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印泉

鎖定
張印泉(1900——1971年)河北豐潤縣人,畢業於北京國立政法大學經濟系,擅長風光,人物攝影,精通攝影科學,為我國攝影事業的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生前任新華社新聞攝影部研究員,中國攝影學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作品有《力挽狂瀾》、《雪地驚鵝》、《前進》,著有《攝影原理與實用》、《人造光攝影》、《攝影應用光學》等 。 [3] 
中文名
張印泉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71年
出生地
河北豐潤縣

張印泉人物生平

照片 照片
張印泉 攝影家。直隸(今河北)豐潤人。1921年畢業於北京國立法政大學經濟系。曾任國民黨政府財政部印刷局照相組技工、武昌行營攝影服務員。抗日戰爭時期,從事攝影理論的研究和攝影器材的研製工作。1944年後任北平師範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新聞總署攝影局、新華通訊社攝影部研究員,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一、二屆副主席。

張印泉人物成就

張印泉創作階段

張印泉自幼習中國畫,熟知中國繪畫畫理,17歲已能獨立起稿,19歲開始迷上攝影,在攝影園地勤奮地耕耘了50多年。他的攝影活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照片 照片
第一階段(1919——1927),是他開始學習攝影和探索攝影技術技巧的時期。這時,他一面讀書,一面習畫,同時又狂熱地愛好攝影。進大學的第二年(1922)他已有了一台德制9×l4釐米的摺合式照相機,由於沒人指點,一切全靠自己摸索,從拍攝,沖洗,放大,樣樣自己動手,為他以後的攝影藝術生活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1927——1937)是他攝影創作的旺盛時期。先後到遼寧、湖北、湖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四川、陝西、河南等地,遊歷了泰山、華山、黃山、廬山、莫干山等名山。作品除在國內畫報刊物上發表外,還被國際攝影沙龍和國際攝影年鑑選用。早期作品追求“純美”和“詩意”、“畫意”,《雪竹》、《泰岱觀雲》、《鳧塘點雨》等,是代表作。“九·一八”事變後,在抗日救國的進步思想影響下,藝術觀有所轉變。明確提出在國難深重的年代“中國所需要的藝術,不是風花雪月,不是忸怩温柔;是披荊斬棘,是開創興奮。”從此,開始在創作中注意拍攝暴露當時社會黑暗和下層勞動人民生活。並針對一些軟弱無力的作品,提出“明朗、簡潔、生動、有力”的創作要求。他的《力挽狂瀾》、《負重村姑》、《前進》等作品,可以説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創作的,受到觀眾的重視和好評。
第三階段(1937——1949)是他埋頭進行攝影科學研究,編著和改制相機、鏡頭工作的時期。這時,張印泉被困於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下的北平,“心情悲鬱消沉”,全力從事攝影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並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編寫了《攝影的原理與實用》、《攝影應用光學》等文稿共100多萬字。改制成功10.5、l3.5、16.5和40釐米的長焦距鏡頭,還設計製造出能變三種焦距的鏡頭,這種鏡頭,當時即使在攝影工業先進的國家也是尖端的科研項目,並完成了:“YCREFLEX”相機的改制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印泉和攝影家蔣漢澄等組成了北平攝影學會,他當選為第一任主席,該學會先後舉辦攝影展覽2次。

張印泉前期作品

照片 照片
前期的張印泉追求攝影創作上的"純美"和"詩意"。他認為攝影"陶冶人的性情"、"免除不良之嗜好",所以作品大多表現是山水風景、花鳥、魚蟲等。在"九一八"事變和抗敵救國的思想影響下,張印泉開始認識到:"一個時代的藝術,常受着社會潮流而變遷。有史以來,治亂興衰的時代不同,所產生的藝術亦因之有別......目下中國所需要的新藝術,是披荊斬棘,是開創奮興。我很希望拿這種主義來鼓舞自己,以從事攝影。"於是,他用照相機這"另一種畫筆",描繪山川景物,反映社會人生,去發掘藴藏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典型和美"。從此,拍攝了一些揭露當時社會黑暗貧困,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優秀作品,如《力挽狂瀾》、《碼頭工人》、《前進》、《貧農之家》、《流離》、《雪中行乞》等作品,這在當時的攝影界是難能可貴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偽侵佔華北,張印泉閉門居家,主要埋首鑽研攝影科學技術。這時他設計製造出多種相機鏡頭,據説,他所研製的鏡頭,達到當時國際水平。

張印泉後期作品

嚴寒中的青年突擊隊 1957年 嚴寒中的青年突擊隊 1957年 [2]
新中國成立後,張印泉被聘請到新聞攝影局、新華社攝影部研究室任研究員。他把幾十年的攝影實踐經驗帶給新社會,長期刻苦鑽研積澱的攝影能量得到很大發揮。無論在攝影理論、攝影藝術攝影技術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在早年攝影書籍匱乏的情況下,他陸續整理出版了《攝影原理與實用》、《攝影應用光學》、《人造光攝影》等多部深入淺出的著作,有一百多萬字,使許多攝影愛好者受益。他參加攝影部舉辦的青年大學生培訓班,親自授課,培養了大批記者、編輯,成為新華社總社和分社骨幹。他利用美國空軍的航拍器材改制成長焦距鏡頭,用於遠距拍攝節慶日天安門城樓上中央領導同志的活動。經他建議,攝影部為下屬記者配備小片幅型徠卡135相機和中片幅祿萊120雙鏡頭反光相機,使大家輕裝上陣,拍攝出又多又好的照片。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思想內容充實,題材和形式多樣,如《嚴寒中的青年突擊隊》、《清晨築壩》、《放牧》、《看焰火去》、《七星煙雨》等作品,反映了新的時代,新的人物風貌,歌頌了社會主義建設。
1956年,中國攝影學會(今攝影家協會)成立,張印泉先後當選為第一、二屆副主席,全國文聯委員,一至九屆全國攝影展覽評委,《中國攝影》雜誌編委。他憑自己的攝影藝術功底,熱心服務工作,受到大家的敬仰。

張印泉創作特點

張印泉精通攝影科學,擅長風光、人物攝影,在長期創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簡潔、明朗、生動、有力"的藝術風格。他認為:攝影藝術的魅力,在於"能夠真實地把自然景色記錄下來",這種"真實地再現客觀景物的能力"是繪畫所不能達到的。於是他主張抓拍,強調動感。在拍攝中,"要找出一個動作從頭到尾發展過程中的最高點(最好的、最代表性的一點)。這一點可以註明和代表其全部動作,是關鍵性的一點","看準了,一出現馬上抓住"。 張印泉具有熟練抓拍的技巧,善於運用形象觀察和形象思維,在拍攝對象瞬息萬變的動勢中,眼明手快地攫取準確的自然動態和神態。他拍攝的昆蟲和鳥類題材照片,如《採蜜的蜂》、《戀花的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