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即之

鎖定
張即之(1186-1263年),字温夫,號樗寮,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張孝伯之子,愛國詞人張孝祥之侄,詩人張籍的八世孫。宋代書法家。 [3] 
張即之以父恩授承務郵,銓中兩浙轉運司進士舉,歷監平江府糧科院。後為答書荊門軍判官廳公事,烏程丞,差籤書江陰軍判官司廳公事,提領户部犒賞酒庫所幹辦公事,添差兩浙轉運司主管文字,行在檢點瞻軍激賞酒庫所主管文字,監尚書六部門淮南東路提舉常平司主管文字,任揚州通判,改鎮江,又改嘉興,將作監薄,軍器監丞,司農寺丞,知嘉興未赴,以言者罷。引年告老,特授直秘閣,致仕。 [4] 
張即之的書法從唐人楷法入手,對顏真卿書法有較深入研究,得顏書寬博厚重、雍容大度的形態。後受伯父張孝祥指點,變渾厚為刻急,同時汲取蘇軾、朱熹等人的長處,經過融會貫通,終於形成“以行作楷”的自家面目。書法多以長鋒硬毫信手為之,筆法得當,提按分明,點畫變化明顯。傳世的書法作品有《杜詩七律二首》《汪氏報本庵記》《佛遺教經》。《度人經》《金剛經》等流散於海外。《杜詩七律二首》為張即之64歲時精心之作。《汪氏報本庵記》頗有風采,流露出宋代書法尚意的特點。 [5] 
全    名
張即之
温夫
樗寮
所處時代
宋朝
出生地
歷陽(今安徽和縣)
出生日期
1186年
逝世日期
1263年
主要作品
《華嚴經卷》 [6] 
《汪氏報本庵記卷》
《雙松圖歌》等
本    名
張即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宋代書法家,政治家

張即之史料記載

宋史》記載:張即之 [1]  ,字温夫,參知政事孝伯之子。以父恩授承務郎,銓中兩浙轉運司進士舉,歷監平江府糧料院。丁父憂,服除,監臨安府樓店務。丁母憂,服除,監臨安府龍山税、寧國府城下酒麴務,籤書荊門軍官廳公事,烏程丞,特差籤書江陰軍判官廳公事,提領户部犒賞酒庫幹辦公事,添差兩浙轉運司主管文字,行在檢點贍軍激賞酒庫所主管文字,監尚書六部門,淮南東路提舉常平司主管文字,添差通判揚州,改鎮江,又改嘉興,將作監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知嘉興,未赴,以言者罷,丐祠,主管雲台觀,引年告老,特授直秘閣致仕。
寶祐四年,制置使餘晦入蜀,以讒劾閬州王惟忠。於是削惟忠五官,沒入其資,下詔獄鍛鍊誣伏,坐棄市。惟忠臨刑,謂其友陳大方曰:"吾死當上訴於天。"七揮刃不殊,血逆流。即之雖閒居,移書言於淮東制置使賈似道恤其遺孤。又使從孫士倩娶惟忠孤女。未幾,似道入相,中書舍人常挺變以為言。景定元年,給還首領,以禮改葬,復金壇田,多即之倡義雲。即之以能書聞天下,金人尤寶其翰墨。

張即之社會評價

度人經帖
度人經帖(59張)
張即之書法深受唐人影響,初學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北宋時期的蘇軾黃庭堅米芾三家,也都是他取法的對象。後參以漢隸及晉唐經書,加上受禪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形成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並能“獨傳家學”,以張孝祥書為主調,而自成一家體系。這種體系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多營養而後大膽創新形成的。
張即之擅長楷書和榜書,尤喜作擘窠大字。他博學多識,“性修潔,喜校書,經史皆手定善本。” 張即之是南宋書壇首要人物,《中國書法發展史》宋六人,張即之在內,另五人為北宋四家趙佶。張即之是南宋後期力挽狂瀾、振興書法藝術、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稱雄一時,且有“宋書殿軍“之譽”。《宋史》本傳稱其“以能書聞天下”,“大字古雅遒勁,細書尤俊健不凡”。其下筆簡捷凝練,運筆堅實峻健,點畫顧盼生情,結字俊秀而骨力遒勁,使字字結體生動明快,清爽不落俗套。其所書《大字杜甫詩卷》前人評為“有長風破浪氣象”。
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與南宋政權處於敵對地位,但對於張即之的翰墨作品,卻不惜用重金購求。
傳世作品有楷書:《佛遺教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行書《雙松圖歌》《待漏院記》《書杜詩》《汪氏報本庵記》等。

張即之代表作品

楷書《佛遺教經》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行書《待漏院記》卷,藏上海博物館;行書《汪氏報本庵記》卷、《華嚴經卷》、《杜詩卷》,藏遼寧省博物館
汪氏報本庵記
遼寧省博物館藏《華嚴經卷》 遼寧省博物館藏《華嚴經卷》
紙本  縱35.1釐米 橫29.1釐米 紙本 縱35.1釐米 橫29.1釐米
佛遺教經(1255年)
作品鑑賞
作品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此捲紙本,縱34.6、橫1286.9釐米。藏遼寧省博物館
此卷縱34.6釐米,字體應是較大的,在宋人書法作品中並不多見,這和他學習顏真卿書法有着很大的關係,明人詹景鳳説他:“以魯公法中函分書,方勁古拙,斬釘截鐵,遂以傳耳”,可以説搔到了癢處。
從這件書法中可以看出,張即之用筆十分潑辣,果斷,枯筆處如蒼松老枝。用筆刷出,但送到位,在收筆處時見頓挫,又可看出曾受到米芾的影響。筆畫間時有輕重筆,交替出現,尤顯生動。但另一方面,張即之書法又有“筆精熟而俗,乏高古之趣。蓋其意欲為古,乃失古而淺;欲為蒼,又失蒼而濡;欲為拙,又失拙而卑,病在不超世,着意用工力而為之耳”(詹景鳳語)之勢。
作品二 《書華嚴經》
此冊共二十五雙開,烏絲欄楷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毗盧遮那品第六經文,雖無作者署款,但通過與張即之其他書法的比較,確認此件為其所作無疑。

張即之藝術成就

張即之書法深受唐人影響,後轉師米芾,參以晉唐經書漢隸,並能“獨傳家學”,自成一家體系。張即之擅長楷書和榜書,尤喜作擘窠大字。楷書結構嚴謹、端莊,行書則用筆枯硬,近於刻露,毫無温潤典雅之感。有人稱之為"宋書殿軍"。
雙松圖歌(1257年)
(更高清《雙松圖歌》請看: [2] 
大字杜甫詩卷(1250年)
杜甫樂遊原詩八字殘卷 杜甫樂遊原詩八字殘卷

張即之職業生涯

張即之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舉進士。歷官監平江府糧科院將作監薄、司農寺丞。後知嘉興,以言罷。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閣致仕。

張即之個人影響

張即之作為南宋著名書法家,書宗唐人,結體嚴謹,筆法險勁,潑辣蒼勁。對當時書壇影響很大,金人尤喜其墨,視以珍奇,北方金人亦多效其體。
大德名帖東福寺匾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