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同玉

鎖定
張同玉,1937年7月生,安駕莊鎮東嶺村人。中共黨員,中專學歷,原肥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山東省勞動模範。 [1] 
中文名
張同玉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安架莊鎮東嶺村
出生日期
1937年07月
畢業院校
海軍無線電通訊學校
人物簡介
張同玉中學就讀於肥城二中,曾任學生會主席、團總支副書記,於1956年2月在校應徵入伍。先後任海軍南海艦隊對空勤務營雷達連操作手、副班長,195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1月至1961年7月,在海軍無線電通訊學校學習(青島),並任區隊生產委員。學習期間,由於成績優秀和農副業生產突出,曾兩次榮立三等功
1961年8月轉業到地方,先後任安駕莊公社武裝部幹事、副部長,在協助部長抓好民兵工作“三落實”和戰備軍事訓練工作中,武裝部多次被評為先進單位,培養的東嶺民兵連在1964年縣南片大比武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1968年8月至1976年6月,任城關公社革委會主任、黨委書記、縣委委員,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和黨委一班人,頂着各種阻力,深入百尺、拾屯、谷山3個村,抓點帶面,促進班子建設,使全社農、牧業和社、村辦工副業,都取得較大發展。1976年7月至1983年10月,任安臨站公社黨委書記、縣委委員,公社黨委一班人,帶領全社羣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3年中,大整了濟兗公路、安臨站至孫伯公路沿線的2萬多畝土地,修建了以翟家杭萬畝灌渠為重點的水利設施,及翟家杭至西虎、站北至鄧莊的兩條幹渠,改善了安臨站公社的生產和水利條件。同時,學習五蓮縣治山造林經驗,修建了山區道路,發展了林果和花椒生產,增加了社員收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積極穩妥地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大辦社、村工業,使全社的農業,社、村辦工業都有了較快發展,公社工業多次被評為縣先進單位,並在此召開了全縣社辦工業現場會。
1983年11月至1987年2月,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期間,加強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宣傳和貫徹,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設及“五講四美、三熱愛”和黨員教育活動,使肥城宣傳部的工作在泰安地區名列前茅。1985年山東省在肥城召開了鄉鎮黨校現場會。1987年3月至1990年3月,任縣政府副縣長,協助縣長分管的文教衞生、政法和徵兵工作,均在泰安市處於領先進位,並多次在肥城召開現場會。特別是分管的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1988年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計劃生育勞動模範稱號。1990年初,在肥城召開了全國計劃生育現場會,彭佩雲親臨肥城指導工作。在教育方面,肥城的學校建設、教學質量、職業教育都取得了較好成績。1999年,泰安市委、市政府在肥城召開了教育現場會。
1990年3月至1993年2月,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分管財經委工作。按照法律賦予的職權,積極搞好監督,搞好調查研究,並寫出了關於過村鎮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調查報告,為促進肥城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93年2月至1998年2月,任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縣委委員、泰安市人大代表。按照憲法賦予的職責,對“一府兩院”實行了各項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努力解決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推行對人大任命的幹部進行述職評議,使人大工作有了很大開拓和創新,受到了省人大和泰安市人大的好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