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世英

(清末官員)

鎖定
張世英(1843—1915年),字育生,清朝甘肅秦州(今甘肅天水秦州區)人。光緒九年(1883年)改任地方官,歷任陝西甘泉、武功、渭南、鳳翔、蒲城、石泉、風縣、城固8縣知縣,邪州、商州2州知州,歷時28年。所到之處推行新政,革弊興利。民國元年(1912年)春,泰州在黃鉞倡議下,響應辛亥革命。宣告獨立,張世英首先響應。任臨時軍政府總務處長。宣統元年(1909年),奉陝甘總督長庚令,在秦州試辦自治,在擬定的自治綱領中將教育放在首位。 [1] 
全    名
張世英
育生
所處時代
清末
出生地
清朝甘肅架州(今泰州區)
出生日期
1843年
逝世日期
1915年

張世英人物生平

張世英(1843—1915年),字育生,清朝甘肅秦州(今甘肅天水秦州區)人。光緒二年(1876年)中舉,光緒六年(1880年)考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光緒九年(1883年)改任地方官,歷任陝西甘泉、武功、渭南、鳳翔、蒲城、石泉、風縣、城固8縣知縣,邪州、商州2州知州,歷時28年。所到之處推行新政,革弊興利。在渭南從加強地方組織人手。設村長、社長、里正,分級管理,以息訟、防盜、積倉。勸學為任務,執行數年,人稱清官。在城固清除多年的堰工積弊。並另籌基金,存款生息。作為經常維修用費。武功任上,清理渭演新舊圩田糾紛事件。使多年不能解決的舊案得到公允處理。蒲城任內,清查積年以熟報荒的陋弊,增加田賦收入1.5萬兩。在長安,乘木筏在洪濤巨浪中查勘農田受災實況,販濟災民。剔除以往從中虛報漁利的陋習。五次受到傳旨嘉獎。“政績為三秦之最,循良稱全陝第一”。 [1] 
民國元年(1912年)春,秦州在黃鉞倡議下,響應辛亥革命。宣告獨立,張世英首先響應。任臨時軍政府總務處長。省方保皇派派馬忠孝率軍壓境。勢欲動武。他恐禍及地方,便率士紳數人挺身前去與馬商定和議。地方倖免—場戰火,又助黃鉞安民保境。清末民初,在天水四鄉創辦鄉自治會,倡民主,革舊俗,掃文育,以開民智,以興民主。張世英對辦教育情有獨鍾,認為“文明存國野蠻亡。滄海桑田此道長,種族欲延黃帝脈,除宏教育再無方”,提出“教育救國”的主張。並身體力行。渭南任內辦學尤為卓異,興辦小學堂200餘所,宣講所100餘所。光緒三十四(1908年)年捐資在秦州創辦教育學堂,後改亦渭學校,成為天水的模範學校。宣統元年(1909年),奉陝甘總督長庚令,在秦州試辦自治,在擬定的自治綱領中將教育放在首位。在他的倡導下,秦州城鄉共辦夜校1300餘所。 [1] 

張世英主要作品

著有《歸山文牘》《頒渭偶存》《癸丑記別》《鄉飲習》《秦州自治節錄》等。 [1] 

張世英後世紀念

歿後,地方人士私益“惠勤“。並改故居二郎巷為“育生巷”以作紀念。 [1] 
參考資料
  • 1.    李寬餘主編,天水大辭典,甘肅文化出版社,2020.09,第5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