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國庶

鎖定
張國庶(1905—1930),又名訓年,化名周之德,萍鄉縣(今萍鄉市)上慄 [1]  人,張國燾胞弟。1923年,入萍鄉中學讀書。受安源工人運動影響,接受革命思想,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萍鄉建團建黨時最早的黨團員之一。後任共青團萍鄉特別支部宣傳委員,積極參與國民革命的宣傳動員工作,組織進步學生驅逐反動教員。1926年9月,引導北伐軍進攻萍鄉,為北伐軍由湘入贛開闢江西戰場作出了貢獻。任國共合作的國民黨萍鄉縣黨部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部長、中共萍鄉特別支部組織委員,參與組建各界民眾團體,領導了萍鄉的羣眾運動。1927年,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後,中共派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與蔣經國為同班同學。1930年初(一説1929年 [1]  ),畢業返國,任中共中央巡視員,負責巡視上海各區秘密革命工作。3月,奉中共中央派遣到九江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江西組織,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5月,因叛徒出賣,與妻晏碧芳及同志40餘人同時被捕,省委機關及九江黨組織全部被破壞。張國庶受盡酷刑後於7月5日被絞殺 [1]  ,裝入麻袋拋入江中。死後10多天,國民黨當局刊出偽造的自首材料,使他長期蒙冤。1985年,張國庶被民政部定為烈士。 [2] 
中文名
張國庶
別    名
張訓年,周之德(化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30年
畢業院校
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
出生地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
配    偶
晏碧芳

張國庶人物生平

張國庶(1905—1930),又名訓年,化名周之德,萍鄉縣(今萍鄉市)上慄人,張國燾胞弟。1923年,入萍鄉中學讀書。受安源工人運動影響,接受革命思想,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萍鄉建團建黨時最早的黨團員之一。後任共青團萍鄉特別支部宣傳委員,積極參與國民革命的宣傳動員工作,組織進步學生驅逐反動教員。1926年9月,引導北伐軍進攻萍鄉,為北伐軍由湘入贛開闢江西戰場作出了貢獻。任國共合作的國民黨萍鄉縣黨部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部長、中共萍鄉特別支部組織委員,參與組建各界民眾團體,領導了萍鄉的羣眾運動。1927年,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後,中共派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與蔣經國為同班同學。1930年初(一説1929年 [1]  ),畢業返國,任中共中央巡視員,負責巡視上海各區秘密革命工作。3月,奉中共中央派遣到九江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江西組織,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5月,因叛徒出賣,與妻晏碧芳及同志40餘人同時被捕,省委機關及九江黨組織全部被破壞。張國庶受盡酷刑後於7月5日被絞殺,裝入麻袋拋入江中。死後10多天,國民黨當局刊出偽造的自首材料,使他長期蒙冤。1985年,張國庶被民政部定為烈士。 [2] 

張國庶走向革命

張國庶之父張劼莊,系清末拔貢,民國時做過浙江象山縣知事,大革命時期做過九江地方監察廳廳長。張國庶小時先隨父至象山縣初等小學讀書二年,1916年春回家鄉入讀慄江高等小學,1918年高小畢業後入家裏的私塾攻讀古文。1923年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萍鄉中學,入學考試語文成績為第一,在校期間,是萍鄉中學的高材生之一。 [1] 
張國庶就讀萍鄉中學之時,中國共產黨在他的家鄉領導了一場震撼全國的萍鄉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安源黨團組織經常派人到學校發表講演,宣傳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思想。1924年,他同鍾邦武等人一起,通過至安源參觀和聆聽安源革命者的講演,受到安源工人運動和安源團革命者宣傳的影響,積極參加聲援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活動,加上當時在中共中央任職的胞兄張國燾時時寄來的一些進步書刊,使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逐漸樹立革命理想。在萍鄉中學期間,根據團組織指示,與孔原等在學生中創建了萍鄉青年團的外圍組織——互助社(不久更名為策羣社),以萍鄉中學為中心,廣泛吸引、團結和教育青年學生,宣揚反帝反封建,反對壓迫剝削,呼籲愛國民主、互助團結,幫助大家解決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困難。1924年冬,由中共安源地委書記汪澤楷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汪澤楷也是鄧小平的入團介紹人),為萍鄉縣最早的團員之一。翌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冬之時,萍鄉縣城黨小組建立,張國庶擔任萍鄉縣城黨小組組長(隸屬中共安源地委領導)。
張國庶在學校思想進步,一直在學生會工作,擔任過學生會會長。學生會經常組織講演比賽、報告會、宣傳隊、油印刊物,散發傳單,還開辦夜校,組織讀孫中山的書,學三民主義,宣傳國民革命,號召反帝反封建。
1925年2月起,在中共安源地委的領導下,青年團萍鄉支部參與組織國民會議促進運動。3月20日孫中山逝世,28日起,張國庶積極參與包括城內紳商學、軍政警各界和城內外學校團體在內的萍鄉縣城各界一系列大規模的追悼會、演講等紀念活動,並通過紀念活動進行廣泛的政治宣傳,使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和孫中山的遺囑及三大政策獲得廣泛傳播,從而推動了國促運動和各種民眾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之後,由萍鄉中學、平民教育促進會和其他一些學校共同發起,於4月11日召開安源和萍鄉各團體聯繫會議,成立萍鄉國民會議,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主張,反對段祺瑞政府召開的“善後會議”。“國促會”工作由萍鄉中學團支部主持,吸收各校進步老師和學生以及社會進步人士參加,由此形成各界民眾聯合進行國民運動的組織基礎,為建立國民黨組織創造了條件。9月21日,漢冶萍公司總經理盛恩頤勾結湘贛兩省軍閥武力封閉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逮捕了中共安源地委委員、俱樂部副主任黃靜源,打死打傷路礦工作十餘名,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九月慘案”。張國庶不畏白色恐怖,發動學生罷課、遊行示威、聲援和捐款等以表示強烈抗議,並把家中供他讀書的錢款全部捐獻給被開除的工人家屬。張國庶發動萍鄉學生接應和保護了安源工運的骨幹分子。10月16日黃靜源烈士英勇就義後,萍鄉學生策應安源工人冒險搶出遺體並安全送出萍鄉。為悼念黃靜源烈士,萍鄉學生、手工業工人都組織開追悼會,學生還組織寫文章、發傳單、演講,抗議反動派對工人的瘋狂鎮壓。
1926年,青年團萍鄉特別支部建立,張國庶當選為特別支部訓育(宣傳)委員,負責團的宣傳和訓練工作,為萍鄉團的思想建設作出了貢獻。在黨的領導下,他積極組織和參加萍鄉中學進步學生的宣傳講演、驅逐不良教職員、為北伐軍攻打萍鄉嚮導等方面的革命活動。他負責萍鄉國民黨組織的籌建工作,使國民黨在萍鄉的地方組織於1926年革命軍未入萍以前即秘密建立起來了,其刻有“中國國民黨萍鄉縣黨部”的木牌掛在萍中黑暗的樓上。1926年秋,北伐軍攻克萍鄉後,他積極參與萍鄉各界革命團體的籌建工作,任國民黨萍鄉縣黨部常務委員。1926年冬,張國庶由中共湖南省委選派,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期間,與蔣經國為同班同學,二人因政見不合,曾多有鬥爭。在蘇聯期間,他曾組織政治考察團,到歐洲多個國家考察。

張國庶臨危受命

1929年春,張國庶從蘇聯歸國後,化名周之德,擔任黨中央派往上海各區巡視員。期間,與共產黨員、上海某紗廠女工晏碧芳結為伉儷(後生一女,為工作需要,忍痛寄養在莫斯科,至今失去聯繫),夫妻二人同住中共中央宣傳部在上海的一個聯絡點,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1929年11月下旬,由於叛徒出賣,中共江西省委、青年團江西省委、南昌市委、南昌近郊區委、贛西特委、贛東北特委、九江中心縣委以及樟樹、德安等地黨、團組織機關均遭到破壞。黨的負責幹部、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數百人被捕。時任省委書記沈建華,省委特派員張世熙(1924年4月-10月任省委書記)、工委書記鬍子壽等300餘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羣眾被捕並慘遭殺害。省委被破壞後,脱險的省委宣傳部長兼秘書長吳道一、省委巡視員馮任於12月向黨中央書面報告了江西省委被破壞經過,並提出恢復省委及全省各地黨組織的建議,以領導全省工作。1930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一一二次常委會,討論重建江西省委的問題。會上,羅登賢提出以易元(羅綺園)、國庶(張國庶)、馮任組織省委,暫設上海,準備遷回九江的意見;李立三提出由易元(羅綺園)、張國庶、劉作撫(已在贛西南巡視)三人重組省委,省委在上海時馮任參加的意見。但因未形成決議,並未實行。此後,省委機關曾一度中斷,省委被破壞前在蘇區巡視的巡視員,仍代表省委指導工作。
1930年3月,江西省委在九江重新建立,機關設九江市四碼頭一家米店內。省委由書記張國庶 (來前任上海各區中央巡視員)、組織部主任兼工委書記葉守信(化名劉惠卿,來前任北京市委工委書記)、秘書長徐荷雲(來前任職不詳)、團省委書記徐少傑(來前任職不詳)等人組成。新江西省委的任務是:統一領導全省黨組織,發動城市工人配合主力紅軍及農民地方武裝攻打贛州、吉安、南昌、九江等城市,率先實現奪取全省政權,促使江西革命高潮的到來。
張國庶主持江西省委工作期間,對江西境內的湘贛蘇區、贛西南蘇區、贛東北蘇區的武裝割據非常重視,省委對方誌敏、邵式平創辦中國工農紅軍信江軍政學校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為信江軍政學校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幹部和軍事教員,派往贛東北蘇區的軍事幹部達11人,為贛東北紅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很大貢獻;期間,省委批准了贛西、贛南二特委的合併;同意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成立贛西南蘇維埃政府的建議,並通過各種關係為各蘇區提供情報和軍事地圖。正是由於江西省委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國民黨最高當局的恐慌,並下令江西的反動派務必將“共匪頭子周之德捉拿歸案。”

張國庶英勇就義

1930年5月中旬,國民黨第18師訓練處的一個特務在九江執行偵緝任務時,發現共產黨在該處活動,於是報告師政治訓練處,又由訓練處轉報南昌衞戍司令部。時任國民黨南昌衞戍司令部司令張輝瓚立即命令執法處長徐業道帶領數十名武裝便衣特務和兩名中共叛徒龐雲飛、王立生,前往九江破獲共產黨地下組織,搜捕共產黨人和革命同志。5月27日,由於叛徒告密,成立不久的中共江西省委又一次遭到國民黨特務的大破壞。中共江西省委、青年團江西省委及其交通機關和九江縣委及其所屬支部等被破壞。省委書記張國庶、省委秘書長徐荷雲、省委組織部長葉守信、省委婦女部長晏碧芳、團省委書記徐少傑等50餘人先後被捕入獄。除葉守信、徐荷雲、徐少傑、郭春生、盧胃三、徐文煥、王道南、孫一平(女,葉守信之妻)、盧自朝等叛變自首外,其他40餘名黨員和革命羣眾均英勇就義。
張國庶被捕後,敵人得知他是省委書記,又是中共領導人張國燾的親兄弟,於是將其押往南昌,由南昌衞戍司令部司令張輝瓚親自審問,張輝瓚多次審訊,軟硬兼施,先是以高官厚祿相許假意誘降,遭嚴詞拒絕後,又施以嚴刑酷打,意欲屈打成招,企圖從他口中獲取共產黨的組織機構和活動情報。張國庶始終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張輝瓚惱羞成怒,親自下令處決張國庶。7月5日,張國庶被敵人裝進麻袋沉入贛江,壯烈犧牲,年僅25歲;其妻晏碧芳被砍去頭顱“暴屍三天”。當時的《南昌新聞晚報》報道:“赤匪頭子周之德等人被處決。”追認烈士
自蘇聯歸國後,張國庶一直化名周之德(據楊尚昆回憶,周之德為李立三所取。説明他化名周之德是中央決定他任省委書記時)從事革命活動,家人毫不知情,找不到他為革命犧牲的證明材料,再者因系張國燾的弟弟緣故,他的死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致使張國庶為革命英勇犧牲,卻長期沒有被黨和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甚至由於敵人的栽贓和叛徒葉守信的一面之詞,令烈士長期蒙受有“叛變行為”的不白之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此同時,為張國庶烈士正名一事,得到了楊尚昆(與張國庶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班同學)、孔原(張國庶在家鄉鬧革命時的戰友)、程子華、馮文彬等中央老同志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佐證,尤其是孔原同志為此做了大量調查研究。1985年9月26日,時任中顧委委員孔原在首都京西賓館約見時任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專門就張國庶等萍鄉黨史人物的宣傳問題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為弄清張國庶的問題,孔原不僅找到當年熟悉張國庶的全國政協副主席程子華瞭解情況,並且還找了當時擔任國家主席的楊尚昆。楊尚昆説:“張國燾是張國燾,張國庶是張國庶,我們黨歷來是實事求是,張國庶化名周之德還是李立三同志取的,我們應該為他正名,恢復名譽。”因楊尚昆與張國庶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班同學,回國後,楊尚昆又在中央搞過一段時間組織工作,對張國庶的情況非常瞭解,也知道張國庶回國後,用周之德這個化名派往江西工作。並證實張國庶被捕後,敵人曾以高官厚祿來誘降,都被張國庶嚴辭拒絕。敵人又對他施以酷刑,張國庶夫妻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至死不肯暴露黨的機密,最後夫妻雙雙被殺害在九江。孔原通過大量調查研究後,於1986年7月31日寫信給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馮文彬,建議為張國庶恢復名譽。馮文彬對孔原的來信十分重視,認為應照孔原同志意見處理和更正為好,當即在信上批示:“我完全同意孔原同志對張國庶問題的分析和意見,因為他的意見是有根據的,分析也是合乎情理的。”並於8月4日轉交萬紹芬,萬紹芬在8月29日批示:“請省委辦公廳與黨史辦、萍鄉市委聯繫,妥善處理此問題,將結果報告常委會。”經過調查論證,1986年11月15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張國庶夫婦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正如萍鄉市人文公園內張國庶烈士紀念碑上篆刻的26字輓聯“志未酬身先死碧血贛江滔滔淚,名終正魂幸歸清波萍水汩汩情”所講,沉默了半個世紀的歷史疑案終獲破解,張國庶的英名與事蹟拂去久蒙的塵埃,烈士名譽得以恢復,進入贛江之畔的江西革命烈士紀念館和安源山下的萍鄉革命烈士紀念館,閃耀着本來已有卻遲遲才綻放的光輝。
張國庶從求學、革命到犧牲,雖然僅僅走過了25年的光陰,但他身上洋溢着“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粉身碎骨皆不顧,願留清白在人間”的浩然正氣!烈士一生的雖然短暫卻閃耀着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永恆的光芒!他忠黨愛國、獻身革命的事蹟值得我們傳頌,而他堅定信念、熱愛人民、無私奉獻、不懼犧牲的精神更值得我們禮讚和弘揚。
熱愛人民、關心羣眾的奉獻精神。張國庶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正如其兄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寫道:“我家可説是詩書之家,歷代相傳直到我祖父和父親一輩,大多是讀書人。大屋裏住着祖父一輩六房人家,每家都有收五百擔到一千擔稻穀的土地;因此,也可以説是地主鄉紳之家……”從小家境優越的他,非但沒有養尊處優,而是站在了剝削階級的對立面。張國庶從小品學兼優,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萍鄉中學,並在安源工人運動和其兄張國燾的影響下,開始接受革命思想,堅定地與勞苦大眾站在一起,積極組織學生團體、青年團員走向街頭、深入底層,通過講演、油印刊物、散發傳單、開辦夜校等各種方式宣傳革命;通過罷課、遊行示威、聲援和捐款,支持安源工人運動。張國庶最終走向革命的道路,正是出於一顆報效國家、造福百姓的赤子之心。正是由於他真正熱愛人民、關心羣眾、與羣眾血肉相連,才毅然投身於反帝反封建、反對壓迫剝削,為百姓謀福祉的偉大革命事業。
堅定信念、振興中華的革命精神。就讀萍鄉中學後,張國庶受到安源工人運動和安源團革命者宣傳的影響,積極參加聲援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活動,加上當時在中共中央任職的胞兄張國燾時時寄來的一些進步書刊,開始接觸和逐漸樹立革命思想。從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萍鄉縣最早的團員之一,到光榮入黨、出國留學,直至擔任江西省委書記,成為黨的高級幹部;從創建互助社、聲援工人運動、支援北伐,到臨危受命主持江西省委工作,直至壯烈犧牲。張國庶始終堅定為黨的偉大事業、國家的民主富強和人民羣眾的幸福生活而奉獻終身的理想信念。尤其是擔任江西省委書記之時,前一任省委遭到破壞,黨、團省委、南昌市委、南昌近郊區委、贛西特委、贛東北特委、九江中心縣委以及樟樹、德安等地黨組織均遭到破壞。黨的負責幹部、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幾百人被捕。時任省委書記沈建華,省委特派員張世熙(1924年4月-10月任省委書記)、工委書記鬍子壽等300餘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羣眾被捕並慘遭殺害。僅吉安一地,就殺害200餘人,其中共產黨員40—50人,團員70餘人,革命羣眾10餘人,整個江西白區籠罩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中。張國庶沒有退卻,毅然赴任,並於1930年3月在九江重建江西省委。在短暫的任期內,張國庶大力支持和幫助蘇區武裝割據的發展,為贛東北紅軍的發展壯大作出很大貢獻,批准了贛西、贛南二特委的合併,同意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成立贛西南蘇維埃政府的建議,並通過各種關係為各蘇區提供情報和軍事地圖,江西省委工作卓有成效,引起了國民黨最高當局的恐慌。
堅韌不拔、大義凜然的犧牲精神。殘酷的鬥爭,令很多貪生怕死之徒叛變投降,甚至如張國庶的胞兄張國燾這樣的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最終走向了私逃叛黨,淪為反動派的不歸之路。張國庶烈士在馬列主義思想影響之下,懷着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為共產主義事業的勝利獻身。他生前鬥爭得是那麼英勇無畏、百折不饒。被捕後,敵人得知他是省委書記,又是中共領導人張國燾的親兄弟,對他軟硬兼施,威逼利誘,企圖從他口中獲取共產黨的組織機構和活動情報,張國庶堅貞不屈,視死如歸,頂住異常殘忍的折磨,始終嚴守黨的秘密,保全了黨的組織免遭破壞,最終英勇就義。在敵人的糖衣炮彈面前,至死不肯暴露黨的機密他是那麼的從容不迫、大義凜然;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他是那麼的寧死不屈、壯烈豪邁。
張國庶是在“義無反顧,團結奮鬥,勇於開拓,敢為人先”的安源精神引領下,走向革命道路的,而支撐着他為革命事業而衝鋒陷陣、成仁取義的是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勇於獻身的高尚品德、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和勇敢無畏的犧牲精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