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友龍

(江西省教育學會理事)

鎖定
張友龍,中學政治高級教師,中共黨員,江西省教育學會理事,九江市思想政治專業研究會副理事長。歷任德安一中副校長、校長,德安二中校長,德安縣第十四、十五、十六屆人大常委會常委,九江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1] 
中文名
張友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主要成就
省、市、縣先進工作者
出生地
中國
32年來,他始終銘記自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始終把成為一個“學者型教師”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始終站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他教有所長,充分發揮教育專家的示範作用,以自身“細、實、變、活、精”的教學風格,為中青年教師樹立標杆,是全市政治教學和研究的帶頭人。他勤於鑽研,先後在國家、省、市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並有多個國家、省級課題研究成果。他先後榮獲“江西省中小學優秀校長”“全國優質教育管理之星”“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爭做先進辦學理念的實踐者
張友龍深知,德育工作是浸潤學生心靈的活水,他提出“三做一爭一創”為主的德育立校新理念,即:在家裏做個好孩子,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爭做文明學生;創建文明校園。
為將這一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他採取六個方面的舉措:教師身教示範, 課堂教育滲透,校園文化薰陶,依託載體強化,德育基地體驗,家長配合促進。
他認為,教育之美在於其沒有了教育痕跡,激情只能靠激情來點燃,信仰只能靠信仰來鑄造。他堅持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為目標,通過升國旗,主題班會,利用黑板報、校刊、宣傳欄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目前,學校正朝着既定的目標——探知求能的學園,和睦温馨的家園,四季如春的花園,流連忘返的樂園邁進。
愛崗樂教,爭做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者
雖然已有十幾年的校長經歷,但張友龍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不論行政管理工作多麼繁重,都不離開三尺講台。他教有所長,充分發揮教育專家的示範作用,以自身“細、實、變、活、精”的教學風格,為中青年教師樹立標杆。他要求每一位任課教師上課“把眼光盯在質量上,把功夫下在備課上,把基礎放在個人素質提高上,把關鍵放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把目標放在差生輔導和優生的培養上,把效果顯現在45分鐘的課堂上”;備課要做到“胸中有綱,腹中有書,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腦中有案”。他所任教的班級政治成績均名列前茅。
作為省教育學會理事,九江市思想政治專業研究會副理事長,他還積極參與九江市政治教育培訓工作和調研工作,在全市政治教學和研究中發揮帶頭作用。
在他的帶領下,僅僅三年時間,德安二中的教育教學成績躍居全縣前例,2018年中考囊括全縣前十名;2019年高考,更是創造了“低進高出,藝體特出”的喜人成績。學校其他各項工作也相繼邁上新台階。
勤奮鑽研,爭做提升教科研水平的引領者
在積極進行“學習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張友龍始終把成為一個“學者型教師”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他始終站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一方面勤奮學習,努力提高理論水平,跟蹤政治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和趨勢,理解把握高中課程改革的方向,注重學科教學、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的有機整合。另一方面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參與成績分析活動,並且對各項成績數據提出精準的指導性意見、同科組老師一起鑽研教材、教法與學法,共同開發教學研究專題。
張友龍 張友龍
大量的實踐積累和專題研究,使得他學術方面也大放光彩。其撰寫的《德安縣義門陳旅遊文化可行性研究》《思想政治教學教研》等一系列論文先後在《九江教研》《九江教育》《江西教院報》《現代教育報》《創新與發展》(中央文獻出版社)等刊物發表。2013年主編的《我們的驕傲——袁隆平》被評為江西省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優秀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廣受好評且具有極佳教學意義。
精細規範、注重效能,爭做學校科學管理的推動者
他在推進學校科學管理、規範管理、精細管理上下足功夫,積極倡導學術引領、關注過程、注重細節。
自擔任德安二中校長三年來,德安二中通過夯實教育基礎、提升師資隊伍素質、強化教學改革,持續德育創新、深化教學治理等舉措,辦學質量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羣眾對學校工作滿意度逐年增強。
三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示範學校”“九江市德育示範學校”“全市一般普通中學高中教學質量管理綜合優勝單位”“第四屆全國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活動全國總決賽知識競賽團體三等獎”“九江市‘三色文化’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廉潔奉公,恪盡職守,爭做無私奉獻的人民公僕
無論是做老師,還是當校長,張友龍始終將自己擺在人民公僕的位置上。在平時的工作中,他始終緊繃廉潔自律這根弦,事事以大局為重,處處以羣眾為先,切實做到了“辦事求公、用人求賢、理財求緊、律己求嚴”。
他舍小家為大家,以校為家傾心堅守。在父親住院期間,他從不利用工作時間請假去醫院探望,避免影響學校教學工作。弟弟張友賢病危期間,他為了學校的開學工作,安頓好家人後,特意從上海趕回來,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佈置學校各項工作。全體教職工看在眼裏,心裏無不敬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