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嘉謀

(民國教育家、藏書家)

鎖定
張嘉謀(1874~1941.8),字忠甫、中父,通用中孚,自號梅溪釣徒(簡稱梅溪),祖籍直隸開州(今河南省濮陽),清乾隆年間,高祖張瑛始遷河南省南陽,居城西北白莊。曾任河南民族博物院院長,中州國學專修館校長,尚志高級文書職業學校校長等職。1941年8月5日溘然長逝。 [1]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張嘉謀
國    籍
中國
籍    貫
直隸開州(今河南省濮陽)
出生日期
1874年
逝世日期
1941年8月5日
忠甫、中父

張嘉謀人物生平

張嘉謀(1874~1941.8),字忠甫、中父,通用中孚,自號梅溪釣徒(簡稱梅溪),祖籍直隸開州(今河南省濮陽),清乾隆年間,高祖張瑛始遷河南省南陽,居城西北白莊,已歷7世。 [1] 
張嘉謀幼時,隨師南蔭堂讀書。17歲入南陽府儒學,補為廩生。他勤奮好學,博聞強記,曾遊學開封,深得明道書院山長、名儒黃曙軒的嘗識。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考中舉人,由河南學使選派赴陝州任三門書院主講,後任淅川丹江書院講席。1901~1903年,又任南陽崇正書院主講,宛南中學堂總教習。 [1] 
張嘉謀生當清朝末年,受變法維新思想影響,着力於創辦新式學堂。光緒末,在南陽西關開辦了敬業小學堂、勸忠小學堂。1905年,在汴與孫佩南先生交遊,互相砥礪,才名益甚,蜚聲中州。1906年,他以內閣中書身份,任全省教育的領導機關——河南省學務公所議紳。當時民風未開,女子受封建家庭禁錮,出門求學者不多,他先與汲縣人李敏修在開封創辦中州女子學堂,並讓自己未婚兒媳劉立先到校受課,又在南陽辦起端閫女子學堂。1909年,他與段厚甫、王歡喜等,在開封創辦河南國醫講習所、河南體育學堂,在南陽張仲景祠堂辦起國醫專修館。為振興河南實業,又開辦了河南商業中學堂。1921年秋,張嘉謀聯合王敬芳、張之鋭等人創立私立開封第一女子中學。校址初設在開封老官街(今樂觀街),兩年以後,該校分出一部分成立河南省立女子中學(開封女高的前身),另一部分遷至三皇廟街,1930年12月奉教育部令,改名為河南私立北倉女子中學。在以後的相當時期內,北倉女中不僅以民主進步的校風著稱,而且在教學質量和學生體質方面,也在全省處於領先地位。1924年,又在南陽北關創辦南都小學,康有為為之書寫校牌。 [1] 
為繼承華夏之風,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張嘉謀重視提倡國學,曾在南陽設立凝齋國學專修科,在開封設立國學專修館,並與人聯名向省議會提議,就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登封嵩陽書院舊址,設立嵩陽國學院。他辦學的目標既考慮為學生就業開闢出路,又着眼於為地方培養文書人材。1932年9月,在開封創辦中州國學專修館時,他任校長,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3年,課程以國文、應用文、法制為主,兼有史地、會計、統計、經濟學、説文解字、書法等科。次年該校改為尚志高級文書職業學校,他任校長。 [1] 
張嘉謀一生獻身河南教育,從主講書院,到執教學堂,創辦各類學校10餘所,不僅四方奔走,擘劃經營,費盡心力,且於學校辦成之後,無不身臨講堂,嘔心瀝血,甚至在年暮病重之時,仍堅持給學生講課。時人將他和豫北李敏修並稱為“北李南張”兩大教育家。 [1] 
張嘉謀對河南歷史文化方面的貢獻也為人稱道。光緒年間,南陽知縣潘守廉集議重修《南陽縣誌》,委於張嘉謀辦理。他不辭辛勞,更定凡例,博採資料,詳加考實,親自撰寫,歷時6年,4易其稿,最後定為8冊12卷,約30餘萬言。其內容上自天象日星,下及山川河流,顯而人倫自用,微而昆蟲草木,無不備載,保存了春秋戰國以來,社會生活各領域及地理、物產、資源、田畝、賦税等可靠資料。其體例以12個綱提攜全面,以圖、記、表、志、傳五體,網羅一縣之歷史、地理及風情,每卷冠小序,概述一卷旨趣,接下轉入正文,夾敍夾議,雜以考證詮釋、引申。張嘉謀還曾任河南通志館纂修,參加《河南通志》編纂。主撰《河南疆域沿革考》,為查明疆域變遷,他跋山涉水,足遍中州,歷時3載,終成其稿,共百餘萬言。後新修《渦陽縣誌》,繼修《西華縣誌》、《鞏縣誌》、《孟津縣誌》,他都參加了編寫和修訂。明嘉靖版《南陽府志》,系海內孤本,張嘉謀得後,視為珍寶,但訛誤較多,經他旁證博引與實地考察,給予註釋校正,費時3年,較原著增加十分之七,重新刊印,廣為傳播。1914年,李敏修在北京設立中州文獻徵集處,以保存河南歷史文獻。張嘉謀大力協助,承擔採編任務。他遍訪省內各縣,蒐集各地先賢遺著多種,對有價值的圖書,則認真校勘刻印,以廣流傳。他曾同井俊起、周季鋏,以元遺山的《中州集》為底本,把河南散落民間的中州古今詩一一甄錄,助井偉生編成《中州詩抄》12卷,刊刻付梓,以彌補錢九韶《河嶽英靈集》之未備。1923年、1929年,又先後校勘明內鄉李蓘撰的《李子田詩集》2卷和《黃谷雜談》4卷,作為《三怡堂叢書》(安陽張鳳台著)的一種,重刊行世。1933年春,他與杞縣蔣藩、鄉韓和卿等人,整理校訂湘潭黃曙軒撰的《晚悔庵筆記》,於1934年印行。 [1] 
1928年,他還與張曼石、蕭吉甫、蔣恢吾等人在開封發起成立“衡門詩社”。後在他的主持下,於1936年出版《衡門社詩選》正集4卷,副集2卷,計收詩1190多首。期間自己也寫詩不少,如《早春書感》《刈麥》等。此外,經他廣徵博採,閘幽發微,輯各地人物資料,寫成《南陽先民集》。他借到廣州參加特別國會之機,專訪了明紹武君臣冢及清乾隆間南陽太守莊有信墓及志碑文,又訪問了河南名儒常秋崖的後人,輯錄其手書《家訓》。經過一番努力,先後徵得珍貴文稿多種,如《謙光堂集》《王凝齋集》《蒼雪詩抄》《妙遠堂詩抄》等。特別是痛定思痛居士所撰《汴梁水災紀略》(稿本),記載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在開封決口的詳細資料。其它,又有鄧州彭而述《讀史亭詩文集》、密縣錢九韶《南亭詩稿》、羅山鄭《晚香齋詩樊稿》、光山程思培《朱間樓文集》等。張嘉謀徵輯到的文獻,和李敏修在北平徵輯的文獻合為一處,計達1597部之多。但因戰亂,多有散失,尚存700餘部,在新鄉市圖書館珍藏。 [1] 
民國年間,張嘉謀任河南民族博物院院長,非常關心河南的考古發掘事業。1928年,在南陽發現仿拓漢畫10幅,1930年整理刊佈,南陽漢畫象石始公諸於世。同年,中央研究院派董作賓等人到安陽發掘殷墟,張嘉謀大力贊助並親自參與調查。次年,中央研究院因發掘和陳列問題,與河南發生糾紛,使發掘工作一度停頓。張嘉謀奔走斡旋其間,終於使糾紛解決,發掘重新進行。1931年,中央研究院與河南省政府聯合成立河南古蹟研究會,他被推選為主任委員,由考古學家郭寶鈞任其助手,主持實際工作。此後6年間,對地下文物的發掘:計浚縣4次,輝縣、廣武各兩次,鞏縣、汲縣、永城各1次。對地面文物的調查,先後達二十餘縣,張嘉謀無不親自參加主持。他不顧年老體弱,拿着小鞭,騎着毛驢,且行且歌,同行人均感跋涉困頓,而他獨不覺自己是老年人。經過費時盡力,將發掘所得寫成《浚縣彝器》《殷墟彝器》《汲縣彝器》3書。 [1] 
張嘉謀立身行事,尤足為後人楷模。光緒年間,他任內閣中書,但他反對帝制,擁護共和,贊助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成立時,他被選為眾議院議員。1913年,革命黨人楊名西因受袁世凱部追捕,逃到他北京寓所避難,追兵幾次前往搜索,他冒殺頭危險,百般掩護,使楊脱險。袁氏稱帝議起,附袁新貴因張嘉謀向為河南知識界所器重,紛集其門誘以高官厚祿,促他表態附袁,但終不為之所動。張嘉謀一生不治產業,從不以個人名利為念。1923年,軍閥曹錕當了總統,指使其親信眾議院議長吳景廉等用金錢收買議員,張嘉謀迫於壓力,和其他議員一樣得賄金5000元。他分文未取,悉用於興辦地方學校和公益事業。他在南陽建立私人圖書館,其私人圖書典籍,甚至個人的手稿,任人借閲,從不吝惜。後又倡議創立南陽第一圖書館,將自己全部藏書予以捐贈,充作館藏。為此,南陽縣長範紹堯特倡議建立中孚圖書館,於1942年8月5日張嘉謀逝世一週年之際,舉行了開館儀式。 [1] 
張嘉謀獻身河南文化教育事業,歷五十餘年,雖建樹頗多,但意猶未足。他曾説:“倘加我數年,當更多的創辦公益事業”。並自警地説:“時方多艱,盡一分力,免一分過也”。因奔走國事,不曾間斷,常少休息,積勞成疾。其子張文濤(字清漣),任美國柯羅拉度礦學院礦師、焦作工學院院長,講學南北近二十年,他從未一言召歸。在病重期間,又恐張文濤不能盡心服務社會,寫信中只説是“患失眠症醫不愈”。最後終因頭部生瘡,延至頸部,逐漸腫及前耳,呼吸困難,治療無效,於1941年8月5日溘然長逝。 [1] 
1942年10月,國民政府行政院為昭彰張嘉謀之功德,曾頒佈《中孚公褒揚令》:“查河南南陽故耆宿張嘉謀,博覽疆記,學術湛深。初主陝州三門書院及浙川丹江書院講席,繼在豫創辦學校達十餘所,樂育英才,蔚成茂績。綜其一生盡卒於教育文化事業垂五十年,並殫心著述,致力於考古之學,功尤難泯。應予褒揚,以資矜式。此令”。 [1] 
1947年4月,由張文濤錄、南陽熊紹龍鑑定的《南陽張氏先芬錄》,在開封新時代印刷局作為“陶然齋”(張嘉謀室名)叢刊之一出版發行。8月,由熊紹龍選訂、張文濤校字的《梅溪詩選》,在開封馬集文齋刊刻出版。 [1] 

張嘉謀主要作品

編纂《疆域沿革志》《南陽府志》《河南通志》《鞏縣誌》《渦陽縣誌》《西華縣誌》《孟津縣誌》《中州詩抄》等。著有《衡門社詩選》《早春書感》《刈麥》《南陽先民集》《浚縣彝器》《殷墟彝器》《汲縣彝器》等。 [1] 

張嘉謀人際關係

曾祖存義,縣學廩生。 [1] 
祖熙緝,均讀書明大義。 [1] 
父光雲,字慶之,同治、光緒間,縣辦育嬰堂,每月捐資,又遵父命,捐建崇正書院,授職縣丞。 [1] 
母周氏,兵部員外郎於京女,終年僅27歲。 [1] 
兒子張文濤(字清漣),任美國柯羅拉度礦學院礦師、焦作工學院院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