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元忭

鎖定
張元忭(1538年-1588年3月25日),字子藎,號陽和,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中國明代文學家, [2]  學者。 [3] 
張元忭少時身體羸弱而苦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領鄉薦,數上不第。隆慶四年(1570年),遊太學,次年射策南宮,狀元及第,授翰林修撰,超擢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讀,尋充經筵講官。萬曆十六年(1588年)三月二十五,張元忭病卒。 [2] 
張元忭以心學為宗旨,認為“萬事萬物皆起於心”,心是絕對“至善”的本體,而普通人因蔽於污垢,需要“日新”“洗心”,從靜寂中得存心之功。主張由功夫而見本體。提出“悟修並進”,領悟本體應有修持的過程,“故得悟而修,乃為真修,因修而悟,乃為真悟”。認為悟、修不可分離,功夫和本體既為“一貫”而又不可互相替代。堅持儒學由下學而上達的傳統觀點,強調道德實踐的重要性。批評當時學者“崇虛無而蔑禮法”的流弊,著有《張陽和集》等。 [2] 
(概述圖片取自紹興印刷局1918年《越中三不朽圖贊》)
子蓋(子藎)
陽和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
1538年
逝世日期
1588年
主要成就
曾與孫鑛合修《紹興府志》,與徐渭同修《會稽縣誌
主要作品
雲門志略》《翰林諸書選粹》等
本    名
張元忭

張元忭人物生平

張元忭 張元忭
少時身體羸弱而好讀書,藏燈帳中,母寢始誦。十餘歲時即以氣節自負。聞楊繼盛冤死,為文遙祭之,慷慨泣下。父張天覆任雲南副使,遭戰敗,為忌者所中,被逮入獄,元忭馳京師辯父之冤,往返一年,當事者憐之,張天覆才得以削籍歸。任官後,敢於仗義執言。某御史因直言被放逐,設法救之;徐文長殺妻下獄,百計脱之。里居守喪期間,不私入公門,鄉里有不平事,輒侃侃言之不避。未第時,即從王畿遊,承良知之學,篤於孝行,躬行實踐。萬曆十年還家省親,奉雙親至孝,雙親疾病所服湯藥,皆親口嘗過奉上。對子女家人教育嚴謹,夜呼二子燃炷香靜讀,夜分始寢。妻儉約,日結線網巾出市,人曰:“此狀元夫人所結也。”爭售之。後因請復其父官職,帝不許而悒悒病亡。天啓初,追諡文恭。
善屬文,工書,嘗撰並書李元昭岣嘍山房記。卒年五十一。《珊瑚網、李氏續藏書》。曾與孫鑛合修《紹興府志》,與徐渭同修《會稽縣誌》。所著有《雲門志略》、《翰林諸書選粹》、《不二齋文選》等。
[1] 

張元忭後世紀念

張元忭故居,位於浙江紹興市區人民路。故居系明代建築
台門坐北朝南,現存正屋與後宅房各三間 ,中間天井,兩側有廂房。台門斗及門前建築於1989年拓寬人民路時拆除。為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