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一帖

鎖定
歙縣定潭“張一帖”一家被公認為歷史悠久、當代影響重大的世醫家族。張家世醫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痾,故被稱為“張一帖”。
“張一帖”之名始於明嘉靖年間,張守仁對內科疑難重症、雜病的治療有神效,並研製有 “十八羅漢”末藥,此藥由十八味組成,有疏風散寒、理氣和營、健胃寬中、滲濕利水的神效。
張守仁始,歷明、清、民國,已有400餘年、15代的歷史。2010年,“張一帖”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2月,“張一帖”16字家風家訓,被中紀委拍成傳統家規專題視頻 [1] 
中文名
張一帖
世醫起源
北宋張擴、南宋張杲
成名年代
明代
成名醫家
張守仁
祖傳末藥
十八羅漢
成名地點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度鎮定潭村
所屬流派
新安醫學
十三代傳人
張根桂
十四代傳人
張舜華李濟仁

張一帖世醫起源

“張一帖”為北宋名醫張擴的後裔,張擴曾跟隨當時的名醫龐安時學習,擅長治療傷寒。 [2]  其次子張師孟繼承父輩醫學,醫名也很高,其弟張揮、張揮之子張彥仁,都以醫名世。張彥仁之子張杲由儒而醫,其著作《醫説》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史傳記。 [3]  3代共5人行醫,可以説是徽州最早的醫學世家;張氏醫學由“滿田張”分支傳到“定潭張”,在明嘉靖年代從張守仁開始,由於醫術精湛,常一帖(劑)而愈,被稱為“張一帖”,世代相傳,由張根桂到張舜華李濟仁,已經傳承了14代,久盛不衰而成為新安醫學家族鏈的典型代表。 [4] 

張一帖傳承脈絡

自張守仁始,張家代代習醫,祖傳末藥也隨之世代相傳。略其分歧,擇之醫學成就顯著者,列守仁公之後十三代如下:張鳳詔、張賡虞、張康榮、張靈漢、張錫、張進德、張魁壽、張覺之、張秋林、張春太、張景餘、張根桂 [5]  第十四代傳人有張舜華李濟仁。二人育有4子1女。如今兩代人中,“五子三博士,兩代七教授”。有人以一副古聯,稍加整飾,整成二老晚年心境的寫照:“三博後兩學士堪稱五子登科,七教授八大夫乃是一帖傳人”。長子張其成、長女李豔、次子李梃、三子李標、幼子李梢 [6] 

張一帖人物簡介

張一帖張杲

張杲(1130~1210?),字季明,以儒醫著稱,活人甚多,潛心醫學50餘年,於宋淳熙十六年(1189)著成《醫説》10卷,全書49門,記載了宋以前名醫116人的醫學傳記,論述針灸、診斷等內容,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所蒐集的資料出處多可依據。 [7] 

張一帖張根桂

張根桂(1908~1957年),又名耀彩,安徽省歙縣定潭鄉人 [8] 

張一帖張舜華

張舜華(1934—),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副教授 [9] 

張一帖李濟仁

李濟仁(1931—),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首屆國醫大師 [10] 

張一帖張其成

張其成(1959-),著名國學專家,養生專家,中醫文化學家,文人書法家 [11] 

張一帖李梢

李梢(1973-),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張一帖張一帖家訓家規

“張一帖”16字家風家訓,被中紀委一眼相中,於2017年2月被中紀委拍成傳統家規專題視頻。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