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僖

(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

鎖定
張僖(1917-2002)江西南豐人。中共黨員。先後在江西、四川、山西等地從事中共秘密工作。歷任東北魯藝秘書主任,東北魯藝文工團一團副團長,東北文學工作者協會秘書主任,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辦公室主任,東北文聯副秘書長,中國作協副秘書長、秘書長、書記處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 [1] 
中文名
張僖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北宜昌
出生日期
1917年12月12日
逝世日期
2002年10月26日

張僖人物生平

張僖同志1917年12月12日出生於湖北宜昌,原籍江西南豐縣。在小學、中學讀書時,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萌生了參加紅軍的念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滿腔熱情地於1937年11月在南昌參加新四軍,在青年服務團從事“兵運”工作。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至1946年,張僖同志奉命先後在江西抗敵後援會宣慰工作團和重慶演劇二隊從事黨的秘密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險,徒步自江西至四川,經秦嶺、黃龍山輾轉到晉西,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深入到鬥爭前沿,進行抗日宣傳和羣眾文化工作。
1946年至1953年,經組織安排,張僖同志去東北,先後任東北大學文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東北魯藝秘書主任、牡丹江文管會主任、牡丹江新華廣播電台台長、東北文協秘書主任、東北京劇團團長、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辦公室主任、東北文聯副秘書長等職,其間曾參加土改、反霸、清匪的鬥爭;參與組織了大型戲劇《白毛女》在東北的演出;並負責影片審查和戲曲改革工作,為東北解放初期我黨文藝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1953年4月,張僖同志調至北京,參加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的籌建工作。之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秘書長、中直黨委委員、中宣部機關黨委副書記、中國作協黨組成員。他熟悉文藝界情況,善於團結廣大作家和文藝工作者,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致力於社會主義文藝的建設和組織領導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張僖同志受到迫害,被停止工作,下放到湖北咸寧“五七”幹校。1972年恢復工作,曾任文化部及中國文聯各協會系統幹部分配安置辦公室領導小組副組長、人民音樂出版社負責人。在此期間,張僖同志忍辱負重,不計個人恩怨,為保護、安置中國文聯各協會廣大幹部作了大量艱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張僖同志作為恢復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籌備組成員,積極落實黨的政策,先後為中國作協一大批蒙受冤假錯案的同志平反昭雪。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恢復後,張僖同志任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中國作協臨時黨組副書記、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秘書長、作家出版社社長等職;還曾任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併兼任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秘書長、臨時黨委書記、中直臨時黨委委員。在此期間,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四項基本原則,為文藝路線的撥亂反正和落實幹部政策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文學藝術組織工作者張僖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2年10月26日9時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2] 

張僖人物評價

張僖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和文學藝術組織領導工作中,以極大的熱忱關心國家、民族命運,認真貫徹黨的文藝路線,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他為人正派,在實際工作中,顧全大局,胸懷坦蕩,從不計較個人名利。他克己奉公,愛護團結新老作家。他除了擔任繁重的行政組織領導工作,還為趙樹理重新出版的小説《三里灣》撰寫了序言。在年事已高,體弱多病的情況下,撰寫了回憶錄《隻言片語》。
張僖同志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信仰馬列主義,認真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併為之奮鬥終生。他思想敏鋭、堅持原則、立場鮮明、光明磊落;他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盡職盡責、嚴與律己;他作風正派、為人熱情、工作勤奮、生活儉樸,把畢生的精力無私地獻給了中國革命事業。張僖同志的逝世,使黨和人民失去了一位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使我們文學隊伍失去了一位優秀的組織領導工作者;使我們大家失去了一位可敬的老同志。我們將永遠學習他,懷念他。
張僖同志永垂不朽!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