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伯倫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資深會員)

鎖定
張伯倫(1914-2009),生於四川省漢源縣,曾就讀於中央大學,後考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歷任國民黨康、滇、渝省市三青團組長、書記。1942年始,任國民黨當局雲南省財政廳專員、國民黨中央軍委駐滇予訓團上校教官,中國遠征軍長官司令部少將專員,國民黨“西南救國軍”縱隊副司令兼參謀長等職,1950年投誠。代表作有《大渡河風光》、《三峽朝暉等》。 [1] 
中文名
張伯倫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2009年
畢業院校
中央政治大學
出生地
四川省漢源縣
代表作品
《大渡河風情》 《磽磧新貌》 《瀘定橋》
職    務
山東省荷澤地區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

張伯倫人物生平

張伯倫早年經歷

張伯倫1914年7月出生於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鄉堰口上。原名張萬根,大學畢業時更名為張伯倫。 [1] 
張萬根在富林小學畢業。到西昌縣中讀初中,因病休學後又轉入漢源縣立初級中學。後考入中央政治學校蒙藏高中班。高中畢業前夕,秘密參加了復興社,畢業時集體加入了國民黨。 [1] 
1935年秋,張萬根高中畢業,經甄審,直接升入大學部農業經濟行政專修部,學制兩年。1937年,臨屆畢業,日寇大舉侵華,學校一再西遷。1938年初,到達湖南芷江,終於爆發學潮。學生要求上抗日前線。校方決定對臨屆畢業生髮畢業證,未滿學業年限的以休學處理。這時,張萬根改名為張伯倫。張伯倫等八十餘人乘火車欲去延安革命根據地,在潼關,被蔣介石待從室和中央政治學校教導處派人阻擋回武漢。後考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簡稱“戰幹團”下同)一期,地址在武昌右旗。戰幹團一期的畢業生,頒發黃埔軍校十三期畢業證書和佩劍,佩劍一面刻“團長蔣中正”,一面刻“成功成仁”。 [1] 

張伯倫三青團工作

1938年8月,張伯倫又考入中央訓練團三民主義青年團工作人員幹部訓練班(簡稱“三青團幹訓班”或“青幹班”,下同),校址在珞珈山武漢大學內。1938年10月20日,青幹班宣告提前畢業,後來補發大學畢業文憑。10月25日晚,張伯倫隨校本部撤離武昌,幾日後抵達重慶。張伯倫分配在三青團重慶支團工作,任登記科長,專搞吸收團員工作。張伯倫又以三青團中央派到西康省支團組長的身份,參加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七期學習,得到蔣中正賞識,留在訓練團任訓育幹事,授上校銜。1938年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在西昌設置委員長西昌行轅,西康省政府也立即在西昌設置寧屬屯墾委員會,三青團中央也設置直屬西昌區團部。1939年夏,三青團中央團部書記長朱家驊任命張伯倫為直屬西昌區團組訊科長。1940年2月,三青團中央團部將直屬西昌區團擴建為西康省支團,張伯倫任組訓組長。1941年底,由於日寇封鎖東南沿海,為了打通後方國際通道,運進外援物資,國民政府交通部和西康省政府決定興修樂西、西祥公路。三青團西康省支團負責督催寧屬各縣民工服役。張伯倫任鹽源、鹽邊兩縣的民工督催專員,他利用良好的人際關係,很快完成了任務。稍後,張伯倫被調回重慶,在中央團部組織處後方團務組工作。1941年冬,中央團部書記長陳誠任命張伯倫為雲南省支團佐理書記,實際負責支團工作。到職三個月後,正式任命張伯倫為雲南省支團書記。 [1] 

張伯倫跨入軍政界

1942年2月,蔣中正任命張伯倫為駐滇幹訓團外語班教官,授上校銜。數月後,雲南省主席龍雲同意任命張伯倫為財政廳專員。張伯倫從此離開了三青團,跨入了軍政界。1943年夏,中國遠征軍長官陳誠任命張伯倫為司令部少將專員,負責襄助政治部工作。張伯倫在昆明工作約四年時間。1945年6月,張伯倫離開昆明返西康省。張伯倫到西昌時,正值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南巡。求見以後,劉文輝任命張伯倫為西康省政府秘書,時間為1945年7月18日。 [1] 
1946年夏,三青團西康省支團指定張伯倫組建鹽邊分團,並任分團主任。1947年9月,國民黨鹽邊縣黨部與三青團鹽邊分團合併,張伯倫被選為西康省青年運動委員會委員,兼任鹽邊縣黨部書記長。1946年底,國民政府行政院正式批准,成立川康滇黔四省邊區設計委員會,1947年4月,張伯倫任簡任專員。1947年,張伯倫在鹽邊縣以最高票,當選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到南京參加全國代表大會。 [1] 
1949年,中央軍委西昌警備司令部將兩鹽彝務指揮部擴大為金江上游守備司令部,任命葛世槐為守備司令部司令,孫國珍為副司令,張伯倫為司令部少將參謀長。1949年12月29日,西南長官公署長官胡宗南和西昌警備司令賀國光按蔣介石指令,策劃固守西南的辦法,決定將寧屬的武裝分編為7個縱隊,任命鹽邊的葛世槐(原金江上游守備司令)為第四縱隊司令,張伯倫為副司令兼參謀長。1950年2月中旬,胡宗南、賀國光聯合電邀葛世槐、張伯倫去西昌洽談軍務。3月上旬,胡宗南在西南長官公署,以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的名義,任命葛世槐為西南反共救國軍第四縱隊司令員,任命張伯倫為副司令兼參謀長,責成在西昌組建司令部。葛世槐返回鹽邊,張伯倫留西昌辦理軍務。 [1] 
1950年3月21日,張伯倫聽到賀國光近日要去台灣的消息,他晚上去見賀,向賀説明自己的出身和現實地位,留在大陸不易生存,請賀關照隨同去台灣。未果,返家。 [1] 

張伯倫投誠起義

1950年3月20日,葛紹武對在西昌的張伯倫發密電:“我部定於明日向解放軍投誠,速返。”張伯倫當日下午5時許收到密電,立即安排、委託可靠人,解放軍進入西昌城,就把他近日領取的八二炮和全部彈藥轉交給解放軍。1950年5月21日,解放軍二野四兵團十四軍四十師的一一九團、一二四團和滇桂黔邊區縱隊七支隊兵臨鹽邊縣城下,葛氏父子親率四縱隊在城內的各部官員、各界人士、居民、學生數百人,列隊歡迎解放軍入城,並舉行了投誠儀式,人員和武器辦理了交接。同時,成立了鹽邊支前委員會,葛世槐任主任委員,負責籌糧支援部隊。隨後,投誠的四縱隊改編為解放軍鹽邊支隊。鹽邊支前委員會主任委員由葛紹武繼任。 [1] 
由於鹽邊複雜嚴酷的形勢加劇惡化,張伯倫於1950年9月逃離家中,進入黎族村生活,並完成第二次婚姻。1962年10月,張伯倫帶領工人隊伍途徑德昌,在縣招待所裏撞見原屬部下徐建國(原司令部副官),徐報案,張伯倫落入法網。在接受審訊中,張伯倫將身世歷史徹底交代,並一一如實回答提問。政法機關經過調查核證,他交代老實,考慮從寬處理。1963年下半年,西昌中級人民法院以“地主、反革命、特務”罪,判處張伯倫有期徒刑15年。 [1] 
張伯倫候審、判決在西昌專區西河看守所。判決以後,先後在黃聯關監獄、雷馬屏勞改農場、通木溪中隊共服刑13年。1975年12月15日,省公安廳和省高級人民法院分別發給張伯倫特赦證書、釋放證書、恢復公民權證書,安置回原籍漢源縣。在張伯倫的長期申訴下,1985年12月21日,涼山彝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以(85)法刑中字第32號撒銷了對張伯倫的原判,宣告無罪,恢復名譽。1986年9月8日,中共漢源縣委統戰部以漢委統(86)1號通知,張伯倫生活費待遇定為相似原行政17級(省將級)。 [1] 

張伯倫晚年生活

張伯倫新生後的前三四年,過着閒賦生活。 [1] 
1979年到漢源縣文化館管理閲覽室、圖書室。其間,張伯倫由縣文化館為福建前線廣播台錄製了對台廣播講話,寫了30餘封信給台灣親友故舊,為和平統一台灣作貢獻。1984年4月,中共漢源縣委統戰部增補張伯倫為政協漢源縣委員會駐會委員。1987年2月24日至3月1日,在政協漢源縣第七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張伯倫被選為駐會常委兼文史委副主委,歷經七、八、九、十屆。他為政協的宣傳工作和編纂《漢源文史資料選輯》(一至四輯),嘔心瀝血,恪盡職守。1989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黃埔軍校同學會。1996年選為黃埔軍校漢源同學會顧問。 [1] 
1997年,張伯倫年屆84歲高齡,體弱多病,辭去政協工作,到西昌與女兒張澤鴻同住。2009年12月5日上午10時56分,張伯倫在西昌市湧泉街家中因病逝世,享年96歲。 [1] 

張伯倫藝術生涯

大渡河風光(張伯倫畫作) 大渡河風光(張伯倫畫作) [2]
張伯倫自幼受姑祖母家書畫藏品的薰陶,愛上書畫,自學臨摹。入小學後,在美術老師指導下,刻苦學習書畫。在西昌讀初中時,有幸得著名國畫家馬駘的門生李容興教授,並喜愛臨墓馬駘畫譜和手跡畫卷。讀高中時,張伯倫、岑學恭、郭世清、王惠英四同學組織了中國畫研究社。同時,張伯倫師從黃賓虹學習國畫。讀大學時間,去中央大學藝術系進修,師承張書旗、徐悲鴻、黃君璧、陳之佛等名師,又得到張大千講義本。張伯倫到上海登門拜訪馬駘,馬駘傳授了國畫山水要決。名門出高徒。張伯倫得到了數千年中國畫理論和法則的藝術滋養,具備了深厚的藝術功底。 [1]  [2] 
張伯倫一生實踐“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古今名訓。他遊歷過西昌邛海瀘山、長江三峽、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江南蘇杭、雲貴高原、川西山水大相嶺、大渡河、海螺溝、夾金山、瓦屋山、峨眉山,以及潛逃去的雪山、甘苦交融的彝家村寨、服刑羈住的雷馬屏山區等等,所到之處,目極四野,飽覽風光,將崇山峻嶺、溝壑江流、煙雲幻化、千樹繁花、百鳥鳴飛,搜於腦際,流於筆端,草本腹稿源源不斷地充實豐厚的創作寶庫。 [1] 
張伯倫新生晚年,生活幸福,藝術青春煥發,激發了火山噴湧般的創作熱情。在做好本職工作之外,他將心血和精力都投入書畫創作,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類單位的廳堂廊樓,出現在書畫個展和聯展會,出現在各級各類書畫展平台,選入不少權威辭書,供人們欣賞品評,珍藏流傳。 [1] 
張伯倫積極參與美術界的活動。1983年1月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1989年,加入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加入中國中原書畫研究院,任院士、高級書畫師。1993年聘為《中國人物辭海》、《世界名人錄》特約顧問編委。多年在漢源、雅安、寶興等地國畫班授課,學員近百人,部分學員考入國家美術院校。 [1] 
參考資料
  • 1.    政協漢源縣文史委編,漢源縣政協文史資料 第8輯,第291-301頁
  • 2.    書柳主編,世界當代書畫作品選,陝西旅遊出版社,1996.09,第1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