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今聲

鎖定
張今聲,男,1933年7月出生於河北省遵化市大嶽各莊,是一位在國內外頗享盛譽的經濟管理學家。20世紀50年代初期先後就讀於東北商專和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一直在遼寧大學工作,先後任遼寧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專家、國民經濟管理系主任、遼寧大學軟科學研究諮詢中心主任。並曾任遼寧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教師職稱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張今聲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6月5日5時32分在常州逝世,享年83歲。 [1] 
中文名
張今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33年7月
逝世日期
2016年6月5日
主要成就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出生地
河北省遵化市大嶽各莊
代表作品
《面向大未來——管理的變革與創新》
《中國的主旋律——改革與發展》

張今聲職業生涯

幾十年來、張今聲教授致力於經濟學、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不斷開拓進取,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先後講授過當代管理理論、企業管理、工業經濟管理、國民經濟管理、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十幾門課程,追蹤管理科學前沿和現實經濟熱點問題,做過數百場專題報告。科學研究上堅持不懈的積極探索創新,已出版學術著作3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主要研究領域,一是國民經濟學科的建設。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參與編寫並總纂了全國第一本《國民經濟管理學》,被認為是我國這一學科的創建人之一;1982年,出版了全國第一本《國民經濟計劃方法》,被認為是一部開拓性學術著作;先後主編了兩部這一學科的國家教委統編教材,並兩次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主持國家教育部重點課題之一《面向21世紀,國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由於這一學科建設的成就,先後兩次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經過堅持不懈的開拓進取,1990年獲博士授予權,1995年創建遼寧大學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2001年國民經濟學科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二是積極探索管理學科前沿與現實經濟熱點問題。出版了《面向大未來——管理的變革與創新》、《中國的主旋律——改革與發展》、《政府的行為與效能》、《城市的未來與對策》、《管理學科的新發展——人本管理學》等一系列具有個人獨到見解的著作,先後獲中國優秀圖書獎、日本赤羽學術獎,以及省、部級優秀著作獎、科學進步獎、優秀論文獎等30餘項。三是面向實際,為政府和企業諮詢提供服務。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教育部項目、省市政府項目20多項,並積極參與省、市政府重大決策的論證,他所創建的遼寧大學軟科學研究諮詢中心,集聚了一批中青年教授、博士和從事實際工作的專家,形成學術團隊,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現代方法,研究、剖析和診斷企業經營狀況,為數十家企業進行管理策劃和人才培訓,受到各界重視。

張今聲社會兼職

張今聲教授先後擔任的學術及社會兼職主要有:中國國民經濟管理學會副會長,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世界管理協會聯盟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軟科學研究會個人會員,遼寧省系統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數量經濟學會副會長,遼寧省行政管理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瀋陽市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未來研究會副會長,遼寧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並擔任一些大學的兼職教授、院長以及一些企業、經濟部門的兼職顧問等。
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曾先後去日本、美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奧地利、俄羅斯、荷蘭、澳大利亞、朝鮮等國家以及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講學、考察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各國學者建立了廣泛的聯繫。

張今聲科研方向

張今聲教授作為國民經濟管理學的創建人之一,1981年出版全國第一本國民經濟管理學著作,1982年出版全國第一本國民經濟計劃方法專著。
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率先建立了國民經濟管理專業,並主編兩部該專業國家教委統編教材。1999年主持國家教委重點系列課題 ——“面向21世紀國民經濟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由於學科建設成就,先後兩次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2001年,他所主持的國民經濟學科被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幾十年來,張今聲教授致力於管理科學的研究,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他先後講授過“當代管理理論”、“經濟預算”等十幾門課程;
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及主編、參編的學術著作和教材20多部;
發表論文100餘篇。在管理思想方面, 他對系統管理理論,人本管理理論有獨到的研究。
主持國家及省市重大課題30多項,獲得各級學術成果獎30餘項。
由於張今聲教授的突出成就,他於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並先後獲省、市模範教師、勞動模範、優秀專家、全國優秀教師、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榮譽稱號。
並被收入《劍橋世界名人錄》(英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家傳略》(英文版)、《世界名人錄》(中國卷)、《世界文化名人辭海》、《中國當代文化名人》、《中國社會科學家自述》、《偉大的復興》、《中華脊樑之科技英才風采》等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