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任民

鎖定
張任民(1890—1985年),廣西省柳州市馬平人。國民黨軍事人物,1962年去台灣。1985年1月15日病逝,葬於觀音山牡丹墓園。遺著有《退思園詩文存稿》、《張任民回憶錄》。
中文名
張任民
出生日期
1890年
逝世日期
1985年
出生地
廣西馬平縣
性    別
張任民(1890—1985年),馬平人。8歲時因父親任潯州撫標中軍前營管帶而隨往桂平。11歲回柳。12歲時師從鄧承緒門下,除古代典籍外,還學習地理、外國史、生理學、衞生學、體操等課程,並接觸陳天華的《猛回頭》、鄒容的《革命軍》、《警世鐘》以及《民報》、《復報》等宣傳革命的刊物。光緒末年,柳州開辦新學,張任民考入柳州府中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桂林陸軍小學堂,在學校加入了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年),升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並與同學一道參加了武昌起義。
民國元年(1912年),隨廣西軍北伐到南京。4月,所在部隊奉命改編,張任民分入北京清河的陸軍第一預備學校。民國2年,張任民通過陸榮廷的推薦東渡日本,正值國內爆發反袁的二次革命,10月,駐日本公使館傳達陸軍部來文,着令湖北都督府送日本學軍士的學生一律回國就學。次年,張任民回國進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受訓。5年4月間,滇、黔、粵、桂各省在廣東肇慶成立討袁總機關“軍務院”。張任民南下肇慶拜會軍務院副參謀長李根源,後在參謀處服務。軍務院解散之後,張由黎元洪授以步兵少校官銜,到北京候差,後因張勳復辟之亂離京返桂。7年春,孫中山在廣東成立護法軍政府,組成粵桂湘聯軍擬入湘作戰。張任民經鈕永鍵推薦,在總部任少校參謀,隨軍出發。8年,陸榮廷在南寧開辦講武學堂,張赴邕謁陸,並任中校戰術教官兼一隊隊長。10年,陳炳為廣西護軍使,指揮部設在梧州,張充任指揮部中校參謀。粵桂戰爭爆發前夕,他受劉震寰影響,背陳附粵,擁護孫中山護法軍政府。11年初,張任民避亂居澳門。12年秋,陸軍小學同學何海籌持李宗仁手書造訪,約張回桂援助,張任民即動身回桂,路經廣州時,與黃紹、白崇禧晤談,張任民提出“先定桂局,再及世局”的主張。回到桂平後,李宗仁聘張為“總參議”。此後,張任民便成為李宗仁和黃紹的幕僚,為新桂系出謀獻策。
民國14年(1925年),張任民任設在柳州的廣西軍務督辦公署行營主任,指揮當地防務事宜,負責處理一切。15年3月間,張任民赴廣州面見蔣介石,奉命入川黔遊説軍政要員,鼓動兩省以護國護法之精神參加革命陣營,出兵北伐,以謀國家之統一。16年,任十五軍參謀長,後任第四集團軍參謀長。民國17年,任南寧海關監督,並創辦培訓廣西建設人才的“村治學院”(因1929年“武漢事變”影響,辦學事停止),又出任桂林警備司令一職。“武漢事變”後,張歸家閒居。7月,出走香港。10月,張受黃紹之託回桂聯絡李、黃舊部,正值梁朝璣與楊騰輝部在柳州發生衝突,張調和兩軍矛盾,雙方願意接受調解,並表示要請黃紹回桂主事。25年,張出任廣西綏靖公署中將參謀長。
抗日戰爭初期,張任民任第五戰區中將軍法執行總監,旋調任第五戰區青年軍團副團長兼教育長,後改編為第五戰區戰鬥幹部訓練團,仍任教育長。民國28年(1939年)底,調任廣西綏靖公署參謀長。抗戰勝利後,張任民任廣西保安副司令。民國35年,當選為南京國民政府立法委員。1949年4月下旬,解放軍渡過長江之後,張任民與李任仁領銜上書,敦促李宗仁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條件。不久,張赴香港。1962年,赴台灣,並長期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85年1月15日病逝,葬於觀音山牡丹墓園。遺著有《退思園詩文存稿》、《張任民回憶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