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世珍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鎖定
張世珍(1902年—1956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山西省聞喜縣人。建國前曾擔任傅作義部二十八旅上尉參謀,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二一八旅四三六團上尉連長,第七十三師二一〇旅四二〇團一營四連上尉連長、一連上尉連長,獨立第二一八旅四二〇團一營少校營長,四二〇團中校團附,一〇一師參謀處上校主任,新編第三十二師九十五團上校團長,抗日戰爭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幹部訓練團教育處上校處長,新編第三十二師少將副師長,第七師少將師長等職。1949年9月參加綏遠起義 [7]  。起義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7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修建委員會第二分會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第二副軍長等職。 [7]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解放勳章 [7] 
1956年12月26日,張世珍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54歲。 [7] 
中文名
張世珍
別    名
張卓吾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西省聞喜縣東鎮上中莊村(現中莊村 [7]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56年12月26日
畢業院校
山西軍官學校 [7] 
軍    銜
少將(1955年)

張世珍人物生平

張世珍早年經歷

1902年,張世珍出生于山西省聞喜縣東鎮上中莊一個富裕農民家庭,原名張卓吾,幼年喪母。 [7] 
1916年,張世珍14歲時入高小。他童年時喜歡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立志投身軍界,建功立業。 [7] 
1919年夏,張世珍瞞着大人到太原,考入警察補習所。 [7] 
1920年1月,張世珍進入太原第四警察局當警士。父親執意要他在家承繼祖業,派人將他叫回。家居3個月後,張世珍考入聞喜中學六班。由於他學習成績優良,品行端正,被選為學生會主席。 [7] 
1925年2月,張世珍因帶頭參與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他未回家,向同學解居仁借得8元盤纏,與同學範成順等4人跑到河南,投入馮玉祥國民二軍六混成旅補充二團當兵。 [7] 
1926年張世珍在大同閻錫山軍作戰時被俘,參加閻軍。 [7] 
1927年,張世珍在閻軍當兵一年後,進入山西軍官學校學習,受到了嚴格的軍事訓練,為他以後的軍旅生涯打下了基礎。 [7] 
1929年6月,張世珍畢業,在傅作義部當見習官。 [7] 
1930年2月,張世珍任第二十八旅上尉參謀。 [7] 
1931年3月,張世珍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第二一八旅第四三六團上尉連長。 [7] 

張世珍抗日戰爭時期

1932年3月,張世珍出任第七十三師(師長傅作義)第二一〇旅(旅長葉啓傑)第四二〇團(團長薄鑫)第一營第四連上尉連長。 [7] 
1933年,張世珍參加長城抗戰。4月11日,日軍抵近長城喜峯口董家口潘家口羅文峪和古北口等關口。張世珍奉命率部佔領昌平縣的高各莊至齊家莊一帶構築第一道防線,擔任正面左翼阻擊任務。5月21日,日軍第八師團在西義一指揮下,進至懷柔縣境內。張世珍的一營率先與日軍試探性進攻的先頭小股部隊交火。他指揮部隊頑強阻擊,將日軍擊退。5月23日中午,四二〇團團長李思温指揮的二營陣地防線被日軍突破。張世珍奉命率一營兵力主動出擊,協助二營將失去的陣地全部奪回。日軍遭到很大損失,雙方形成對峙。同年6月,調任第一連上尉連長。 [1] 
1936年5月,張世珍升任第二一八旅(旅長董其武)第四二〇團(團長李思温)第一營少校營長。同年9月22日敍任陸軍步兵上尉。同年冬,張世珍指揮所部參加了紅格爾圖戰役百靈廟戰役,殲滅由田中隆吉指揮的日軍和德穆楚克棟魯普指揮的偽蒙軍各一部。 [2] 
1937年1月,張世珍升任第四二〇團中校團附,9月8日晉任陸軍步兵少校。10月,張世珍參加了忻口戰役。10月15日晚,張世珍奉董其武之命,率部由豆羅村雲中河方向進發,16日拂曉到達王莊以南地區。此時,按計劃插入日軍陣地的國民黨第一六一旅受到日軍攻擊,傷亡非常大。於是,董其武改變作戰計劃,命令張世珍率四二〇團一營從左翼日軍側後迂迴,猛然側擊,以解主陣地上一六一旅之危。在旅長董其武指揮下,張世珍率部堅守陣地,打退日軍多次進攻。後張世珍率部又與其他3個營協同,採取夜襲掏心戰術。他率領一營官兵趁着月光,穿越青紗帳,向日軍駐地偷偷靠近。當先頭連進至弓家莊東南200米時,日軍仍未發覺。張世珍命令部隊隱蔽在低窪處,派人去摸崗哨。幾個士兵匍匐前進,接近日軍哨兵時,突然一躍而起,揮動鋒利的大刀將哨兵全部砍死。第一營和第三營按預定部署衝向村內,分別包圍了日軍的駐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日軍趕入村外一座孤廟。日軍一連反撲七八次,傷亡慘重。這天晚上的戰鬥,四二〇團殲滅日軍300多人,其中有200多都是一營的戰果。張世珍營戰士也僅剩百餘人。12月,張世珍升任第一〇一師(師長董其武)參謀處上校主任。 [2] 
1938年4月,張世珍任第二一八旅上校參謀長。 [7] 
1939年6月,張世珍調任新編第三十二師(師長袁慶榮)第九十五團上校團長。 [7] 
1941年9月,張世珍調任抗日戰爭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綏遠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團長傅作義)教育處上校處長。 [7] 
1944年10月,張世珍調升新編第三十二師(師長李銘鼎)少將副師長。 [7] 
1945年3月9日,張世珍晉任陸軍步兵上校(直晉)。 [7] 

張世珍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7月11日,張世珍獲頒忠勤勳章。同年9月9日獲頒四等雲麾勳章。10月10日獲頒抗戰勝利勳章 [7] 
1947年11月,張世珍調任第七師(轄三團)少將師長。 [7] 
1948年9月22日,張世珍晉任陸軍少將。 [7] 
1949年1月23日,董其武從北平返回綏遠,分別找孫蘭峯劉萬春、張世珍、趙曉峯等師以上軍官談話,通報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情況,並透露了“綏遠方式”的內情。 [3] 
1949年1月28日上午,張世珍的獨立第七師楊鎮田團在換防中,與解放軍部隊產生誤會,雙方在陶卜齊站附近發生了一場遭遇戰。戰鬥打了兩個多小時,解放軍順勢佔領了歸綏(今呼和浩特)以東15公里。此事驚動了雙方高層,雙方長官立即採取了措施,緩和了雙方矛盾,這對張世珍產生了很大的觸動。1949年8月下旬,傅作義到綏遠開展動員起義工作,戳穿國民黨散佈的“傅作義已被共產黨槍斃”的謬論。傅作義到綏遠來,在綏遠的人身安全就顯得非常重要。董其武把這個艱鉅任務交給了張世珍。張世珍經過周密安排,成功抓捕了刺客,避免了險情發生,保護了傅作義的人身安全。 [4] 
綏遠起義通電上張世珍將軍的簽名 綏遠起義通電上張世珍將軍的簽名
1949年9月19日,張世珍參加綏遠起義。按順序,張世珍是繼董其武孫蘭峯劉萬春俞方皋胡景通張副元之後,第七個在起義通電上提筆簽字的。 [5] 

張世珍建國之後

起義後的張世珍 起義後的張世珍
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新編獨立第7師等部在五原地區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7軍,歸華北軍區建制,由綏遠軍區指揮。張世珍任軍長,帥榮任政治委員,衞景林、馮梓任副軍長,化博知任參謀長,張遜之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09、第110、第111師和騎兵旅。全軍共1.3萬餘人。按照綏遠起義改編國民黨軍“幹部不升不降,原職使用,允許幹部超編”的原則,起義幹部基本都是按原職安排,在整個綏遠起義部隊中只有兩個人得到升職:一個是由旅長提升師長的鄂友三,另一個便是由師長提升軍長的張世珍。 [5] 
1950年12月,第37軍歸華北軍區第23兵團建制。 [7] 
二十三兵團赴朝鮮前合影,前排左二為張世珍 二十三兵團赴朝鮮前合影,前排左二為張世珍
1951年1月,張世珍率第37軍隨第23兵團移駐河北省衡水地區。2月中旬,張世珍率第37軍師以上幹部參加二十三兵團召開的緊急會議,聽取傳達中央軍委要求二十三兵團部隊在半年內做好入朝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擬列為第二、第三批部隊赴朝參戰的指示。9月,張世珍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修建委員會(兼主委董其武)第二分會主任,率領第37軍隨兵團開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執行修建機場和後方警戒任務。張世珍親自主持修建委員會第二分會召開了緊急會議,研究對付美軍轟炸的措施,同時協助董其武進行指揮工作。12月,第37軍返回祖國,進駐河北省定縣地區。在朝鮮的三個多月,第37軍和第36軍在敵機不斷襲擾、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共投工100餘萬個,修建機場跑道3條,各長200米,寬60米,停機坪8個,各長1500米,寬30米,滑行道、聯絡道共長9500米,推機道長8800米,飛機掩體190餘個,各種附屬工程30餘項,還排除了敵機投下的重磅炸彈2000餘枚。他們不怕艱苦,不怕傷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中央軍委通電祝賀,朝鮮最高人民會議致函感謝。 [7] 
1952年12月23日,第37軍裁編,張世珍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董其武任軍長,裴周玉任政委,馬衞華任副軍長兼參謀長,張世珍任副軍長,曾威任副政委)第二副軍長,享受正軍級待遇。 [6] 
由於長期的軍旅生涯,張世珍早年就患有肝病,時重時輕,1954年肝病加劇,離職休養。 [7] 
1955年9月,張世珍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解放勳章 [7] 
張世珍少將1955年授銜照
1956年12月26日,張世珍在北京病逝,終年54歲。 [7] 

張世珍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解放勳章。 [7] 

張世珍人物評價

張世珍正派直爽,廉潔奉公,事業心很強。起義後有一段時間家距營房僅百餘步,但他半年不回家一次。他在自我鑑定中寫道:“個性孤僻,面貌冷淡,氣浮性躁,語粗色難。忽視客觀,偏持己見,律己不周,求人過嚴。修養不夠,學淺才短,公事話外,不慣私談。”這段評語可看出他為人處事之一斑。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