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友仁

(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

鎖定
張友仁(1877~1974),原名勝初。博羅縣城郊江東村人,後遷居惠州府城(今惠州城區橋西)。曾任東江人民圖書館館長、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廣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等職。1974年9月逝世。 [1] 
中文名
張友仁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77年
逝世日期
1974年9月

目錄

張友仁人物生平

張友仁(1877~1974),原名勝初。博羅縣城郊江東村人,後遷居惠州府城(今惠州城區橋西)。清末貢生,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畢業於兩廣師範簡易科。歷任惠州、博羅、文昌等地中、小學教員和校長。
1911年(清宣統三年)在惠州加入中國同盟會,聯絡博羅會黨,參加惠州淡水起義。辛亥革命後,先後任北伐軍總司令部秘書,海豐縣民政長。1916年(民國5年),參加討伐龍濟光的軍事鬥爭。1918年後,歷任海豐縣縣長、福建龍溪縣知事。任職期間,廉政愛民,廢除陋規,免去積欠糧税,禁煙、賭,止械鬥;還在海豐、龍溪兩縣提倡新學,建立中、小學校百餘所。1920年後,在惠州創建豐湖圖書館,襄辦籌餉局。先後任東江財政局局長、惠樟公路局局長、廣東公路處處長,主持惠陽至平山的公路、惠樟公路及廣汕公路的建設。1926年加入致公黨。1933年任福建福泉公路局局長兼十九路軍工程處副處長,主持興建福(州)泉(州)公路。抗日戰爭期間,致力於抗日救亡運動,賑濟難民,幫助惠(州)寶(安)人民游擊隊籌款,支持和保護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並將自己的住所“荔晴園”讓給服務團,為其提供活動場所。當服務團遭國民黨當局迫害時,張友仁不顧個人安危出面營救該團副團長劉宣等人脱險。張友仁還十分重視鄉邦文化建設,蒐集整理有關資料,編纂《惠州西湖志》(13卷40萬字,1947年出版),又編撰《惠陽縣誌稿》、續成曾煥章《博羅縣誌稿》(1988年10月廣東文史研究館、博羅縣地方誌辦公室整理出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江人民圖書館館長、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廣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等職。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編輯《羅浮山名勝古蹟調查》一書。在羅浮山、廣州、惠州、惠陽、寶安等地進行調查,蒐集大量史料,撰寫《羅浮山名勝古蹟調查》、《辛亥革命在東江》、《三洲田起義》、《惠州抗戰八年》、《東江華僑服務團》等史料文章。著有《荔園詩存》、《扶藜集》、《〈春秋〉今釋》、《豐湖文獻錄》等。1974年9月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楊奕青.惠州市志(四)/第六十四編 人物.惠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中華書局,2008年03月:4625-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