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卿雲

(河北曲周縣中共地方組織的創建人之一)

鎖定
張卿雲(1906.2.21-1937.3.14),曲周縣灣子村人 [1]  。1926年3月在山西省太谷縣銘賢中學參加中國共產黨,是曲周縣第一名中共黨員及曲周縣中共地方組織的創建人之一。
中文名
張卿雲
出生地
曲周縣灣子村
出生日期
1906.2.21
逝世日期
1937.3.14
1906年2月21日,張卿雲出生在灣子村一個農民家庭。 [2]  在弟兄中排行第五。七歲上小學,後來到曲周城內高小讀書,1921年畢業後,考入山西省太谷縣銘賢中學。上學期間,在“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下,萌發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思想,積極參加進步的學生運動,閲讀進步書刊,逐漸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1926年3月,張卿雲由張維琛和紀秀川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入黨的還有梁寶森(字浴塵,廣宗縣人)等。他們在校內積極開展工作,吸收進步學生組織成立了黨的外圍組織“書報流通社”,以讀書為名向學生介紹進步刊物和書籍,如《中國青年》、《嚮導》、《列寧傳》、《馬克思主義淺説》、《共產主義ABC》、《帝國主義鐵蹄下的中國》等,藉以宣傳革命的道理,在校內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學生運動如勢不可擋的洪流,衝擊着學校當局,波及社會。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共北方局領導人李大釗曾到學校進行座談,指導黨的工作。黨領導下的銘賢中學革命活動,就成了我黨在山西省早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山西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五卅”慘案發生後,帝國主義的暴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義憤。該校學生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學生自治會和學生聯合分會,掀起聲援“五卅”被害者的學潮。張卿雲組織並親自參加了這一運動,他走上街頭開展宣傳、演講、演戲、募捐等活動。一時怒濤席捲,衝擊着學校當局,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學校連“做禮拜”的宗教儀式也被迫廢除,致使這所為培養洋奴的教會學校,反而逐漸成了培養革命火種的基地。 [1] 
為了擴大黨在銘賢中學的實力,取得領導革命鬥爭的主動權,學校黨組織與太谷縣城內黨員武星伍建立了關係。此後,張維琛、張卿雲、趙品三等同志以跨黨形式,公開組織左派國民黨支部(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黨員發展到七、八十人,革命力量不斷壯大,成為一支能左右學校形勢的中堅力量。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在學校黨的骨幹力量一時無法存身,先後被迫離校。1927年6月間,張卿雲、梁寶森在同學的幫助下逃出了學校,徒步返回故鄉 [2] 
張卿雲回到曲周後,積極組織進步力量同本縣反動勢力作鬥爭。他和幾個同學以跨黨形式加入國民黨,名譽上參加國民黨,實際上秘密發展共產黨,後來被發覺,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在鬥爭中經常與冀匯川、陳河清、陳渭清在一起,把他們列為入黨對象進行培養。廣宗縣梁寶森也不斷來曲周組織、領導黨的工作。1928年3月,經張卿雲、梁寶森培養,在槐橋村冀老夢“匯豐”號雜貨鋪裏發展了冀匯川、陳河清、陳渭清等三人為共產黨員,隨即在梁寶森主持下,成立了中共曲周縣特別支部(簡稱“曲周特支”),張卿雲任特支書記。 [2] 
1928年冬,為了與上級黨組織取得聯繫,經組織同意後張卿雲離開曲周,到孫連仲部作掌旗官。後來,該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進駐江西。1931年12月14日,在紅軍反圍剿勝利的影響下,二十六路軍三個團1.7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率領下,舉行了聞名全國的寧都起義。起義後該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張卿雲隨軍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1936年10月25日,奉命西渡黃河,參加西路軍執行建立河西根據地,待機打通新疆通道之任務。1937年3月14日,在甘肅省肅南縣祁連山石窩附近作戰中壯烈犧牲。犧牲時任紅軍西路軍三十軍八十八師政治部主任,時年31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