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偉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鎖定
張偉(筆名:張任之),教授,江蘇南通人,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2001年),2004年入中山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碩博連續),其間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在Erasmus Mundus“德法哲學在歐洲”項目(歐盟)框架下,先後在盧森堡大學、德國烏珀塔爾大學、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學習,並獲得上述三校聯合頒發的碩士學位,並於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德國愛爾福特大學天主教神學系從事訪問研究,2010年在中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現任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哲學系主任,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2013年度),入選中央組織部“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第三批)、 獲聘“廣東省高等學校青年珠江學者”(2016年度)。主要研究方向為:現象學倫理學歐陸哲學和中西跨文化哲學。 [1-2] 
中文名
張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南通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現象學、倫理學和歐陸哲學等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性    別

張偉人物經歷

獲得學位:2001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
2004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1] 

張偉研究方向

現象學倫理學歐陸哲學和中西跨文化哲學。 [1] 

張偉學術兼職

國際舍勒協會(Max-Scheler-Gesellschaft)學術諮議委員會委員
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現象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3] 
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國際Ad Fontes. Studien zur frühen Phänomenologie叢書學術委員
國際Scheleriana叢書編委等。 [1] 

張偉獲獎情況

1. 2007年獲“熊偉青年學術獎”二等獎。
2.博士論文先後獲得首屆“思源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獎”(台灣,2011)哲學學門首獎、“2012年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201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3. 作為團隊帶頭人以“現象學與西學東漸研究團隊”榮獲第三屆中山大學“芙蘭獎”(成員:張偉、倪梁康、朱剛、梅謙立、錢捷,2014年)。
4. 廣東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

張偉承擔課程

長期承擔哲學系本科生的必修課《西方哲學史》、碩士博士生必修課《古代西方哲學研究》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部分選修課(《現象學導論》《現象學基本問題》《西方道德哲學》《哲學關鍵詞導讀》《西方哲學方法論》等)教學。 [1] 

張偉學術成果

張偉發表論著

一、專著:
1. Prolegomena zu einer materialen Wertethik. Schelers Bestimmung des Apriori in Abgrenzung zu Kant und Husserl, Nordhausen: Traugott Bautz 2011.
2. 《質料先天與人格生成——對舍勒現象學的質料價值倫理學的重構》,台北:政治大學出版社,2013年;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現象學文庫”系列,2014年10月。
3. 《心性與體知——從現象學到儒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二、譯著:
《舍勒的心靈》,[美] M. S. 弗林斯著,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第二譯者)。
三、編著:
1. 《海德格爾:翻譯、解釋與理解》(與王慶節合編),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
2. 《東西方傳統背景下的心性現象學》(與任軍合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8年。
3. 《心有其理——舍勒現象學倫理學經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4. 《從現象學到形而上學——舍勒哲學思想經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5. Scheler und asiatische Gedanken im Weltalter des Ausgleichs, Hrsg. von Wei Zhang, Xiaogang Yang & Gutland, Nordhausen: Bautz Verlag 2018.
四、部分代表性論文:
1. “第十章·舍勒”,載《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七卷,葉秀山、王樹人總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現代大陸歐洲哲學》(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88-433頁。
2. “舍勒對蘇格拉底問題的回答——一門現象學的規範倫理學之導引”,載《哲學研究》,2011年第10期,第102-108頁。
3. „Person und Selbstgefühl im phänomenologischen Personalismus Max Schelers“, in: Studia Phaenomenologica XI (2011), S. 265-284. (A&HCI)
4. „Schelers Kritik an der phänomenologischen Auffassung des gegenständlichen Apriori bei Husserl“, in: Prolegomena: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 (2), 2011, S. 265-280. (A&HCI)
5. „Rational a priori or Emotional a priori?–Husserl and Scheler’s Criticisms of Kant regarding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 in: Cultu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Axiology, 15 (2011), S. 143-158. (A&HCI)
6. “在奠基關係問題上謝勒對胡塞爾的批評與展開”,載《東吳哲學學報》(台灣),2012年,第25期,第81-109頁。
7. “康德、胡塞爾和謝勒在倫理學建基問題上的爭執”,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台灣),2012年,第28期,第131-180頁。
8. “自身感受與人格救贖——謝勒宗教感受現象學的一個面向”,載《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台灣)Sino-Christian Studies, no. 14 (2012), pp. 87-110. ( A&HCI)
9. “倫理政治哲學的‘第三條道路’——論馬克斯·舍勒現象學的凝聚主義”,載《哲學研究》,2013年,第4期,第86-94頁。
10. “現象學的元倫理學的基礎——舍勒對‘什麼是善’的思考”,載《哲學研究》,2104年,第5期,第80-86頁。
11. “精神與生命:舍勒與卡西爾哲學人類學的基本問題”,載《哲學與文化》,2016年,第2期,第177-194頁。(A&HCI)
12. “How is a Phenomenological Reflection-Model of Self-consciousness Possible? A Husserlian Response to E. Tugendhat’s Semantic Approach to Self-consciousness”, in: Husserl Studies, Volume 32, Issue 1, April 2016, pp. 47-66. (A&HCI)
13. “An introduction to Max Scheler’s Phenomenology of Intersubjectivity ---- From ‘Self-deception’ to ‘Inner Perception of the Other’”, in: Phänomenologische Forschungen, 2017-1, pp. 117-134.
14. “舍勒與宋明儒者論一體感”,載《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4期,第19-34頁。
15. “羞感倫理何以可能是自律的?”,載《哲學研究》,2017年第11期,第98-106頁。
16. “意識的‘統一’與‘同一’——再思胡塞爾的‘純粹自我’問題”,載《哲學研究》,2018年第7期,第107-116頁。 [1] 

張偉承擔項目

1.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斯·舍勒全集》翻譯與研究”(編號:17ZDA033)。
2. 主持中央組織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2018-2020)。
3. 主持“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舍勒的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研究”(項目號:12CZX047)。
4. 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舍勒現象學的質料價值倫理學的系統研究”(編號:12YJC720058)。
5. 主持“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一般項目“舍勒的人格現象學研究”(立項編號:GD11CZX03)。
6. 主持“全國優博論文作者資助項目”:“跨文化視野下的舍勒現象學研究”(項目批准號:201403)。
7. 主持“廣東省優博學位論文作者資助項目”:“人格與愛的秩序——思想鏡映中的舍勒”。 [1] 

張偉學術交流

1. 2009年10月-2010年11月,KAAD項目(德國)資助下,在德國愛爾福特大學從事訪問研究。
2. 2011年6月,受邀赴德國科隆大學胡塞爾檔案館訪問研究兩週。
3. 2014年2月-6月,受邀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進行訪問研究。
4. 2014年7月,受邀赴台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進行訪問研究。
5. 2015年6月,受邀赴德國弗萊堡大學胡塞爾檔案館訪問研究三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