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同和

鎖定
張同和(1902.11-1966.1),曾用名喜平,山東濰縣人,出身平民家庭。曾在當地上小學、中學,1921年考入北京協和醫學校,192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博士學位並留校在外科工作。後任青島膠濟鐵路醫院外科主任、南京國民政府衞生署衞生教育組技正,南昌行營軍醫訓練班教官。全面抗戰爆發後,任中國紅十字總會救護總隊第28隊隊長1年,繼調任貴州都勻鹽務局緝私隊軍醫處長、重慶南山空軍醫院外科主任、軍醫學校西安第一分校教官兼外科主任。1946年8月考取軍醫署主辦的留美軍醫團在美學習1年,專研胸部外科及神經外科。回國後任西北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兼主任(兼任西安陸軍總醫院外科主任)。1949年赴蓉開業1年,返鄉途經西安時應邀繼續在西北大學醫學院、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任外科教授兼主任,直至退休。1956年被省委文教部評為二級教授。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張同和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2年11月
逝世日期
1966年1月

目錄

張同和人物事蹟

張同和系我國醫學界名流教授,被尊為西北外科權威。受家庭環境影響,在大革命及抗戰期間即同情革命,幫助共產黨人陳秉丞、張秀珩、羅竹風等人,在西安為八路軍將士治病。參加聞名的台兒莊戰役,建立手術室並開展手術,在戰場上搶救大量中國軍隊傷員,挽救無數生命,直至台兒莊被日軍合圍失守前兩天才冒着敵機轟炸,將傷員、器材全部撤出。在緝私隊無法發揮醫療抗日作用,遂向總隊長孫立人拍桌辭職。在解放前即開展闌尾切除、甲狀腺切除和婦科手術等,最早在西北地區和萬福恩教授合作為1例脊髓鞘膜瘤患者進行腫瘤切除術。
他專業學識淵博,臨牀經驗豐富。新中國成立後,他開展外科專業多種手術,開展前額葉切除治療精神分裂症百餘例。在擔任醫學院外科主任期間,制訂外科教學計劃、組織進行科學研究;帶領外科教研室全體人員每週進行大查房,親自主持病案討論會,指導臨牀診療,提高技術水平;承擔講課種類曾經最多,每次均進行充分課前準備,督促學生課前預習,從無怨言。上世紀五十年代附屬醫院推行蘇聯組織療法、封閉療法、休克綜合療法等,確定外科向專業化方向發展。他選派推薦戈治理、陳向志、王樹梓、周憲文等到天津、北京學習,培養出各專業外科專家,奠定各專業發展的基礎。1955年2月,他還親自前往北京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建科培訓班,學習蘇聯基輔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阿魯秋諾夫先進診治方法,以提高專業水平。
他潛心專業研究,堅持著書立説。大學畢業至1959年,發表英文論文6篇,中文論文10篇,單譯、主譯出版《賀門氏外科學各論》、《實用神經外科學基礎》等,撰著出版《腦瘤的診斷》、《腦瘤的診斷及治療與神經外科患者的處理》等。1958年患冠狀動脈功能不全症,1961年6月休養中仍向醫院提出宏偉計劃,準備以1958年至1961年所做540篇國外腹部外科文摘為基礎,結合國內文獻和個人臨牀手術經驗,吸收每年世界各國最新文獻,撰寫出三百萬字左右的《最新消化系統外科學》,以建立最新世界公認的消化系統疾患的治療和手術常規,爭取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計劃至1969年全部完稿,惜因種種原因願望未成。編寫《外科學總論》和《外科學各論》,手稿惜因文革被查抄遺失。
按照生前遺願,逝世後對其遺體進行解剖,心臟標本一直保存在西安醫學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供教學使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