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中彥

鎖定
張中彥(生卒年月不詳),字才甫。陝西路鎮戎軍張義堡(今寧夏固原張易鎮)人。在宋朝為涇原副將,知德順軍(今寧夏隆德)。後降金,先後為秦鳳路經略使、涇原路經略使知、慶原路兵馬都總管。病故,年七十五。
本    名
張中彥
才甫
所處時代
北宋、金朝
民族族羣
出生地
陝西路鎮戎軍

張中彥人物生平

張中彥祖先世居安定(今甘肅涇川縣),世為安定望族,後徙張義堡(今寧夏固原張易鎮)。其父張達官至太師,封慶國公。張中彥因父蔭而少年得志,先後擔任涇原路副將,知德順軍

張中彥歷仕三國

天會八年(1130年)富平之戰後,與其兄涇原路統制張中孚、知鎮戎軍李彥琦一同降金。在參加金軍征伐熙、河、階、成等州的一系列戰鬥中有功,授彰武軍承宣使,由本路兵馬鈐轄升為都總管。後又代替李彥琦為秦鳳路經略使天會十五年(1137年)任鳳翔經略使。
天眷元年(1138年),金以河南、陝西地歸還南宋,因而兄弟二人迴歸宋廷。在南宋時,張中彥歷任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清遠軍承宣使、提舉佑神觀、靖海軍節度使。
皇統年間,金兵再次佔領河南、陝西等地區。紹興和議後,兄弟二人又被金廷提名索回。

張中彥秉直為官

張中彥先後擔任金國靜難軍節度使、彰化軍節度使、鳳翔尹。任慶陽尹兼涇原路兵馬都總管和寧州刺史時,宗室完顏宗淵毆死僚佐梁鬱,張中彥將其明正典刑。任彰德軍節度使,任上均賦調法,奸豪無所蔽匿,人服其明。
在平陽任官時,金廢帝完顏亮將伐宋,命張中彥先取大散關,之後待命。金世宗即位後,張中彥勸説駐紮鳳翔的將領歸服世宗,因而獲封宗國公。
不久後擔任吏部尚書。任上張中彥上疏要求禁止各關卡的商税,得以推行。後來任南京留守。一次,張中彥處決了一名偷盜的士兵,帥府怒而彈劾中彥,但朝廷置而不問。任期滿後,轉任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馬都總管。沒過多久就退休回京兆府了。
但第二年,又擔任臨洮尹兼熙秦路兵馬都總管,平定鞏州劉海構起義。後病故,年七十五。百姓哀號輟市,立像祀之。葬於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車圈村王家台。

張中彥人物軼事

張中彥伐木青峯山

金正隆營汴京新宮,中彥採運關中材木。青峯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絕,唐、宋以來不能致。中彥使構崖駕壑,起長橋十數里,以車運木,若行平地,開六盤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
第二年,作河上浮樑,復領其役。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彥手製小舟才數寸許,不假膠漆而首尾自相鈎帶,謂之“鼓子卯”,諸匠無不駭服,其智巧如此。浮樑鉅艦畢功,將發旁郡民曳之就水。中彥召役夫數十人,治地勢順下傾瀉於河,取新秫秸密佈於地,復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眾乘霜滑曳之,殊不勞力而致諸水。

張中彥威定西羌

西羌吹折、密臧、隴逋、龐拜四族恃險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彥論方略,中彥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彥自行,勢必不可。”即至積石軍達南寺,酋長四人來,與之約降,事遂定,賞而遣之。還奏,上大悦,遣張汝玉馳驛勞之,賜以球文金帶,用郊恩加儀同三司。

張中彥史料記載

《金史·張中彥傳》

張中彥親屬成員

父:張達。死於太原之戰。追封太師、慶國公。
兄:張中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