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之翔

鎖定
張之翔,男,湖北省黃梅縣人, 1928年2月2日生於王埠鄉唐司月村的中農家,父親張德明,母親廖玉瑛,都是農民。小時候讀過兩年私塾, 1938年夏,日本侵略軍攻佔九江, 家鄉淪陷,便輟學在家,隨父親學習種田五年。1943年春,在堂叔張德福〈也是中農〉的部分資助下,復入私塾讀書。
中文名
張之翔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8年2月2日
出生地
王埠鄉唐司月村
性    別

張之翔人物生平

1943年秋,取名為張國英,以同等學力考入黃梅縣立初級中學。1945年秋,考入江西景德鎮天翼中學, 1946年春轉入九江中學。1946年秋改名為張之翔,考入九江同文中學。1947年秋到武漢,入臨時中學;1948年春,考入武昌育傑中學。 1948年秋,考入武漢大學礦冶系。1950年秋,考入清華大學; 1952年秋院系調整,隨清華大學物理系調入北京大學。1953年夏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前六年教電學實驗課和光學實驗課,以後講授普通物理課和理論物理課;在北大教書近四十年,於 1992年底退休。
1988年獲北大優秀教師獎。1980一1988年任中美聯合招收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試(CUSPEA)普物閲卷組組長。1984——1989年任全國高校理科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1988—1990年任Aian-Pacic Physic News編輯。1986—2004年任中國物理學會教育委員會國際交流組成員;2004年起任中國物理學會教育委員會物理教育研究協會成員。1994年起任《國家物理學試題庫系統》科研課題領導機構成員兼學科專家組成員。1986年訪問過日本。1991—1992年應邀訪問過德國十所大學。
1995年8月7日 張之翔與丁肇中教授合影 1995年8月7日 張之翔與丁肇中教授合影
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過七十多篇論文。1978年發表的《塞曼效應的偏振問題》一文, 經雲南師範大學和雲南天文台用實驗驗證是正確的;1980年發表的《晶體轉動時非常光的軌跡》一文,解決了晶體內非常光線的進行方向問題,被以後的研究者們引用,並被收入《世界學術文庫》(華人卷)第二集; 1981年發表的《感覺器官與物理環境》一文,被收入《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 (科技論文)卷》;1983年發表的《人類移居異星球問題》一文,被收入 《中國改革二十年》; 2002年發表的《對滑動摩擦力做功問題的分析》一文,被收入《中國科技發展精典文庫》 (第三輯)、《當代專家論文精選》(第二卷)和《中國改革與發展理論文集》。

張之翔出版的主要著作

1、《物理學習題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 (同別人合作),獲北大1988年優秀教材獎。
2、《光的偏振》(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
3、《電磁學教學札記》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年) (獲北大1993年優秀教材獎)。
4、《電動力學》 (氣象出版社, 1988年) (同別人合作)。
5、《人類是如何認識電的》(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1年) (同別人合作)。 6、《北京大學普通物理教學研究論文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集, 1987年:第二集, 1992年) (主編)。
張之翔在北京大學講電動力學課 張之翔在北京大學講電動力學課
7、《電動力學題解》 (科學出版社, 199年) (同別人合作)。
8、《電磁學千題解》 (科學出版社,2002年)。
9、《電動力學題解》(第二版) (科學出版社,2005年) (同別人合作)。
此外,還翻譯出版了《物理學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5年) (同別人合作)和《光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年) (同別人合作)。
除專業物理學外,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其他領域,亦愛涉獵,最欽佩古希臘文化。喜文學, 尤好古詩詞,曾在北大開過古詩詞欣賞課;在報刊雜誌上發表過數十首舊體詩詞,一些詩詞被收入《當代中華詩詞大辭典》和《中國當代經典詩選》。
張之翔 張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