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任學

鎖定
張任學(1589—1642),字弗居,號留儒,四川安嶽人。天啓五年(1625)進士。授太原知縣,調榆次,後歷任兩淮巡按御史、河南總兵等職。是明朝唯一一個考中進士後,由文臣改為總兵的大臣。 [1] 
弗居
留儒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日期
1589年
逝世日期
1642年
安葬地
張家壩柏林坡(今安嶽縣瑞雲鄉鄉政府駐地) [1] 
本    名
張任學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安嶽
官    職
太原知縣
時    期
明朝

張任學人物生平

《明史》和《四川通志》記載,張任學,四川安嶽縣瑞雲鄉圓門村人,字弗居,號留儒。他生於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九月十六日。明崇禎十五年(1642)正月初九,在家鄉去世,年僅53歲。
明天啓五年(1625)考取進士。始任山西太原知縣,以才德兼備,於天啓七年(1627)調山西榆次任知縣。
崇禎五年(1632年),張任學上奏指出四川存在私徵、私派、催繳賦税太急及訴訟不公三大苦政。由於他屢有上書,崇禎皇帝對他非常器重,甚至為了提醒自己而把張任學的名字書寫在屏風上,並採納他的許多建議。在巡按兩浙期間,張任學又數次向中央條陳,指出當時鹽政方面的諸多弊病。
崇禎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大江南北。在高迎祥、張獻忠等率領下,義軍於崇禎八年(1635)正月攻陷了明先皇朱元璋祖陵鳳陽縣城鳳陽。
此時,原巡按御史吳振纓因失職被撤職處理,改由張任學代替。
起義軍撤離之後,鳳陽祖陵旁留有洞窟,朝廷懷疑祖陵已被農民軍盜掘,命太監前去察看。但此次事件,“自鳳撫以下論死者數十人”。張任學作為兩淮巡按御史,到鳳陽之後接管了此事。他到現場勘察之後,發現這個洞窟不大而且也沒有鐵鏟之類工具挖掘過的痕跡,認定這個洞窟只是個狐狸窩而不是盜洞。
他上報朝廷後,被關押的這些官員不久即被釋放,從而避免了一場冤案。
《河南通志》卷二十二《名宦》載,崇禎十一年(1638)二月,河南一帶戰事緊張,張任學當時是河南巡按御史併兼監軍,他受命來到河南。開始了他長達數年的與張獻忠等農民軍的對決。
張任學到達河南後,他看到起義軍在河南省內縱橫往來,而諸將領都龜縮在城內不敢出擊,即慨然而起,認為“事不辭難,臣職也,賊勢如此,我輩可雍容坐鎮邪?”毅然上疏痛斥諸將領,請求朝廷更改自己的職務,願擔任武將,親自指揮軍隊與義軍對壘。
崇禎皇帝對此非常讚賞,命吏部、兵部及都察院諸臣商議此事。大臣們一致認為,以前從來不曾有文官改為武官的先例,請求皇帝仍令張任學以監軍御史的職務兼管軍務。可崇禎皇帝不同意,下令張任學改署都督僉事為河南總兵。後來,皇帝認為他有奇才,竟任命他為總兵,成為明代以進士為總兵的唯一之人。
赴任河南後,這位四川出來的文人總兵張任學,在農民軍首領劉國能、張獻忠、羅汝才、馬進忠、李萬慶等人的作戰中起起伏伏,功過皆有,也多次因“失職”被降職處分。
崇禎十二年(1639年)七月,張任學被撤職回鄉。
張任學被撤職後,帶領長子張像升和部下士兵及親從約300人,於當年回到家鄉四川安嶽,明朝崇禎十一年(1638)冬,他在獅子山主持修建了張公寨,並安營駐紮,盾兵操練。他還多次以自己在對張獻忠等人的作戰教訓,告誡鄉兵鄉勇,讓自己的軍隊做到知己知彼,尤其對長子張像升作戰能力的指導,尤為用心。
不幸的是,張任學因憂國憂民,抱怨朝廷不公,而慪氣傷肝,於崇禎十五年(1642)正月病故,葬於張家壩柏林坡(今安嶽縣瑞雲鄉鄉政府駐地)。 [1] 

張任學個人作品

張任學生前著有《周易解義》《芸閣齋雜文》《芸閣齋詩鈔》等作品傳世。 [1] 

張任學史料記載

張任學,安嶽人,天啓五年進士。授太原知縣,以才調榆次。
崇禎四年,舉治行卓異入為御史。陳蜀中私税、催科、訟獄三大苦,帝為飭行。出視兩浙鹽法,數條奏利弊。八年,流賊陷鳳陽,詔逮巡按吳振纓,命任學往代。還朝,覆按河南,監軍討賊。時羣盜縱橫,而諸將縮朒不敢擊。任學慨然曰:「事不辭難,臣職也。賊勢如此,我輩可雍容坐鎮耶!」十一年二月,遂上疏極詆諸將。請易武階,親執干戈,為國平賊。帝壯之,下吏、兵二部及都察院議。諸臣以文吏無改武職者,請仍以監軍御史兼總兵事。帝不從,命授署都督僉事,為河南總兵官。河南舊無總兵,左良玉、陳永福並以客兵備援剿,至是大將特設,而麾下無一官,兵部乃以署鎮許定國兵授之,使參將羅岱為中軍。岱,健將,屢著戰功,任學倚以自強。時熊文燦專主撫,劉國能、張獻忠俱降,羅汝才、馬進忠、李萬慶等躪中原如故。河南人據塢壁自保者數十,賊悉摧破之,踞息縣、光州,磔人投汝水,水為赤,任學不能大創也。進忠勢衰,佯求撫,文燦及巡撫常道立許之,乘間逸去。事聞,任學與文燦、道立並鐫秩。
七月,任學督岱等赴羅山,合左良玉軍擊汝才、萬慶及紫微星、順義王,大敗之,追奔五十里,斬首一千四百有奇,獲黑虎狼、滿天星,賊奔遂平。九月,進忠寇開封,至瓦子坡。岱奮擊,賊盡棄輜重遁入大隗山,獲其妻子。
其冬,京師戒嚴,任學入衞,道謁文燦,言:「獻忠狼子野心,終為國患,我以勤王為名,出其不意,可立縛也。」文燦不能用。抵畿南,有詔卻還。巡撫道立調良玉兵於陝州,賊乘盧氏虛,遁入內鄉、淅川,為文燦所劾。明朝年間除道立名,任學亦鐫一秩。遊擊宋懷智、都司孔道興再破賊陳州,部將王應龍、尤之龍等破賊襄城,五戰皆勝。副將岱與應龍、懷智等復破賊葉縣,十日奏八捷,帝詔所司核實。已,又挫賊裕州。而是時總兵孫應元、黃得功統京軍討賊,屢奏大捷。凱旋錄功,任學亦敍復二秩。
尋與左良玉、陳洪範蹙李萬慶於內鄉。萬慶方降,獻忠已叛,文燦盡調河南軍援剿,獨任學留汝南。川貴總督李若星論文燦主撫之謬,請復任學原官,攝行大將,督察軍事。不從。七月,獻忠合汝才自房縣西走,岱偕良玉追之。良玉令岱為前鋒,己隨其後。至羅犭英山,軍乏食。賊伏兵要害,岱與副將劉元捷鼓勇直上,伏四起。岱馬足掛於藤,抽刀斷之,蹶而復進,乃棄馬步鬥,久之矢盡,陷於賊,良玉軍亦大敗。事聞,任學坐褫職。十五年,言官請起廢,任學與焉,未及用而卒。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