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北華

鎖定
張北華 (1911—1975),原名張訓榮,又名張恩堂、張維之。山東省商河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學生運動,後到長辛鐵路工人中做工作。1932年後,任共青團濟南市委書記,山東省委秘書長,山東臨時省委書記。1933年因叛徒出賣被捕,1937年經黨組織營救出獄。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衞團主席,泰西特委委員、軍事部長,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濟南市委書記兼魯中區黨委委員,濟南市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徐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軍管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全國總工會第一機械工會主席,甘肅省委工交部部長,甘肅省委常委、省監委書記。是中共七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5年7月2日逝世。 [2] 
中文名
張北華
別    名
原名張訓榮,又名張恩堂
張維之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
1975年7月2日
出生地
山東省商河縣營子鎮

張北華個人經歷

張北華,曾用名張訓榮、張恩堂、張維之,山東省商河縣營子鎮人。1911年3月出生,193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7月,他在山東臨時省委書記任上,因臨時省委組織部長宋鳴時叛變,與20餘位同志在濟南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合作抗戰局面形成。在黨組織的積極營救下,9月至11月間,包括張北華在內的數十名經受鐵窗烈火考驗的黨的幹部先後出獄。這時,日本侵略軍已陳兵黃河北岸,企圖進攻濟南,山東的形勢十分危急。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制定了在山東各地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計劃。並於10月遷至泰安,準備直接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並選派幹部到泰山西部地區,組織發動泰西抗日武裝起義。
蹲大獄4年之久的張北華,眼見國難當頭,根本沒想回家,而是急切地找到省委,要求參加抗日。
12月24日,日軍飛機轟炸了泰安城,形勢驟然緊張。省委書記黎玉找到張北華,命他為省委代表,立即到泰西,與先期到達的共產黨員遠靜滄、崔子明(當地人)等,領導泰西抗日武裝起義。第二天早晨,他與青年學生程重遠離開泰城,奔赴泰西。
傍晚時分,張北華、程重遠來到泰城西南約20公里的夏張鎮,與崔子明、遠靜滄、夏振秋、夏天任等會合,向他們傳達了省委“抓緊在日軍入侵、國民黨逃跑之際,迅速動員人民羣眾,舉行抗日武裝起義”的指示。隨後,他們分赴泰安西部和肥城一帶,傳達省委指示,加緊抗日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
在此前的一段時間裏,遠靜滄、崔子明、李文甫、徐麟村、李正華、王仲範、張魁三等共產黨員,已在夏張、邊院、宋王莊、安駕莊、安臨站等地方組織起抗日遊擊隊,起義有了較好的基礎,但武器十分缺乏。張北華與遠靜滄、崔子明想出了“借槍”的辦法,以組織夜間站崗、巡邏和防備潰兵騷擾為由,巧妙地將夏張鎮地主、商人掌握的槍支轉移到游擊隊員手裏。
12月31日,日軍侵佔泰安城。當夜,張北華、遠靜滄、崔子明在夏張小學開會分析了眼前的局勢,決定立即舉行抗日武裝起義。1938年1月1日凌晨,張北華、遠靜滄、崔子明、程重遠等10人,攜帶11支槍,毅然拉出了夏張鎮,豎起了泰西抗日武裝起義的旗幟。這支小隊伍,就是日後威震泰西的“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衞團”的基礎和中堅。
張北華等先來到夏張鎮西北10公里的饃饃山,後因村政權的干涉,游擊隊只好轉移到盤龍山後的鵓鴿崖山洞裏。
鵓鴿崖山洞位於陡峭的半山腰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當時正值寒冬季節,天下着大雪,刺骨的寒風呼嘯着,不時地裹着雪花撲進山洞。張北華和9個戰友只好躺在冰冷的石板上睡覺。他們只有一牀被子,躺一會兒就凍得渾身發抖。他們擠得緊緊的,相互用身體取暖,終於熬過了有生以來最漫長的寒夜。天亮了,吃飯問題又擺在了游擊隊面前。張北華帶頭把身上僅有的10元錢拿出來,大家也你1元我2元地傾囊集資,共湊了24元錢,用作給養經費。
幾天後,張北華率領隊伍轉移到夏張西北6公里處的響水寺,並在四周村莊開展抗日宣傳,擴大抗日武裝。一些愛國青年慕名而來,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30多人。為了進一步擴大隊伍,尋機打擊敵人,張北華又率領游擊隊轉移到空杏寺(今肥城市儀陽鎮)一帶活動,並與其他幾支抗日武裝取得聯繫。
1938年1月中旬,宋王莊和肥城安臨站一帶組織的武裝趕到空杏寺匯合。起義隊伍擴大到100多人、80多支槍。根據省委篦子店會議決定,張北華代表省委宣佈成立“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衞團”。大家一致推舉張北華為自衞團主席,遠靜滄為政治部主任,葛陽齋為副主席。泰安(西)縣組織起來的隊伍編為第一大隊,肥城縣組織起來的隊伍編為第二大隊,還成立了特務隊。從此,泰西地區正式創建了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

張北華身先士卒 勇殺倭寇

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衞團成立後,張北華、遠靜滄便積極地指揮這支年輕的部隊尋機打擊日本侵略者,並取得一連串的勝利。
1月16日夜,張北華、遠靜滄、崔子明率領自衞團,冒雪奔襲肥城。次日拂曉前悄悄突進城內,乾淨利落地將肥城縣漢奸“維持會”和偽軍全部俘虜,並處決了漢奸“維持會”會長範維新,繳獲十幾支槍和部分其他物資。
1月28日夜,張北華、崔子明率領60餘名精幹突擊隊員奔襲界首。他親自帶一名隊員進村偵察,發現敵情大變,村裏日軍增至300多人。他倆大膽地從住滿日軍的宅院中摸出3支步槍返回村外。又帶崔子明、劉西岐2人再次摸入敵營。張北華像切西瓜似的,接連用大刀砍死3個酣睡的日軍。崔子明、劉西岐也毫不示弱,揮舞大刀,挺起刺刀連殺數名日軍。被驚醒的敵人,看到明亮的大刀和刺刀,嚇得鬼哭狼嚎……他仨砍殺一陣後,為避免損失,抽身撤出村子。在敵人的槍炮聲中,張北華果斷地指揮部隊撤出戰鬥。這次戰鬥,斃傷日軍20餘人,打死戰馬10餘匹,繳獲步槍3支。自衞團夜襲界首戰鬥的勝利,轟動了整個泰西地區,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羣眾的抗戰鬥志。身為自衞團主席的張北華,面對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身先士卒、英勇殺敵,使自衞團和泰西人民十分欽仰。
2月初,張北華率領自衞團重佔肥城,公開樹起抗日大旗,大力發展抗日武裝。到4月,自衞團發展到17個大隊、1個先鋒連、1個特務連,共2700餘人,成為當時堅持泰西抗日遊擊戰爭的一支最大的武裝力量。
1938年3月下旬,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魯南台兒莊展開會戰。日軍利用津浦鐵路及附近公路加緊向魯南運輸作戰物資。為配合台兒莊中國軍隊作戰,張北華指揮自衞團連續破襲了泰安城南北集坡車站附近的黑虎泉段鐵路和泰安至萬德區間的鐵路和橋樑,並在萬德公路上伏擊了日軍的大車隊。3次戰鬥,乾淨利落,共焚燬敵軍列1列,中斷敵人鐵路運輸10多天,斃傷日軍20餘人,繳獲騾馬幾十匹和物資一批,有力地支援了台兒莊戰役。

張北華建黨整軍 開闢泰西

1938年4月6日,張北華率自衞團在道朗、魚池一帶與當地紅槍會共同血戰進犯的日軍,消滅日軍多人,自衞團政治部主任遠靜滄壯烈犧牲。張北華強忍悲痛,命令自衞團撤出戰鬥。隨後不久,又帶領自衞團撤出肥城,轉移到肥城邊院、北仇一帶活動。日軍於4月8日重佔肥城縣城。針對敵強我弱的形勢,張北華和其他領導研究決定,部隊分散到各地活動。
1938年5月中旬,郭洪濤率領從延安來山東工作的幹部到達泰安九區的邊家院鎮。張北華立即派人與延安來的領導取得聯繫,並向郭洪濤詳細彙報了自衞團的情況。郭洪濤肯定了自衞團組建武裝和開展游擊戰的成績,向自衞團領導幹部傳達了黨中央、毛澤東主席關於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並指示自衞團要建立基幹武裝,搞好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開展整黨建軍,建立抗日根據地。並決定留下隨行幹部董君毅(即段君毅)等人,與張北華、萬里等當地幹部組成了中共泰西特委,董君毅任特委書記,張北華任特委軍事部長兼自衞團主席。
泰西特委成立後,董君毅、張北華等首先集中力量從開展建黨、整軍入手,抓了自衞團的整頓和鞏固工作。發展了一批黨員,各大隊普遍建立了黨支部,清除了個別壞人,整頓了紀律,調整了幹部,加強了政治思想工作,使部隊充滿了朝氣,指戰員的軍政素質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自抗戰以來,泰西地區的地方頑固派,趁社會混亂之機,紛紛自立山頭,各佔一方,徵糧派款,魚肉鄉里,人民羣眾深惡痛絕。他們只反共,不抗日,經常與我軍鬧磨擦,搶佔我軍地盤。在特委領導下,張北華立場堅定、策略靈活,對反共頑固派進行了堅決有力的鬥爭。
泰西反共頑固派的代表人物鬱仁治企圖收編自衞團,並將部隊改編為各縣保安隊。張北華識破鬱仁治的陰謀,予以嚴詞拒絕,並對鬱仁治屬下的幾股反動武裝對我自衞團的挑釁給予堅決反擊。同時,張北華邀請地方武裝有關頭目開會,誠懇地向他們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告誡他們要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他還指揮自衞團將境內幾股頑固派武裝或消滅或驅逐出境,清除了阻礙抗戰和建立抗日根據地的絆腳石,為開創泰西鬥爭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8年11月,按照中央和冀魯豫皖邊區省委的指示,自衞團各部齊集大峯山區,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劉海濤任司令員,張北華任政治委員。支隊下轄3個團和1個獨立團、1個特務營,共4000餘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由張北華等組織、創建的這支地方武裝,成長為山東我黨領導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改編後的六支隊,分赴各地區配合黨組織共同創建泰西抗日根據地。張北華率六支隊第一團活動於東(平)汶(上)地區,尋機打擊敵人。12月26日,一團包圍了東平縣城北王台敵偽據點,經幾天圍困,29日發起攻擊,守敵被迫繳械投降。張北華還指揮六支隊一團和泰安(西)獨立團圍殲了泰安二區漢奸區長薛家俊的武裝,並將薛處決。
1939年3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東進支隊,由陝北挺進山東。3月14日,在東平縣林馬莊和泰西地委、六支隊會合。4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根據第十八集團軍總部頒佈的整軍計劃,決定開始第一期整軍。六支隊在一一五師具體幫助下,進行了整編。六支隊司令員劉海濤調山東縱隊工作,政委張北華改任六支隊司令員。這期間,六支隊得到進一步擴大,至8月已達5000餘人。
一一五師進駐泰西,為創建該地區抗日根據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張北華決心抓住時機,與東進支隊緊密配合,積極建立抗日根據地。為此,他率領六支隊先後在東平、肥城、寧陽、泰安等地多次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並與主力部隊協同取得了陸房戰鬥的重大勝利。在鬥爭中,張北華帶領六支隊努力向東進支隊學習作戰、指揮及訓練方法,並抽派幹部到東進支隊參加實戰鍛鍊,使六支隊的軍政素質和戰鬥力明顯提高。在堅持武裝鬥爭的同時,六支隊還和東進支隊一起抽出人員開展地方工作。辦訓練班、培養抗戰積極分子;發展黨員,建立基層黨組織和羣眾團體。開創了泰西農村全民抗戰的新局面。8月,張北華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戀戀不捨地離開他曾戰鬥兩年的泰西地區和親手創建的六支隊,隨山東代表團奔赴延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