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中華

(抗日英烈)

鎖定
張中華(1912年—1937年),出生于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政治部主任。 [1]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1] 
中文名
張中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職    業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政治部主任
主要成就
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出生地
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
人物生平
張中華,1912年出生于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少年時,在當地讀完小學、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考入哈爾濱鐵路扶輪專科學校學習。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宣傳活動。他走出學校,到工廠和農村的廣大人民羣眾中,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讚頌東北人民的各種反日行動,他在各地演講到激動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我們絕不當亡國奴”、“團結起來共赴國難”等口號,並號召大家行動起來支援前方抗戰,武裝起來保衞祖國。張中華高昂的愛國熱情,深深地鼓舞廣大羣眾,使很多愛國羣眾走上街頭舉行反日遊行。
1932年,日本侵略軍佔領哈爾濱後,張中華目睹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民族危亡日趨嚴重的形勢,對有強烈愛國熱情的張中華,走上為民族解放而鬥爭的革命道路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積極靠近黨的組織,接受組織分配給他的各項工作,在完成各種任務中表現卓著,被地下黨組織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張中華入黨後,在黨組織的直接領導和培養教育下,很快就成長為一名自覺的革命戰士,對組織分配給他的工作,從不講價錢,叫到哪裏就到哪裏,叫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總是圓滿地完成黨和人民交給他的各項任務。
1934年底,中共滿洲省委為了加強吉東特委黨、團工作的領導,派張中華去吉東地區任共青團寧安縣委書記。1935年6月,又調他到吉東特委任共青團特委組織部部長。張中華從實際出發做工作,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同志。他在吉東特委做團的工作時,總是生活在羣眾當中,善於聯繫羣眾,關心羣眾的疾苦,和羣眾推心腹地交談,細心聽取羣眾的意見,到處受到羣眾的歡迎。因此,工作開展得很順利。因他的工作卓有成效,同年冬,組織上又派他回到寧安,擔任中共寧安縣委書記。
張中華在寧安工作這段時間,走遍了山水村屯,做了許多工作,給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當年做地下工作的老同志和抗日羣眾,都説張中華是個好同志,他工作積極、熱情,肯於幫助同志,有工作能力,既能講,又能寫。他曾親自給地方武裝隊的同志們編寫抗日歌曲,大家唱起他編的歌曲,激起了階級仇、民族恨。後來,這些同志有的參軍馳騁疆場去打敵人,有的參加地方工作,積極為革命進行鬥爭,這一時期,寧安縣委領導有80多名黨員。被派到蘇聯去學習的黨團員和進步青年有幾十人,其中女同志就有十幾名,如丁志清等就是張中華派到蘇聯去學習的。
1936年初,由於敵人對吉東地區的統治越來越緊,中共吉東特委遭到破壞,地方組織的活動越來越困難。張中華被迫離開寧安縣委,調到抗聯第五軍任軍政治部主任。
張中華很重視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注意提高戰士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他經常給戰士講政治形勢,上政治課,親自為戰士上文化課,親自教戰士唱革命歌曲,深受戰士的愛戴。
張中華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幹部,而且文武雙全,在軍事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
為避開敵人的鋒芒,開闢新的游擊區,抗聯第五軍先遣部隊開始向中東鐵路道北轉移。為了策應先遣部隊向道北轉移,張中華同第五軍副軍長柴世榮在寧安縣積極進行活動,曾在寧安南部將偽軍一個連繳械,繳獲輕機槍兩挺、步槍80多支。隨後,又襲擊牡丹江中東路東段敵人的軍用列車,斃敵40多名,繳獲戰馬90匹。
由於吉東特委遭到破壞,地方組織一時處於癱瘓狀態。為恢復與領導地方組織,堅持老游擊區的抗日鬥爭,中共道南特委於1936年4月建立,張中華兼任特委書記。因鬥爭環境殘酷,特委機關也就建立在部隊當中。張中華除參與第五軍的領導工作之外,還在隨部隊的活動中開展地方黨的工作和羣眾工作。
1936年5月以後,敵人對寧安地區的統治更加嚴密和殘酷,在軍事上以更大兵力向抗聯第五軍活動的西南區、東南區、東北區以及牡丹江北等地進行搜索進攻。對抗聯第五軍軍部活動的西區,5至7月份連續發動了九次進攻。8月初,軍部決定:軍長周保中向道北轉移,以領導主力部隊東進;張中華留守安寧堅持老區鬥爭。張中華不避艱險,率領第五軍留守部隊和第二軍第二師部隊積極開展活動,屢與敵人接觸,不斷打擊敵人。
9月12日,張中華和抗聯第二軍第二師第四團團長侯國忠,率第二軍第二師第四團第四、第六、第七連和第五軍警衞營第一連共120餘人,聯合部分反日山林隊,事先將鐵軌扒好虛放在原地路基上,隊伍埋伏於小砬子火車道兩側。待載運150名日軍、200餘名偽軍和戰馬、物資的軍用列車行至鐵道破壞處、機車脱軌停車時,張中華和侯國忠率伏兵馬上出擊,以猛烈的火力壓制敵人的行動。霎時間,敵軍大亂,偽軍多數或懾服於地,或四散逃跑,日軍和部分偽軍則頑固抵抗。戰鬥自晚9時開始至12時,經三個小時激戰,共擊斃日偽軍官兵90餘人,擊傷30餘人,死傷戰馬60多匹,繳獲部分槍支彈藥和軍用物資。在這次戰鬥中,抗聯第二軍第二師第四團第七連連長張顏明、隊員梁緊章和張發恩英勇犧牲。
周保中率第五軍向中東鐵路道北轉移途中,於1936年9月24日,在寧安縣泉眼頭,主持召開了吉東、東滿地區中共黨的組織和抗聯第二、第五軍黨委特別會議(亦稱泉眼頭會議)。參加會議人員有第五軍政治部主任張中華,第二軍第二師政治委員王潤成、參謀長陳翰章、第四團團長侯國忠等。會議決定:周保中率第五軍軍部和教導團第一、第二隊繼續北進,同第五軍主力部隊匯合;張中華率留守部隊堅持綏寧老游擊區的遊擊鬥爭,任第五軍寧安留守處主任,並統一指揮道南各軍的留守部隊;將吉東地區寧安縣委和東滿地區東部各縣合組為中共道南特委,統一領導中東鐵路東段道南的綏寧地區及額穆、敦化、汪清、琿春、延吉各地黨的組織和抗聯部隊以及南湖頭的交通機關等。張中華兼任特委書記,委員有王潤成、陳翰章、田眾樵、金石鋒等;候補委員有侯國忠、方振聲、松柏。
泉眼頭會議之後,軍長周保中率隊北進。張中華率領第五軍警衞營部、第五軍第一師第三團全部、第二軍第二師第五團第三連等部隊,活動在寧安縣第四、第七、第八區各地。他們在當地羣眾和反日山林隊的支持、協助下,在貝家燒鍋等處迭與日偽軍交戰。年底,張中華率領留守部隊突然轉到中東鐵路北的穆稜縣,匯合第二軍第五師師長陳翰章的隊伍,聯合“九站”、“九彪”等反日山林隊,在代馬溝襲擊了日偽軍的軍用列車,獲得很大勝利。打死日軍105人,打傷七八十人;車上一個團的偽軍在抗日聯軍“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影響下,一槍沒放被繳械。
1937年3月,張中華率領第五軍第一師第三團和第二師第五團從道南來到牡丹江下游地區的中共吉東省委和第五軍軍部所在地三道通,參加中共吉東省委成立大會。
1937年3月10日,由周保中主持在依蘭縣召開了吉東黨組織擴大會議。會議在原道南特委、道北特委和下江特委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共吉東省委。張中華被選為省委委員。
中共吉東省委第一次會議,對抗聯第五軍的遊擊活動作了新的部署:軍部以三道通為據點,保持與中共北滿省委及其領導下的抗聯各軍的聯繫;第一師在軍部領導下,以依蘭、方正、勃力為中心,南進到中東鐵路沿線,配合第二軍分遣隊向寧安移動,開展舊綏寧地區的遊擊活動,保持與道南留守部隊的聯繫;第二師以依東為據點,向寶清、富錦地區伸展,打通與第四、第七軍的聯繫;同時,將張中華從道南帶來的第二軍第二師方(振聲)團經整頓補充編為獨立旅,並派第五軍第一師第三團政委伊俊山為政委,派回南滿,打通與第一、第二軍的聯繫。
按照中共吉東省委的部署,為更好的配合第五軍各部隊的遊擊活動,堅持舊綏寧地區的遊擊鬥爭,張中華在參加省委會議之後仍然回道南特委工作,曾率部隊,在樺樹頂子與白俄偽森林警察隊進行激烈的戰鬥,消滅白俄偽警五六十人,獲得一些槍支彈藥。
1937年入冬以後,抗聯第五軍第一師派往道南的部隊因活動困難,大部分都回依蘭、方正等地活動。張中華按照省委精神,仍然率領五軍留守部隊繼續堅持道南的抗日遊擊鬥爭,艱苦轉戰於牡丹江、寧安各地,給敵人以干擾和破壞。
1937年12月,敵人集結了大批日偽軍,向張中華率領的留守部隊經常活動的地帶進行搜索進攻。在樺皮溝一帶張中華率領的留守部隊遭到敵人包抄。槍炮聲、喊殺聲連成一片。在張中華領導下,留守部隊堅如磐石,沉着迎戰。他們利用天然工事,同敵人展開了一場惡戰。在戰鬥中,張中華因身體多處受傷落入虎口,被關進了敵人的監獄。
在獄中,張中華堅貞不屈,最終遭到敵人的殺害。
烈士們用美好的青春和生命換取了祖國的解放,人民的勝利。烈士的英勇精神,必將鼓舞着每一個革命者和熱愛祖國的人,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傾注自己的摯情,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