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弱唇褶山溪鯢

鎖定
弱唇褶山溪鯢(學名:Batrachuperus cochranae)是小鯢科、山溪鯢屬有尾兩棲動物。成鯢吻部高,眼突出,唇褶弱;頸褶甚明顯,並在該部位形成一深的凹陷;口大,口角位於眼后角下方,其間距為眼前角至鼻孔的長度;上、下頜骨較發達;掌、蹠部無角質鞘;尾呈圓柱狀,向後逐漸側扁。
弱唇褶山溪鯢生活在海拔3500~3900米的高山區,常棲息於植被繁茂,地面極為陰濕的環境中,多見於藥用植物——羌活的根部潮濕的環境中。分佈於中國四川(寶興、小金)。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Batrachuperus cochranae
別    名
羌活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有尾目
亞    目
隱鰓鯢亞目
小鯢科
亞    科
小鯢亞科
山溪鯢屬
弱唇褶山溪鯢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u,1950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7] 
中文名
弱唇褶山溪鯢

弱唇褶山溪鯢形態特徵

弱唇褶山溪鯢
弱唇褶山溪鯢(6張)
成體:雄鯢全長120毫米左右,最大者達140毫米;雌鯢155毫米。軀幹渾圓;尾肌發達,尾呈圓柱狀,向後逐漸側扁。頭頂平坦,後部較寬扁;吻部高,吻端寬圓,吻稜不顯,鼻孔略近吻端;眼大而突出,眼徑與吻長相等;鼻間距大於眼間距;口大,口角位眼后角下方,其間距為眼前角至鼻孔之長度;唇褶弱,不甚明顯,不遮蓋下唇;上、下頜骨較發達,具細齒;犁骨齒兩短行,呈“∧”形,位內鼻孔內側稍前或略後,每側有小齒6~9枚;舌大,長橢圓形,幾佔整個口腔底部,僅兩側緣遊離。四肢較發達;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相遇;指、趾扁平,兩側無緣膜,基部無蹼,末端鈍圓;指4個,指長順序為2、3、4、1,第二、第三指幾等長;趾4個,趾長順序為3、2、4、1;掌、蹠突略顯或不顯。尾短,尾長短於頭體長;尾鰭褶低厚而平直,僅後段尾背鰭褶較薄,末端鈍圓。皮膚光滑;眼後至頸側有一條細縱膚溝,在口角上方分枝向下彎曲與口角處的短橫溝相交,頸側部位較突出;頭後至尾基部背中央無脊溝;體側有肋溝12條;咽喉部皮膚較厚,無縱膚地頸褶甚明顯,呈弧形,並在該部位形成一個淺凹陷;指、趾末端無黑色角化物,掌、蹠部無角質鞘。生活時背面黃褐色,除吻部外,均散佈以深棕色斑點,體型小者斑點更清晰;腹面灰黃色。
第二性徵雄鯢肛部微隆起,肛裂呈“Y”形,其前端短橫裂中央有一小乳突(Liu,1950),但四川省小金3尾雄鯢標本的小乳突不明顯。 [3] 

弱唇褶山溪鯢棲息環境

弱唇褶山溪鯢生活在海拔3500~3900米的高山區,常棲息於植被繁茂,地面極為陰濕的環境中,多見於藥用植物——羌活的根部潮濕的環境中。 [3] 

弱唇褶山溪鯢分佈範圍

中國特有種,分佈於中國四川(寶興、小金)。 [3] 
弱唇褶山溪鯢分佈圖 弱唇褶山溪鯢分佈圖 [4]

弱唇褶山溪鯢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易危(VU)。 [4]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5] 
種羣狀態:該鯢有藥用價值,過度利用和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羣數量減少。受脅等級:瀕危(EN)。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