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弟(d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2]  。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中。該字也出現在《爾雅·釋親》和《呂氏春秋·原亂》等文獻中。本義是指秩序,後引申為弟弟,親族中年紀較小的男子,朋友間對自己的謙稱。
中文名
拼    音
dì ,tì ,tuí
部    首
字    碼
5F1F
五    筆
uxht
倉    頡
cnlh
鄭    碼
udyz
字    級
一級(編號0854) [2] 
平水韻
去聲八霽 [3] 
注    音
ㄉㄧˋ,ㄊㄧˋ,ㄊㄨㄟˊ
總筆畫
7
部外筆畫
4
四角碼
80227
異體字
𠂖、𢦢、悌、第、弚
筆順編號
4351523
字形分析
單一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5F1F

字形源流

會意字。從必、從己,像柲纏韋形, 《説文》 以為“韋束之次第也”。戰國文字字形相沿襲,亦有一些變化,主要是柲形變直豎為向右(偶向左)的斜畫,隨之下端的一橫也變成一撇;亦有不作一撇而作圓點的。纏韋形亦有簡化。秦小篆、漢隸的寫法都受戰國文字的影響。弟古多用為兄弟之弟。《包山楚簡》151:“步死,無子,其弟番(後)之。”《侯馬盟書》309 有“兄弟”一詞。《詩·邶風·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據。”戰國文字中還有“敱弟”一詞,信陽楚墓竹簡1.011:“敱弟君子”,敱讀豈,“豈弟”見《詩·齊風·載驅》,毛傳訓“豈弟”為“樂易也”。 [5] 

詳細釋義

字詞理解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秩序,次序
order
亂必有弟。大亂五,小亂三。——《呂氏春秋·原亂》

弟弟
younger brother
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爾雅·釋親》
如兄如弟。——《詩·邶風·穀風》
兄弟
泛指親戚或親族中輩分相同的而年紀較小的男子
cousin

表弟;堂弟;弟長
朋友相互間的謙稱——多用於書信中
use dinplace of “I”

小弟;愚弟
門生;學生
disciple

徒弟;弟子
古代亦稱妹為弟
younger sister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姓氏 [10] 



助詞
古同“第”,用在整數的數詞前面,表示次序。


弟一
副詞
古同“第”,但。




通“悌”。對兄長恭敬有禮
respect brother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
國有禮有樂,有詩有畫,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辯。——《商君書·去強》

tuí

頹唐;柔順。


弟靡
參考資料 [1]  [10]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弟【卷五】【弟部】特計切。
韋束之次弟也。從古字之象。凡弟之屬皆從弟。𠂖,古文弟,從古文韋省,丿聲。

説文解字注

(弟)韋束之次弟也。以韋束物。如輈五束、衡三束之類。束之不一則有次弟也。引伸之為凡次弟之弟、為兄弟之弟、為豈弟之弟。詩正義引説文有第字。從古文之象。文各本作字。今正。説文小篆有從古文之像似者凡三。曰弟、曰革、曰民。皆各像其古文為之。特計切。十五部。凡弟之屬皆從弟。
(𠂖)古文弟。從古文韋省。古文韋見韋部。丿聲。丿、右戾也。房密匹蔑二切。 [1]  [9] 

康熙字典

〔古文〕𠂖、𢦢。
《廣韻》徒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待禮切。並第上聲。《説文》:朿韋之次第也。《釋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廣韻》:今為兄弟字。《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書·君陳》:惟孝友于兄弟。
又與悌通。《廣雅》:弟,順也,言順於兄。《禮·曲禮》:僚友稱其弟也。
又易也。《廣韻》:愷悌,一作豈弟。《詩·齊風》:齊子豈弟。傳:豈,樂也。弟,易也。
又《廣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音第。義同。◎按《集韻》以兄弟豈弟之弟為上聲,孝弟之弟為去聲。據《廣韻》薺、霽二韻弟俱訓兄弟,霽韻悌訓孝悌,又上聲。宋《禮部韻》悌訓愷悌,上去二聲通押,則兄弟、豈弟、孝弟,俱可通用上去二聲也。 [4] 

古籍書影

古籍書影 古籍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徒禮切/特計切
dʰiɛi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特計切/徒禮切
dʰiɛi
集韻
平聲

全濁
徒回切
duɒi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蕩以切
die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待禮切
dʰiɛi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大計切
dɛi
入聲

開口呼
全濁
待亦切
diæk
韻略

上聲






待禮切


去聲






大計切

增韻

上聲






待禮切


去聲






大計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全濁

ti
中州音韻

去聲






唐利切

洪武音韻

上聲



全濁
待禮切
d‘i

去聲



全濁
大計切
d‘i
參考資料 [6]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ər
先秦
王力系統
d
ie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ie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e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idx



iəi



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iəi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iəi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iæ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e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
ie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iɛ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iɛ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ie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iei
參考資料 [7-8]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8-26]
  • 3.    平水韻表(完整版)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20-08-26]
  • 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6月:301
  • 5.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7月:488
  • 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06]
  • 7.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06]
  • 8.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06]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12:822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9月: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