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善元

鎖定
張善元(1807—1868)字保宰,號鏡初,浙江省鄞州區古林鎮人。清誥封奉政大夫、翰林院編修、累贈光祿大夫、吏部右侍郎、副貢生。
中文名
張善元
別    名
字保宰
出生日期
1807年
逝世日期
1868年
出生地
浙江省鄞州區古林鎮

目錄

張善元生平

張善元,鄞西槎湖張氏後裔。曾祖張嘉謨。是一位太學生。祖父張溶,當過布政使經歷。父張積梓,曾是浙江青田縣教諭,張家本來家境一般,後來以世代釀酒導致繞裕後,在鄉間建宗、置墓田、賑鄰里、瞻親族。為族人和鄉民做了一件件眾口讚譽的好事。因此,張積梓高才碩德,名列“浙東偉儒。”稱做“盛德之人”。
張善元幼年喪母,出身清苦,從小起處事謹慎。他牢記祖輩的訓導,早年受業求教在同鄉的趙明經和舉人周鐸的門庭,後以博士子員,艱辛攻讀“四書、五經”,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副貢生。次年,鄞縣遭海寇擾亂,人心惶惶,張善元與繼母相依為命,為避海寇蹌踉而返家門,危急之中,繼母不幸身亡,留下兄弟姐妹九人,面對沉重的生活負擔和落泊的家境,在重重困苦之中,張善元絕意進取,悉心照顧家人的生活起居。並在家裏設立私塾,教育當地的求學之徒。靠此收入,養家餬口,還省吃儉用,周窮濟乏。同時,趁機收養被他人拋棄的幾個孩子,精心調理,撫養長大,直至他們先後婚嫁。他盡心盡力,苦苦掙扎,力挽貧困的處境。
當時,崇拜、追隨張善元的縣內外從學者日益增多,慈溪的馮氏,鎮海的鄭氏、曹氏、顧氏、都像羔雁似的,真心誠意的來到他家,爭相聘請。由此他經常外出教書育人,往往數月不歸。其間,他在孜孜不倦的精神鼓舞下,造就了不少節義之士,出了許多好文章。
他性格剛直。以是非準則處事,平常不與行誼不檢點的人交往。凡有危難之處求助他的,則理直氣壯,表明自己的見解。往往親族中的孤寡們告貸求援,雖囊中空空,仍想方設法予以賙濟。
張善元一生中,尤與陳勵從小結為同塾好友、在簡陋、樸素的居住中,倆人彼此交往50年,春來秋去,徒無虛日。他倆都喜歡讀書,對堪輿學(風水)和醫術無不貫通,有時一言不合,各抒己見,爭辯不休,最終都以理服人,啷啷歡笑。在本鄉慈善賑濟、自治保安等事,都由他們自告奮勇帶頭髮起。平時,一有空閒,結伴到田野,在阡陌綠禾之中,與老農共話種桑植麻,津津有味,樂而忘返。他儉樸一生,粗食布衣,青菜淡飯,年年如此,看待榮譽利祿如流水煙雲。

張善元家庭

張善雲生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十月初一日,卒於同治七年(1868)十月二十日,享年62。元配施氏,追封一品太夫人。有五個兒子,家駿、家驤、家騏、家馬介、家馬千,分別被受廩貢生、南書房翰林、吏部右侍郎、太學生和郡庠生。女兒四人,其中一婿是同縣的周貽浚,他是鎮海恩貢生。子孫一輩的,男三十人,孫女六人,曾孫二人。真是濟濟一堂,人丁興旺。張善元的一生為張氏望族又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張善元後話

墓由張善元生前自築,原在清道鄉槎亭橋之原。張善元謝世後兩年,後人將其與元配夫人合葬。十餘年後,次子張家驤榮歸故里,而家驤與户部尚書(光緒皇帝先生)翁同龢一起,晨夕共事,翁同龢熟知張善元的生平言行,欣然撰文。並由工部尚書吳縣潘祖蔭(古董收藏家)書。全文700多字,皆用正楷,筆力挺拔,功夫頗深,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