊》、刊《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17輯(2015年12月)、頁242-254。
● 《“有力”人物的“爭奪戰”——1950年代<文藝報>人事糾葛及編輯理念之演變》、刊《揚子江評論》2015年第6期、頁25-32。
● 《“力學的崇高”如何可能——長篇小説<紅巖>英雄史實考釋》、刊《學術研究》2015年第10期、頁150-158。
● 《<小説>月刊的復刊、停刊及其他》、刊《文藝爭鳴》2015年第4期、頁34-41。
● 《1950-70年代的文學制度與文學生態》、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2期、頁10-21。
《新華文摘》2015年第9期轉載(7000字)。
● 《“十七年文學”研究中的分歧、陷阱與重建》、刊《文藝爭鳴》2015年第2期、頁7-13。
新華文摘》2015年第12期轉載(7000字)。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5期全文轉載。
● 《<文匯報>“筆會”副刊的“雜文復興”論爭》、刊《東嶽論叢》2015年第5期,頁27-33。
● 《一種雜誌與一種文體——1950年代的<新觀察>雜文》、刊《福建論壇》2015年第2期,頁132-139。
● 《“胡風派”與<文藝月報>的前前後後》、刊《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9期、頁1-8。
● 《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記憶倫理》、刊《文學與文化》2015年第1期,頁60-68。
● 《<光明日報>“文藝生活”週刊的新詩、舊詩論辯》、《中山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頁37-44。
● 《怎樣“塑造”人民——小説<保衞延安>人物本事研究》、刊《文藝爭鳴》2014年第5期、頁54-61。
● 《報刊體制與當代文學的發生》、刊《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5期,頁171-179。
● 《“文學評論”雙週刊與<文藝報>的是是非非——兼談1950年代前期“當代文學”的形成》、刊《山西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頁20-28。
● 《趙樹理與<説説唱唱>雜誌的始終————兼談“舊文藝”現代化的途徑與可能》、刊《福建論壇》2014年第12期、頁136-143。
● 《<文藝報>“新英雄人物”討論的前前後後》、刊《中國現代文化與文學研究》第14輯(2014年7月),頁124-132。
● 《新的“史詩”的誕生——小説<保衞延安>史實考釋》、刊《揚子江評論》2014年第4期,頁26-33。
● 《“列寧的文藝原則”是否可以“堅持”?——記南京<文藝>月刊的創刊與停刊》、《現代中文學刊》2014年第6期、頁31-37。
● 《王亞平與<説説唱唱>雜誌的改版及停刊》、刊《漢語言文學研究》2014年第4期、頁124-132。
● 《1953年上海文藝界的“周揚派”與“胡風派”之爭》、刊《粵海風》2014年第5期、頁55-61。
● 《<文藝生活>的復刊、“新生”與停刊》、刊《長江學術》2014年第3期、頁123-128。
● 《“新現實主義”和文藝界的“華東系統”——1950-1951年間的<光明日報>“文學評論”雙週刊》、刊《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頁1-8。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4年第10期全文轉載。
● 《<粵海風>以外的二三事》、刊《粵海風》2014年第1期、頁140-142。
● 《在片刻的停止裏——趙小滿<殼洲記>序》,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 《“十七年”文學報刊研究的方法論反思》、刊《文藝研究》2013年第7期、頁52-60。
《新華文摘》2013年第18期轉載(7000字)。
● 《中國當代文學報刊的四重“面孔”》、刊《文藝爭鳴》2013年第12期、頁71-79。
●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口述史料問題》、刊《文藝爭鳴》2013年第6期、頁6-11。
《新華文摘》2013年第23期轉載(7000字)。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9期全文轉載。
《廣東社會科學年鑑:2012-2013合卷》選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口述史研究》第1輯全文轉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又收《記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頁162-178。
● 《事實比觀念更有力量——於可訓先生訪談錄》、刊《新文學評論》2013年第3期、頁68-77。
● 《“社會主義文學”作為“遺產”是否可能》(第一作者)、刊《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頁45-52。
● 《文學史該如何講述路遙》(6000字)、刊《文藝報》2013年12月16日。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4年第3期全文轉載。
● 《“來自中國鄉村的報告”——兼談莫言小説遭遇的創作障礙》、刊《新文學評論》2013年第1期、頁22-30。
● 《中國當代文學報刊研究的方法論反思》,刊《文藝研究》2013年第6期。
● 《小説<暴風驟雨>的史實考釋》、刊《文學評論》2012年第5期、頁143-150。
● 《召喚“隱藏的歷史”——〈暴風驟雨〉動員敍述研究》、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6期、頁10-23。
又收《周立波評説》、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
又收《三週解讀》,中國當代文藝出版社(香港)2015年版。
● 《革命、敍事與當代文藝的內在問題——小説<暴風驟雨>與紀錄電影<暴風驟雨>對讀札記》、刊《學術研究》2012年第5期、頁126-133。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轉載。
● 《魯迅弟子關於“魯迅”重構的內部爭辯》、刊《中山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頁87-94。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2年第6期全文轉載。
● 《區分的辯證法:<暴風驟雨>人物本事研究》、刊《南京師大學報》2012年第5期、頁139-146。
● 《“乾貨”、證據和理論、闡釋——黃修己先生訪談錄》、刊《新文學評論》2012年第1期、頁70-77。
又收《一個人與一門學科——黃修己教授的學術旅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頁70-83。
● 《在場的冒險與誘惑——評於可訓先生<王蒙傳論>》、刊《長江學術》2012年第2期、頁150-153。
● 《今日大學體制與知識分子的生存》、刊《天涯》2012年第2期、頁44-49。
《作品·精選》2012年第5期全文轉載。
● 《搏擊在虛空中:<呼蘭河傳>閲讀札記》、刊《文藝爭鳴》2011年第5期、頁10-15。
● 《“舒蕪問題”再檢討》、刊《粵海風》2011年第5期、頁12-16。
● 《50至70年代文學中的讀者問題》、刊《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頁29-35。
● 《評(八卷本)<程文超文存>》、刊《文學評論》2010年第2期、頁200-202。
● 《胡適門生的1949-1952》、刊《文藝爭鳴》2010年第19期、頁129-134。
● 《柔弱者的哲學:<活着>、<許三觀賣血記>閲讀札記》、刊《文藝爭鳴》2010年第3期、頁83-88。
●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中的“流氓主義”》、刊《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頁123-129。
● 《十七年期間的鴛鴦蝴蝶派作家》、刊《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頁153-159。
● 《單位制度下的文人生存》、刊《粵海風》2010年第2期、頁3-8。
● 《50-70年代文學中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刊《揚子江評論》2010年第6期、頁19-24。
● 《左翼文學“讀者”概念的演變》、刊《長江學術》2010年第3期、頁1-9。
《新華文摘》2011年第1期轉載(觀點摘介)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1年第3期全文轉載。
● 《碧空樓憶往》(舒蕪口述、張均整理)、刊《萬象》2010年第7期、頁111-121。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10期全文轉載。
● 《底層、基層及表述的悖論》、刊《小説評論》2009年第6期、頁41-46。
● 《史鐵生與當代文學史書寫》、刊《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64-71。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7期全文轉載。
● 《“普及”與“提高”之辯——論五十年代通俗文學與精英文學的勢力之爭》、刊《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頁137-142。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 《如何“文學”、怎樣“敍述”——評於可訓等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之“現代卷”、“當代卷”》、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4期、頁187-192。
● 《五十年代文學中的同人刊物問題》、刊《文藝爭鳴》2008年第12期、頁124-129。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3期文轉載。
● 《1950年代的鴛蝴文學出版》、刊《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頁61-68。
● 《夜讀章詒和》、刊《二十一世紀》(香港)2008年4月號、頁147-150。
● 《五十年代的私營書局及其文學出版》、刊《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頁39-43。
● 《現代性思想譜系及其批判》、刊《長江學術》2008年第2期、頁1-7。
● 《稿酬制度的形成及其文學場功能》、刊《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2輯、中華書局2007年版、頁43-57。
● 《<兄弟>:無處轉身的告別》、《文藝新觀察》2007年第2期、頁30-33。
● 《通向“中國”的寫作》(畢飛宇訪談錄)、刊《小説評論》2006年第2期、頁43-47。
又收《對話著名作家》、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 《“現代”之後、我們往哪裏去》、刊《小説評論》2006年第2期、頁50-56。
又收《對話著名作家》、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超越”的限度:論李鋭兼及對新自由主義文學的批評》、刊《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頁59-63。
● 《我們怎樣進入歷史: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品格》、刊《東南學術》2006年第3期、頁40-45。
又收《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 《“現代”何以不能到來?——論1895-1911年間的晚清文學》、刊《中山人文學術論從》第7 輯、澳門出版社2006年版、頁497-507。
● 《“誰”在創業——從〈創業史〉中梁生寶形象的接受歧異談起》、刊《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2006年版、頁340-354。
● 《“勞作使我沉靜”》(張煒訪談錄)、刊《小説評論》2005年第3期、頁14-17。
又收《小説家檔案》、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頁226-231。
● 《張煒與現代中國的仇恨美學》、刊《小説評論》2005年第3期、頁24-30。
又收《小説家檔案》、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頁232-240。
● 《普遍歷史的建構:對西方哲學史的一種考察》、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頁68-71。
● 《魯迅為什麼不看重<阿Q正傳>:兼論國民性批判寫作與啓蒙主義之關係》、刊《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頁65-69;
● 《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淵源:兼談現代文學研究中的中國視角》、刊《江漢論壇》2004年第6期、頁106-109。
● 《用語言挑戰語言》(韓少功訪談錄)、刊《小説評論》2004年第6期、頁16-21。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全文轉載。
又收《小説家檔案》、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頁56-63。
● 《仍有人仰望星空:韓少功的1992-2002》、刊《小説評論》2004年第6期、頁22-28。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全文轉載。
又收《小説家檔案》、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頁64-73。
● 《革命文藝中的叛徒敍述:重讀<青春之歌>》、刊《長江學術》2004年第6輯、頁31-37。
● 《意識形態的重建與自由主義》、刊《現代哲學》2003年第2期、頁122-128。
● 《裂隙中的敍事:論50至60年代文學的敍述機制》、刊《文學評論》2001年“青年學者專號”。
● 《現代性演進中的角色:文學批評50年》(合)、刊《廣州文藝》2000年第1期。
● 《新時期湖北中篇小説創作論》、收《跨世紀的湖北文藝》、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 《沉淪與救贖:無根的一代(重讀莫言、劉震雲)》、刊《小説評論》1997年第1期、頁55-62。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8期全文轉載。
● 《1993-1996:湖北中篇創作個案》、刊《當代作家研究》1997年第5期。
● 《船、和它的歌聲:讀莫文徵的詩集<時間的落英>》、刊《寫作》1997年第5期。
● 《張愛玲論》、刊《通俗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3期全文轉載。
● 《為正義與良知:對文學現狀的一種理論反映》、刊《珠海》1996年第4期。
● 《論苗長水和他的老區小説》、刊《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5期、頁106-111。 [1] 

張均科研項目

● 主持中山大學重大項目培育和新興、交叉學科資助計劃“1950-70年代文學重大理論問題研究”(2016)
●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本事文獻的整理與研究(1949-1976)”(2014)。
● 主持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科與專業建設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本事文獻的整理與研究(1949-1976)”(2013)。
●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魯迅與二十世紀中國”(2011)。
● 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青年項目〕“十七年文學雜誌與文學生產”(2010年)。
●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項目“周揚文人集團研究”(2010)。
● 主持廣東省規劃項目一般項目“制度、勢力和文學‘知識’的生產:十七年文學雜誌研究”(2009)。
● 主持廣東省規劃項目後期項目“文學制度與中國當代文學”(2007)。
● 參與武漢大學“十五”211重點建設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接受史”(2004)。
● 主持中山大學桐山基金項目〔青年項目〕“1895-1927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與形成”(2002年)。
● 參與教育部資助青年教師項目“慾望的重新敍述:20世紀中國的文藝精神與文學敍事”(1999)。 [1] 

張均獲獎記錄

● 廣東省2012-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5)。
● 廣東省規劃項目“制度、勢力和文學‘知識’的生產”以“優秀等級”結項(2014)。
● 廣東省“千百十”培養工程第7批省級培養對象(2012)。
● 廣東省規劃項目“文學制度與中國當代文學”以“優秀等級”結項(2009)。
● 中山大學科技節論文一等獎(2001)。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