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祐樘

鎖定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 [2]  -1505年6月8日 [4]  ),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9月22日 [3]  -1505年6月8日 [4]  在位),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宮人紀氏(孝穆紀太后)。 [1]  [49] 
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祐樘被冊立為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祐樘即位,年號“弘治 [3]  。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女色,勤於政事,廣開言路。在位之初,貶斥方士李孜省、太監梁芳、外戚萬喜等;遣散“傳奉官”二千餘人。又罷遣禪師真人法王國師等一千餘人。相繼起用丘濬徐溥劉健謝遷李東陽等入閣,以王恕馬文升劉大夏戴珊等執掌六部。為解決財政危機,下詔減省光祿寺費用,屢次明令禁宗室、勳戚侵佔民田。朱祐樘重視司法,曾組織編纂《大明會典》,修訂《問刑條例》。史稱其統治為“弘治中興”。雖在統治中後期寵信宦官李廣,但能改過自新。不過此時土地、户籍、軍伍嚴重空虛,亦出現一定統治危機。 [49]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在乾清宮駕崩,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歲。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泰陵 [4]  [58]  有詩集五卷 [57]  ,今多散佚。
作為守成之君,朱祐樘在“法祖”的旗幟下,對祖制有完善與創新,革除前數朝諸項弊政,全面推行新政。在他的帶領下,弘治君臣較好地處理了各種政治問題,營造了“中興”的局面。因此,歷代史家對朱祐樘的評價普遍較高,將其稱頌為賢君,比於漢文帝、宋仁宗 [50] 
全    名
朱祐樘
別    名
明孝宗
弘治帝
敬皇帝(諡號簡稱) [56] 
泰陵(以陵寢名指代) [56] 
諡    號
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1] 
廟    號
孝宗 [4] 
年    號
弘治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直隸順天府(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470年7月30日(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 [2] 
逝世日期
1505年6月8日(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
逝世地
北京紫禁城乾清宮 [4] 
陵    墓
泰陵 [4] 
安葬地
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
在位時間
1487年9月22日 至 1505年6月8日 [3-4] 
前    任
明憲宗朱見深
繼    任
明武宗朱厚照
主要成就
修《會典》,立制度,開創“弘治中興
主要作品
詩集五卷(多已佚失) [57] 

朱祐樘人物生平

朱祐樘幼年坎坷

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1470年7月30日),朱祐樘生於北京紫禁城西宮。他的生母紀氏(參見詞條孝穆紀皇后),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大藤峽起義平息後,紀氏被俘入宮中,後被明憲宗朱見深臨幸,遂誕下朱祐樘。 [1-2] 
成化十一年(1475年)五月十九日,憲宗正式對外公開了這個兒子,並取名“祐樘”,這是他名字的由來。 [37]  同年九月二十日,朱祐樘被冊立為皇太子 [38] 關於朱祐樘幼年時與萬貴妃的糾葛,參見“人物爭議”目錄
成化十四年(1478年)三月初二日,朱祐樘行冠禮 [39]  同年出閣講學。朱祐樘頗聰穎,也較用功,每背誦所講過的書,未嘗有錯誤。聽講時,專心注目,不轉移視聽。他還注重禮貌,講官誤讀了字時,他不加指責,只是不跟着讀而已,待講官改讀以後方才應接。後來,憲宗主持制定了《文華大訓》,有時也以此進講。每當此時,朱祐樘必令左右撤案,離開座位立聽,聽罷又才復坐。在朱祐樘成長的過程中,司禮監太監覃吉起了較好的作用。覃吉朝夕相伴,侍奉惟謹。他還向朱祐樘口授四書,談論古今政典、天下民情以及農桑軍務等等。憲宗向朱祐樘賜予莊田,覃吉勸其不要接受,説:“天下將來都是太子所有,無須要什麼莊田。”有一次,朱祐樘偶然與內侍一道誦佛經,聽見覃吉來了,趕快放下換成《孝經》。其實覃吉已經知道了,卻明知故問:“太子在誦佛經嗎?”朱祐樘答道:“沒有,是《孝經》。”覃吉説:“很好,佛書荒誕不可信。”覃吉雖然身為宦官,卻叮嚀朱祐樘要防止宦官擅權。他説:“奴才老了,沒有什麼奢望,願他日天下有賢主!” [40] 

朱祐樘繼承皇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十三日,憲宗身體不適。十七日,朱祐樘開始在文華殿攝事”。二十二日,憲宗駕崩。 [59]  九月初六日(9月22日),朱祐樘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 [3] 

朱祐樘弘治中興

主詞條:弘治中興
朱祐樘身弱多病,但即位之後,仍勤於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助自己辦理政務。同時,朱祐樘又在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採納吏部侍郎楊守陳的建議,重開大小經筵 [5]  [60]  ,向羣臣諮詢治國之道。他還開闢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餘的時間,與內閣共同切磋治國之道,商議政事。
朱祐樘不拘泥守舊,敢於否定前任憲宗的政既定政策。成化年間,憲宗寵信佛道,致使許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朱祐樘詔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將前朝的法王、國師、真人、國子等封號一律革除,處死曾經妖僧繼曉,使文武百官相慶 [6]  。他即位後,還把前朝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監梁芳 [7]  、萬貴妃的弟弟萬喜 [7]  等人一一做了處理。內閣首輔萬安被罷官 [8]  ,梁芳被下獄,李孜省被流放 [9]  ,同時,朱祐樘罷免右通政任傑侍郎蒯鋼等 [10]  一千餘人。此舉有利於去除冗員,提高朝廷的辦事效率。
明佚名《明帝后半身像(一)》冊中的朱祐樘 明佚名《明帝后半身像(一)》冊中的朱祐樘 [48]
朱祐樘曾將四品以上官員名單貼在宮內文華殿壁牆上 [11]  ,平時熟記,做到心中有數,意在掌握官員動態,不受矇蔽。他每天上朝聽政,除早朝外,還恢復早已廢棄的晚朝制度;常批閲奏章到很晚,從來不允許太監代批奏章。有一天,仁壽宮起火,人慌馬亂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沒合一會眼,因此他沒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眾大臣説明原因,向眾臣請假。
由於朱祐樘鋭意求治,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紛紛上言,或痛陳時弊,或廣進方略。馬文升上時政十五事,包括選賢能、禁貪污、正刑獄、廣儲積、恤士人、節費用、撫四裔、整武備等諸多方面,朱祐樘無不大為讚賞,一一付諸實施,這對弘治朝興利除弊起了積極的作用。
朱祐樘待臣下很寬厚,能推心置腹,從未鞭打過大臣,因此,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形同家人。朱祐樘對臣下寬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時,必派鋪軍執燈傳送。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如此曲體臣下,確屬相當不易。這樣,一大批以廉潔、勤奮、有事業心、以國為家的賢臣得以有機會施展才幹,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朱祐樘還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每天的早晚朝之外,還每天兩次在平台召見有關大臣議事,稱為“平台召見”的朝參新方式。
經過朱祐樘的努力,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是明朝歷史上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

朱祐樘統治後期

明孝宗 明孝宗
由於朱祐樘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好。因此,朱祐樘希望通過佛道之術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因此一些奸佞之輩再次混入宮中,再次禍亂朝政。深得寵信的宦官李廣就是其中之一。後來李廣畏罪自殺,朱祐樘認為李廣家中有天書,命人搜尋,卻搜出了李廣貪污、受賄的賬本,他這才有所醒悟。此後,朱祐樘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遠離佞臣,重用劉大夏戴珊等賢臣,大力整頓朝綱,可是過大的工作強度也徹底拖垮了他的身體。

朱祐樘英年早逝

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二十九日起,朱祐樘突感身體不適,到五月初六日已經病危,急召閣臣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入乾清宮接受顧命 [4]  ,命傳位於皇太子朱厚照。他抓着劉健的手道:“先生們輔導辛苦,朕都清楚。”又説:“東宮(朱厚照)聰明,但年紀尚小。先生們可常常請他出來讀書,輔導他做個好人。”劉健等淚流滿面,請朱祐樘“寬心少慮”。隨後,君臣交談許久,“前後數百言”。 [4]  [58] 
弘治十八年初七日(1505年6月8日),朱祐樘又召來朱厚照,告誡道:“朕不豫,皇帝給東宮做。(喪葬)禮儀都按先帝遺典進行,祭祀用素羞。東宮務必要遵守祖宗成法,孝養兩宮,進學修德,任用賢能,不得怠荒,永保貞吉。”午刻,朱祐樘在乾清宮崩逝,年僅三十六歲,共在位十八年。同日,太子朱厚照即位,即明武宗。六月初七日,朱厚照為他上諡號為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 [61]  。十月,葬於泰陵 [4]  [58] 

朱祐樘為政舉措

朱祐樘政治

  • 選賢任能
明孝宗畫像 明孝宗畫像
在用人準則上,朱祐樘完善了明朝的官吏考察制度,即選庶吉士制度;首創選貢制,為選拔正臣從制度上給予了保證:
  1. 關於官吏考察制度,朱祐樘規定了考察時間,擴大了考察範圍。以往,京官雖有十年考察的條文規定,但居官大多僅九年,有的因年勞轉遷,有的因服除改補,大多不能滿足十年之期。為嚴格執行考察制度,弘治時定為諫官六年一考察。朱祐樘還規定;外官三年一朝覲,以辰、戌、醜、末進行歲察,從而在時間上給予一定的保證。從考察範圍來看,以往,各處參將等武官雖與布政使、按察使二司文臣相等,但從無考察之例,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朱祐樘開始命考察武職鎮守等官。以往,欽天監和太醫院官員是否參加考察,各朝並無統一規定,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朱祐樘今兩京五品以下,包括欽天監和太醫院官員一律參加考察。三月,還將以前不由吏部考察的翰林院改為由吏部會同翰林院掌印官考察。九月,規定王府輔導官也要參加考察。 [54] 
  2. 關於選庶吉士的制度,鑑於歷朝關於選庶吉士的時間、主管部門、選拔辦法及人數均無規定,或間科一選,或連科屢選,或數科不選,或台二科同選;有時由內閣自選,有時由禮部選送,有時內閣和禮郎同選;有時限年歲,有時限地方,有時採譽望,有時就廷試試卷中查取,有時另出題考試,均無定製。朱祐樘遂定一次開科,一次選用,由內閣和吏禮二部考選,並規定了考試辦法,自此成為定製。 [54] 
  3. 關於選貢,則為朱祐樘首創。明初歲貢,一定由學行端莊、文理優長者充選,但後來只取食廩年深者,造成英才大多被滯留的現象。朱祐樘遂令提學行選貢之法:不分廩膳,增廣生員,通行考選,務求學行兼優,年富力強,累試優等者以充貢,從而保證了英才入選。 [54] 
朱祐樘的這些措施,使大量有才者得以進入朝廷任職,形成“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局面,保證了弘治各項改良措施的實施。 [54] 
弘治年間任用的主要內外官吏
劉吉徐溥劉健 [9]  丘濬 [12] 李東陽 [13] 謝遷
六部
兩都御史
宦官
  • 信用閣部
朱祐樘尊重內閣,將內閣地位提高於六部之上。以往,吏部尚書職位高於閣臣。洪熙時,大學士楊士奇加至三孤兼尚書銜,然品敍位居吏部尚書蹇義及夏原吉之下。弘治四年(1491年),丘濬以禮部尚書入閣,當時王恕任吏部尚書,為六卿之長,位居丘濬之上。而至弘治六年(1493年)二月內宴時,朱祐樘便改讓丘濬居王恕之上,以後,由侍郎、詹事入閣的人,班皆列於六部尚書之上了。朱祐樘的這一作法,適應了宣德以後閣權增長的趨勢。而他自己是較為信任內閣的明朝皇帝,當時,徐溥為首輔,劉健班列第二,後李東陽、謝遷先後入閣,同心輔政。事有不可行之處,諸閣臣常共爭之,等到徐溥致仕後,劉健與李東陽、謝遷三人蔘與軍國要務,更被天下稱為賢相。 [54] 
朱祐樘曾在弘治十年(1497年)、弘治十三年(1500年)、弘治十七年(1504年)數次召對閣臣面決政事。據計,他統治的十八年中共召見閣臣九次 [62]  。弘治十年(1497年)的召見是與閣臣徐溥的《請親閣臣疏》有關。徐溥認為“且本朝列聖,自洪武以至天順年間,時常面召儒臣,諮議政事。今朝參之外,不得一望天顏,所以通達下情者,惟在章奏。又不以時斷決,其於政體,實為有礙” [63]  。朱祐樘表示接受批評。三月二十二日,在御經筵之後,他宣召大學士徐溥、劉健、李東陽和謝遷至文華殿,命太監取諸可題奏本,付與四人,説:“與先生輩計較。”徐溥等看畢,“相與議定批辭,以次陳奏,得允,乃錄丁紙上以進。上覽畢,親批本面,或更定二三字,或刪去一二句,皆應手疾書,宸翰清逸,略無凝滯” [64-65]  。 這是一種典型的面賜裁決的形式。弘治十三年(1500年)五月,召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到平台,拿出兵部推舉京營提督各官疏,“逐名訪問”,朱祐樘當面裁決,命司禮監準備紙筆,親自寫敕,當即交付兵部施行。這種處決政務的方式的最大優點就在於減少了內閣與皇帝之間的中間繁瑣環節,內閣的票擬立即轉化為行政命令。皇帝遇有疑問,也可就地訪問閣臣,而不必通過宦官來傳,旨,因而最有利於避免中間環節的舞弊與權力分享。對於閣臣來説,這是一種理想的處決政務的方式。朱祐樘的這幾次召對成為後來閣臣常用來爭取面見的有力武器,對以後的歷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66] 
  • 嚴管宦官
鑑於前朝宦官專權亂政的教訓,朱祐樘對宦官嚴加管束,東廠、錦衣衞再不敢任意行事,只能奉守本職,因而幾任錦衣指揮大致都能持法公允,用刑寬鬆。這是明中後期其他朝代所罕見的現象。但弘治朝也出現了受寵亂政的宦官李廣
  • 修訂刑律
朱祐樘更正律制,對刑罰運用十分慎重。弘治十三年(1500年),制定《問刑條例》;弘治十五年(1502年),編成《大明會典》,刪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項殘暴的法令。他命內外慎刑獄,任用的執法官吏比較賢明公正。故後世學者認為:“明之一代立法創制,皆在太祖之世。至孝宗朝,始有修明之舉。” [60] 

朱祐樘經濟

  • 體恤民生
朱祐樘力求節儉,詔減皇宮的開支與供奉,不大興土木,主張節約費用。他雖沒有從制度上對賦役進行突出的改革,但較為體恤民生,多次下詔減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有時甚至還拿出官府的財物,對災民進行救濟。這類記載史書中極多,其中規模較大的便有如下幾次:弘治三年(1490年)二月十日,“免河南被災秋糧”。同月十二日,户部請免南、湖廣税糧,朱祐樘全部批准。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因發生水災,下詔“停蘇州、浙江今年織造”。弘治六年(1493年),全年中“以災蠲者,兩京外,山西太原諸府平陽諸縣夏税,河南開封諸府夏税之半,祥符諸縣秋糧。又免瀋陽衞屯糧六萬四千餘石。則自蘇松外,山東飢甚,巡撫王霽先後請發幫金五十餘萬,米二百餘萬石,選廉能史驗口給之,凡活饑民二百六十餘萬”。弘治十一年(1498年),免南畿、山西、陝西、廣東、廣西受災税糧。弘治十四年(1501年),對兩畿、江西、山東、河南等災區的既免税糧,又搞濟。弘治十六年(1503年)九月,賑濟兩畿、浙江、山東、河南、湖廣等地的受災軍民。上列事例,雖非全面統計,但從中已可看出,弘治時期的減免賦税和販濟災民,次數相當之多,涉及的地區相當之廣。 [53] 
此外,朱祐樘還禁止宗室、勳戚奏請田土及受人投獻,禁止勢力人家侵奪民利。有一次,朱祐樘特地派遣手下人送羊送酒到黃河工地上,犒勞治理黃河的劉大夏及河工人員。這些都十分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史家稱讚他“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其中可能有溢美之詞,不過,與前後幾朝相比,弘治時期的朝政的確算是清明的。弘治以前和之後,都曾發生過較多的農民起義,形成了明中期農民起義的兩個高潮,而惟獨這個時期農民起義發生極少,是政治上的一個相對穩定時期。 [53] 
  • 興修水利
弘治時期,朱祐樘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口,朱祐樘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領5萬人修治 [14]  。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氾濫成災。他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歷時近三年方告完成。從此,蘇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為魚米之鄉。
  • 户口增長
弘治朝,明朝國家税收增至二千七百萬石,成為明中葉賦入高峯。同時,人口也一直在比較穩定地增長,從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治十七年(1504年)達10508935户,人口數則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朱祐樘軍事

  • 整頓軍備
明代自正統以來,軍事武備逐漸走向衰落,京軍疲憊,邊防鬆弛。為振興軍備,朱祐樘依靠以兵部尚書馬文升為主要代表的朝臣,在京軍整頓與邊備守禦上做了種種努力,採取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多少改變了邊備空虛的弱態,為“弘治中興”贏得了相對安定的外部環境。但因積弊年深日久,弘治一朝的軍隊和邊防問題依舊百弊叢生,這些小修小補更加難以扭轉明朝軍事力量日益衰落的趨勢。 [23] 
  • 守邊策略
朱祐樘奉行和平政策,對韃靼的侵略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韃靼小王子時戰時和,不時侵擾明境。朱祐樘統治期間,對韃靼小王子、火篩等的多次入侵只是採取抗戰驅趕之策,如弘治元年(1488年)都指揮廖冰擊敗小王子於蘭州 [18]  。弘治十年(1497年)甘肅總兵官劉寧敗小王子於涼州、弘治十三年(1500年)甘肅參將楊翥敗小王子於黑山、弘治十六年(1503年)朱暉襲小王子於河套。但戰果不顯。
  • 剿套之議
成化年間,房能、李實、白圭力主搜套,後雖有紅鹽池之戰的敗套,然仍不能復套守東勝,竟築延綏邊牆。弘治時,陝西監察御史李鸞上奏因明庭棄守東勝衞,導致現在明朝官兵面對以東勝衞舊地為基地的韃靼凡數十的入寇一籌莫展,被戮、掠人、畜不可勝計。面對輕騎俟間竊入,殺擄人畜,官軍截殺必有報復之心的韃靼人,吏部右侍郎王鏊力主遣死士搗巢剿套,朱祐樘意動,被大臣贊為真英主,南京刑部員外郎李祚、户科右給事胡世忠以宋夏之警例,建議朱祐樘效仿唐朝築三受降城。但這些提議,都因為明軍紀律下降而不能從行。 [20-21] 

朱祐樘民族

  • 哈密事務
朱祐樘在位時期,明軍先後三次收復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復。羽奴思統治吐魯番地區後,開始與明朝爭奪對哈密地區的控制權。弘治元年(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襲封哈密忠順王 [15]  ,“給金印,冠服”,恢復故土。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誘殺罕慎,又據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貢。明朝識破其詭計,阿黑麻只得獻還哈密金印。弘治六年(1493年),阿黑麻再佔哈密 [17]  ,令其尊長牙蘭守護哈密,並不時搶掠沙州等地威脅各衞歸順,為患不已。弘治十年(1497年),馬文升前往平撫,匯同河西諸衞及諸部落族數千人,襲哈密城,牙蘭等人逃跑,哈密收復。當時朝廷中有人主張放棄哈密,但朱祐樘主張堅決出兵收復哈密,並立即委派馬文升率軍大敗吐魯番軍,收復哈密。 [16] 
  • 蠻莫之爭
蠻莫地位置極其重要,其地“緊靠孟養東部大金沙江東岸,垂於孟養胸前,又為自幹崖、南甸、隴川西南入孟密、緬甸的門户”,孟密崛起時控制蠻莫得以步步蠶食木邦,而孟養過江也盡力佔據蠻莫,對邊地各土司產生威脅。孟密、孟養得以相繼在土司爭鬥中佔有重要優勢,與控制蠻莫地區有着重要的關係。自成化年間到弘治十六年(1503年),蠻莫兩易其主,成為司爭奪的重要地區。雲南巡撫陳金考慮到這些因素,認為蠻莫“認為蠻莫“不可復木邦、孟密,又不各畀隴川、幹崖、南甸宣撫司”,最好開設衙門,由騰衝派兵守禦。但以朱祐樘為首的明廷因“地方懸遠,瘴癘難守”等因素,將其重新劃歸木邦,引起孟密等土司的強烈不滿孟密與木邦雙方暫時和好的局面也因此而遭到破壞。雖然因孟養的侵入而導致實力削弱,但孟密仍堅持要與木邦爭奪蠻莫,雙方的仇恨重新被點燃,邊地的穩定也就無法真正實現。可以説,在蠻莫歸屬問題上,朱祐樘等人的處理不當,是導致土司間再起爭端的關鍵因素。 [22] 

朱祐樘外交

朱祐樘在位時,明朝的鄰邦或屬國,如安南、暹羅、烏斯藏、琉球、占城、撒馬兒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則不定期來明朝入貢。 [19] 

朱祐樘歷史評價

朱祐樘即位初,朝鮮進香使李封曾入朝參與憲宗喪禮,回國後,朝鮮國王李娎問:“新皇帝政治何如?”李封答:“政治嚴明,內外清肅,故有上書言欲誅萬氏族親者。又有言當朝大臣過失者。”一年後,另一位朝鮮使臣蔡壽啓使明回國,對李娎説:“皇帝法令嚴明,中朝人皆稱聖明。以先朝老宦皆移置於先皇陵側。朝廷庶務皆委於賢士大夫。” [71] 
朱厚照(以其名義下發的“大行皇帝尊諡詔”):“洪惟我皇考大行皇帝,以聖德膺天命,嗣大歷服,越十有八年。敬天法祖,尊親睦族。親賢愛民之心,靡所不至。用是民生乂安,海宇寧謐。治理之盛,超軼往代,於前烈有光焉。” [61] 
劉健謝遷等:“上天性誠篤,簡言慎動,涵養充實,而未嘗自耀,淵然莫測也。……惟我朝自洪武之創業,永樂之定難,幾六十年,已立億萬載太平之基矣。及洪熙之勵精,宣德、正統之休養生息,天順之振厲,成化之豐豫,又六十餘年,氣運之盛,於斯為至。上以戊申紀元,符於太祖以十八嗣位,合於憲宗。繼體守成之道,光前褡後之業,方諸古人,若漢之文帝、宋之仁宗者,固不足議。上儷三代,成康其儔乎?然即聖心而充之,堯舜之治不外是也。神功聖德,播在天下,昭於後世者,固非文字所可模擬。” [58] 
鄭曉:“十九年間,財以足民為富,兵以薄伐為威,刑以緩死為恩,禮以隨時為大,可謂與民休息,培植元氣者矣。內外安寧,幾至刑措。商周甲戊成康之盛,何以加焉!升遐之日,萬方哀痛,如喪考妣,豈偶然哉!豈偶然哉!” [50] 
鄧元錫:“聞諸父老言,敬皇帝之世,太平有象也。君臣恭和、海內雍安。兆氓益殷熾阜裕,學士爭遊情於三代兩漢之文。洋洋巍巍,斯為盛。語曰:日中必礟,即欲為國家建治平無疆之統,斯千載一時矣。” [50] 
李維楨:“體貌大臣,開廣言路,節用愛人,休息乎無為。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德澤上昭天,下漏泉。至於今父老稱弘治之盛,雖漢文、宋仁,何以加焉!” [50] 
  • 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十八年中,深仁厚澤,幾於必世,遠非漢宋可及。説者猶曰:外戚太厚,賜予太廣,此皆自兩太后起見,即慶贊亦所不險,愈見其大。又曰:冗員太多,則先朝傳奉,革之殆盡。曰:中貴太盛,則李廣至於自盡,苗逵不聞弄權。蓋寬以成其孝,節以制其流,內外時措,各有攸當。稱曰聖主,又何疑焉! [50] 
  • 敬皇帝恭儉慈恕,寬仁愛人,清閒之燕,端坐肅然,檢束身心,謂:“嘗宜如是。”至於臨朝聽政,剛毅果斷,人莫敢撓。而又霽色虛懷,勵精訪落。諫説雖切,每見優容。顧問大臣,殆無虛日。減膳節用,尚德緩刑。織造之役常紓,蠲租之詔屢下。十八年間,與民休息,培養太和。跡其治效,已庶幾於唐虞三代之盛矣。 [56] 
何喬遠:“帝仁心為質,佈政優優。右威左德,先賞後罰。至於外戚太厚,中貴太盛,賜予太廣,寧與之為有餘,可謂如天之度,末年而聖。崩殂之日,深山窮谷,田畯紅女,無不哀吟思慕,若喪考妣,家比成康焉。” [70] 
談遷:“雖壽寧之戚,天下豔之,然寵如竇憲,尚難泌水之園;驕即武安,未請考工之宅。則帝心之端可知矣。” [50] 
查繼佐:“帝業幾於光昌矣。羣賢輻輳,任用得宜,暖閣商量,尤堪口法。斥妖淫,闢冗異,停採獻,罷傳升,革倉差,正抽分,種種明斷外,尤莫難於孝穆、孝肅之別祀,萬貴妃之免議,於肅愍之旌功。所謂情而安之於義,又列闢之所不能忘也。升遐之日,萬姓哀號,豈偶然哉!若夫待外戚過厚,賜予頗濫,冗員尚多,中貴太盛,囗或移心齋醮,紛費囗,蓋積漸者久,未能遽革也。夫果深有得於《太極》、《西銘》諸圖書,即何難騎龍而上仙哉!” [50] 
谷應泰:“三代而上,成、康、啓、甲尚矣。降是,其漢文、宋仁乎?乃予所聞,於明之孝宗近是。……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餘年矣。海內乂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盜賊不作,可謂和樂者乎!而孝宗恭儉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輔,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絕嬖倖之門。卻珍奇,放鷹犬,抑外戚,裁中官,平台暖閣,經筵午朝,無不訪問疾苦,旁求治安。非如曲江興慶,賞花釣魚,歌鳳凰於卷阿,醉豐草於湛露,流連清燕,擬跡成周,恣詠太平,比蹤虞德者也。當是時,冰鑑則有王恕、彭韶;練達則有馬文升、劉大夏;老成則有劉健、謝遷;文章則有王鏊、丘浚;刑憲則有閔珪、戴珊。夫孔甲好龍,真龍降豢;孝武好馬,天馬西來。上所好者,下有甚焉。延攬之門開,外吏封還誥敕;誹謗之禁疏,小臣執奏椒姻。黃鐘大呂,能生瓦石之音;帝室皇居,不棄櫨梃之器。雍雍濟濟,斯為盛矣!然而郭鏞、李廣以中宮進,壽寧、二張以外戚進,燒煉齋醮以方士進,番僧慶贊以沙門進。夫弘恭、石顯,已在病已之朝;廖光、鄧騭,不絕馬、鄧之世。牛腹玉杯,能號後元;譯書天竺,進自永平。蓋盛陽之月,必有伏陰,舜、禹之朝,不無共、鯀。得志則虎變,失志則鼠伏,用之則風生,不用則泥蟠。是故管隰在朝,刁開難亂;孔明作相,黃皓無權。世豈有無小人之日哉?人君進賢退不肖之間,安危倚伏不可不審也。” [52] 
張廷玉等:“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啓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16]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55] 
  • 至五年,而帝欲封后弟伯爵,吉謂無以處太后家子弟,乃遣中官至其家諷令致仕,則帝之進賢退不肖猶少英斷,且未能處以至公,固未能如宣德以前用人行政氣象。 [60] 
  • 弘治一朝,多用正士,然初年則首輔劉吉未退,頗受沮撓,至宦官則僅免肆惡。帝於奏請裁抑之臣,率不能用,或且罪之。 [60] 
  • 此亦帝之不得賢后(指張皇后蠹政)為助,又不能裁製外戚如祖宗時,皆仁而不斷之現象也。 [60] 
白壽彝:在明中後期,如孝宗那樣始終“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輔,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絕嬖倖之門”的皇帝可説是絕無僅有的。無怪乎史家將其與漢文帝、宋仁宗並稱。而孝宗一朝,由於政治清明,相對而言,社會矛盾也相對得到緩和,其時農民起義也較前朝後代少得多。然而,弘治時期畢竟處於明中後期階段,前幾朝積累下來的問題已嚴重地顯現出來。 [24] 
李夢之:“弘治當然不同於太祖、太宗的創業,他是守成之君。作為封建皇帝,其政策出發點是維護封建統治,而其政權的基礎是地主階級,他還要依靠多數地主的支持,因此,他的改良,或者説是新政,只能是修修補補,而不可能是根本性的變革。再加上他個人性格的因素,使這些修修補補,也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作為守成之君,他已經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25] 
朱子彥:“有明一代,孝宗皇帝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針對時弊,澄吏治、抑勳貴、慎刑法、固邊防、尚儉約、求直言、用賢能,取得了‘弘治中興’的治績。” [26] 
劉隆有:“明孝宗朱祐樘為政頗多靚麗和温馨,史稱‘弘治中興’,是三百年明史罕見的最富暖意、最得人心的篇章。在漫長的華夏古史上,也屬深藴人性光輝的卷帙,《明史紀事本末》將其比之於西漢文帝和北宋仁宗之時。以明孝宗、劉大夏為主角的弘治勤政,也成為我國古史上最為感人的年代之一。” [27] 
盧忠帥:“但受傳統思想及自身經歷的影響,明孝宗仍有一些弊政,如寵信權臣、宦官,偏袒外戚、宗親,沉迷佛道、宮廷娛樂等。而這些弊政,不僅對當朝產生了不利影響,也為後來明武宗的腐敗埋下了伏筆。” [28] 
伍弱文:“朱祐樘在位共18年,勵精圖治,驅除奸佞,整飭吏治,重用賢臣,革除前朝弊政,採取保泰持盈的政策,保持了明朝的強盛地位,出現了‘弘治中興’的局面。朱祐樘是中國歷史上最人性化的皇帝之一。他的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29] 

朱祐樘軼事典故

朱祐樘三德才藝

朱祐樘在太子時期,得到博學多才的程敏政、劉健等人的指點,熟讀經史,養成“仁孝恭儉”的品格。即位後仍然手不釋卷,經常閲讀《孝經》《尚書》《朱熹家禮》《大明律》,稍有疑問立即請教儒臣法吏。無怪乎人們稱讚他是明朝最為遵循儒家倫理規範的皇帝。中國古代有“三不朽”的説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在明代皇帝中,儘管朱祐樘在遵守儒家的倫理上做得算是最嚴謹的了,卻不願放棄他對於藝術的愛好。
《明史·藝文志》,可以看到朱祐樘有《詩集》5卷 [57]  ,可惜已經失傳。除了在詩歌方面的興趣,朱祐樘對於繪畫、彈琴也很喜愛。清人姜紹書就提到朱祐樘愛好繪畫與琴道的事情。當時,針對朱祐樘閒暇時彈琴的愛好,言官們就紛紛上疏勸説。朱祐樘看到奏疏後,笑着對近侍説:“彈琴對政事有什麼損害?還要勞煩這些人説。”他本人對言官的勸諫雖不以為然,卻也不以為忤,這正表現了他寬容的一面。他還儘可能地避免來自士大夫們的批評。例如,他擅長繪畫,宮中也有許多畫師。有一次,他賜給畫師吳偉幾匹綵緞,害怕言官們知道後沒完地議論,對吳偉説:“趕快拿着回去,不要讓酸子(此指言官)知道!” [67] 

朱祐樘善良寬容

朱祐樘在處理萬貴妃一事上,最能體現自己的寬容。儘管傳説中他的母親紀氏是被萬貴妃害死的,但當弘治初年,御史曹璘請求削去萬妃的諡號,魚台縣丞徐頊則請求逮捕當時診視紀太后的諸位醫官並逮捕萬氏家屬,查問紀太后過世時的真實狀況時,朱祐樘卻認為這樣的做法是違背先帝的意願,拒絕接受。 [68] 

朱祐樘厲行勤儉

朱祐樘在生活上也能注意節儉。弘治元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鮮賀登極使盧思慎曾對朝鮮國王李娎描述時人對朱祐樘的印象:“先皇帝(憲宗)或於用人,間以私意,今皇帝(朱祐樘)則銓注登庸一出於正。又性不喜寶玩之物,雖風雪不廢朝會,臨羣臣皆以喪服,惟祀天祭用黃袍,臣等慰宴時不奏樂,不設雜戲,勸花置於牀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張矣。” [71] 
憲宗生前愛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紅細布裁製的衣,每年要向該地加派上千匹。而這種織品,用工繁浩,名雖為布,實際卻用細絨織成。朱祐樘當時還是太子,內侍給他送來新裁製的衣服。他説:“用這種布縫製的衣服,抵得上幾件錦鍛衣服。穿它,太浪費了。”遂拒而不用。他登基後,下令停止為皇宮織造此布。

朱祐樘一夫一妻

明佚名《明帝后半身像(一)》冊中的張皇后 明佚名《明帝后半身像(一)》冊中的張皇后 [48]
根據《明史》《明書》等官方資料記載,朱祐樘一生僅娶妻孝康敬皇后張氏一人,從不納宮女,也不封貴妃、美人,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居。在歷代皇陵中,都有妃嬪陪葬,而朱祐樘的泰陵只葬著夫妻兩人。成年健康的皇帝一生只有皇后一人,在歷史上幾乎就是絕無僅有,明代學者在敍述此事時有褒有貶。 [51] 
由明末清初毛奇齡所著《勝朝彤史拾遺記》、談遷所著《國榷》尚可知,朱祐樘宮中有五名夫人:敬順夫人邵氏,安和夫人周氏,安順夫人劉氏,榮順夫人孟氏,榮善夫人項氏。但夫人在明朝制度並非妃嬪稱號,而是外命婦(公侯伯及一二品官正室)或內夫人(資深宮人或乳母褓姆)—內廷女官封號(如朱祐樘的保姆封為佐聖夫人,《明實錄》“弘治五年正月乙亥贈‘宮人’周氏為安和夫人,並賜祭葬。”天啓帝的乳母客氏封為奉聖夫人、仁宗褓姆楊氏為衞聖夫人等,皆是有夫有家的婦人),因此很明顯的這五名夫人實際上不是朱祐樘的妃嬪。

朱祐樘發明牙刷

中國在南宋已有牙刷了,在中國四川成都中藥博物館依然展出一把宋代竹柄牙刷,堪稱醫史文物珍品。美國牙科醫學會和美國牙科博物館等的資料顯示,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由朱祐樘於弘治十一年(1498年)發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豬鬃插進一支骨制手把上。2004年,倫敦羅賓遜出版社出版的《發明大全》一書,列舉了人類300項偉大的發明,也把牙刷的發明權歸到朱祐樘名下。

朱祐樘人際關係

朱祐樘家世

關係
稱謂
高祖父
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熾
高祖母
誠孝昭皇后張氏
曾祖父
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曾祖母
孝恭章皇后孫氏(一説為宮人
祖父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
祖母
父親
明憲宗純皇帝朱見深
母親
孝穆皇后紀氏 [31] 

朱祐樘平輩

關係
稱謂、簡介
兄弟
明憲宗皇長子(未命名而夭折)
悼恭太子朱祐極
明睿宗(興獻王)朱祐杬
岐惠王朱祐棆
益端王朱祐檳
衡恭王朱祐楎
雍靖王朱祐枟
壽定王朱祐榰 [32] 
汝安王朱祐梈 [32] 
明憲宗皇十子(未命名夭折)
涇簡王朱祐橓 [32] 
榮莊王朱祐樞 [32] 
申懿王朱祐楷 [32] 
姐妹
四公主(早薨)

朱祐樘后妃

皇后:孝康敬皇后張氏 [33] 

朱祐樘子女

均為朱祐樘與孝康敬皇后張氏所生
關係
稱謂、簡介
長子
明武宗朱厚照 [34] 
次子
朱厚煒(早夭,追封蔚悼王)
女兒

朱祐樘主要作品

朱祐樘有詩集五卷,今多散佚。 [57]  《明詩綜》錄其詩一首:《闕里孔子廟詩》。 [56] 

朱祐樘人物爭議

與萬貴妃
據明朝大臣于慎行記載,他在萬曆二年(1574年)從一個老宦官那裏得知關於朱祐樘出生的秘聞。有一天,要陪憲宗睡覺的宮人有病,就讓紀氏代替,紀氏在與憲宗過了一夜之後就懷孕。而當時正受朱見深專寵的萬貴妃千方百計給有孕宮人墮胎,紀氏懷孕後也不例外,但卻沒有墮掉,對外宣稱已墮,實際上暗中將嬰兒朱祐樘撫養於西宮,不過朱祐樘頭上有數寸許無發,就是墮胎藥的後遺症。後來某天,憲宗在後宮嘆息自己無子,一個小宦官説萬歲爺已經有子,憲宗大為驚愕,詢問此子何在,小宦官不敢説。太監懷恩稟報説在西宮撫養,已經三歲(應為六歲)。於是父子重逢,朱祐樘作為皇子也被公之於世。周太后(孝肅周皇后)擔心朱祐樘被萬貴妃謀害,便將朱祐樘帶到自己宮中撫養。有一天,萬貴妃請朱祐樘吃飯,周太后勸朱祐樘不要吃萬貴妃給的東西,於是萬貴妃給他食物時,他就回答:“已飽。”給他羹時,他説:“羹疑有毒。”萬貴妃看到朱祐樘如此幼小就對她充滿疑心,長大後自己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於是憂慮成疾。據説她還在朱祐樘被周太后撫養後將紀氏賜死(一説紀氏自縊)。 [41]  這個故事被清修《明史》為代表的許多史書採信,並補充了一些細節,如保護紀氏和朱祐樘的宦官名為張敏等。 [42] 
不過,明人沈德符對這種説法表示懷疑,他引用了尹直《瑣綴錄》的一條記載:“紀後有娠,萬妃恚而苦之。上令託病處安樂堂,以痞報,而屬門官照管。密令內侍謹護。”即紀氏懷孕後,萬貴妃非常傷心。憲宗密令紀氏稱病,安頓到安樂堂,對萬貴妃則説紀氏病“痞”,即肚子里長了硬塊,萬貴妃也就釋疑了。紀氏分娩後,憲宗又密令內侍近臣妥善看護。沈德符認為“(尹直)雖非賢者,然此時正長禁林,—親履其事,豈有謬誤。於公(慎行)起北方,早貴,並本朝記載不盡寓目,自謂得其説於今上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傳言訛舛,更甚於齊東(齊東野語)。予每聞此輩説朝家故事,十無一實者,最可笑也。” [43]  此外,大臣商輅在朱祐樘身世公開不久所上的奏疏中提到撫養朱祐樘的人就是萬貴妃,如果此言屬實,那麼朱祐樘幼年時和萬貴妃的關係恐怕並非如此緊張。 [44] 

朱祐樘後世紀念

明泰陵 明泰陵
泰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筆架山東南麓東南麓,是朱祐樘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屬於“明十三陵”之一。泰陵建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建成。佔地約2.6萬平方米。 [47] 

朱祐樘影視形象

年份
劇名
飾演者
1997
2000
2001
2010
2011
秋香
2005
2005
妃子笑
2007
2016
六扇門

朱祐樘史料索引

劉健、謝遷等《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卷293
何喬遠《名山藏》卷18 [69]  ~卷19 [70] 
張廷玉等《明史》卷15《孝宗本紀》 [16] 
參考資料
  • 1.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孝宗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諱祐樘,憲宗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第三子也,母孝穆慈慧恭恪莊僖崇天承聖皇太后紀氏。”《明史》卷15《孝宗紀》:“孝宗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諱祐樘,憲宗第三子也。”
  • 2.    《明孝宗實錄》卷1:“孝穆太后既有娠,以疾遜於西宮,而上生焉,成化六年七月三日也。”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31《帝統》:“孝宗敬皇帝諱祐樘,憲宗第三子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生於西宮,母曰孝穆太后紀氏。”
  • 3.    《明史》卷15《孝宗紀》:(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憲宗崩。九月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弘治元年。
  • 4.    《明史》卷15《孝宗紀》:十八年春……夏四月……甲申,帝不豫。五月庚寅,大漸,召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受顧命。辛卯,崩於乾清宮,年三十有六。六月庚申,上尊諡,廟號孝宗,葬泰陵。
  • 5.    《明史》卷15《孝宗紀》:丙子,御經筵。丁丑,命儒臣日講。夏四月甲寅,以天暑錄囚。嗣後歲以為常。
  • 6.    《明史》卷15《孝宗紀》:十一月甲申,妖僧繼曉伏誅。
  • 7.    《明史》卷15《孝宗紀》:丁未,斥諸佞幸侍郎李孜省、太監梁芳、外戚萬喜及其黨,謫戍有差。
  • 8.    《明史》卷15《孝宗紀》:丁亥,萬安罷。
  • 9.    《明史》卷15《孝宗紀》:癸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徐溥入閣預機務。十一月癸丑,尹直罷。乙卯,詹事劉健為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戊午,下樑芳、李孜省於獄。
  • 10.    《明史》卷15《孝宗紀》:冬十月丁卯,汰傳奉宮,罷右通政任傑、侍郎蒯鋼等千餘人,論罪戍斥。
  • 11.    《明史》卷15《孝宗紀》:三月乙丑,疏文武大臣及中外四品以上官姓名,揭文華殿壁。
  • 12.    《明史》卷15《孝宗紀》:乙丑,禮部尚書丘濬兼文淵閣大學士,預機務。
  • 13.    《明史》卷15《孝宗紀》:乙丑,禮部侍郎李東陽、少詹事謝遷入閣預機務。
  • 14.    《明史》卷15《孝宗紀》:夏五月庚申,河決開封,入沁河,役五萬人治之。
  • 15.    《明史》卷15《孝宗紀》:弘治元年春正月己亥,享太廟。丙午,大祀天地於南郊。己未,始考察鎮守武臣。二月戊戌,祭社稷。丁未,耕耕田。封哈密衞左都督罕慎為忠順王。
  • 16.    《明史·卷十五·本紀第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7-20]
  • 17.    《明史》卷15《孝宗紀》:是年,土魯番殺忠順王罕慎,復據哈密。
  • 18.    《明史》卷15《孝宗紀》:乙亥,小王子寇蘭州,都指揮廖斌擊敗之。
  • 19.    《明史》卷15《孝宗紀》:是年,安南、暹羅、哈密、土魯番、烏斯藏、琉球入貢。封占城王子古來為王,諭安南黎灝還佔城侵地。
  • 20.    明代的“搜套”“剿套”活動  .知網[引用日期2020-07-21]
  • 21.    明代憲、孝、武三朝在河套修築長城的歷史考察  .知網[引用日期2020-07-21]
  • 22.    孟密土司與明代雲南西部邊疆變遷研究  .知網[引用日期2020-06-26]
  • 23.    唐百成.明弘治時期的整軍與治邊[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2):41-46.
  • 24.    白壽彝 總主編;王毓銓 主編.中國通史·第9卷·中古時代·明時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85
  • 25.    李夢之.明帝列傳——弘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01:232-237
  • 26.    朱子彥.論明孝宗與“弘治中興”[J].求是學刊,1989(06):89-94.
  • 27.    劉隆有.明孝宗:勤政除弊致中興[J].海峽通訊,2016(02):62-63.
  • 28.    盧忠帥.略論明孝宗的弊政[J].山東高等教育.2011(03):53-56.
  • 29.    伍弱文.明孝宗:以柔治國創盛世[J].海峽通訊,2013(06):62-63.
  • 30.    《明史》卷15《孝宗紀》:乙亥,尊皇太后周氏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為皇太后。
  • 31.    《明史》卷15《孝宗紀》:壬辰,追諡母淑妃為孝穆皇太后。
  • 32.    《明史》卷15《孝宗紀》:己未,封皇弟祐耆為壽王,祐梈汝王,祐橓涇王,祐樞榮王,祐楷申王。
  • 33.    《明史》卷15《孝宗紀》:丙子,立妃張氏為皇后。
  • 34.    《明史》卷15《孝宗紀》:三月戊寅,立皇子厚照為皇太子,大赦。
  • 35.    《太康公主壙志》:今上皇帝之女、皇后所出,以弘治十年正月十四辰時生,弘治十一年九月十六日亥時薨。公主聰慧娟秀,以上所鍾愛,薨之日,悼惜不已,乃追封為太康公主,凡諸恩典皆從厚,以卒之年十月十一日奉敕葬于都城西金山之原。
  • 36.    《萬曆野獲編》卷5“公主下殤特恩”:太康為孝宗女,其母即昭聖太后,其殤也,喪葬諸禮,俱依蔚悼王。按太康系正嫡所生,且其時孝廟獨厚中宮,僅育一女,當時下殤未封,上埒親王,僭逾已極。
  • 3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41,成化十一年五月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1-24]
  • 3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45,成化十一年九月二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1-24]
  • 3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76,成化十四年三月初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1-24]
  • 40.    郭厚安.《弘治皇帝大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8頁
  • 41.    于慎行《谷山筆麈》卷2:純皇之誕孝廟也,時萬貴妃寵冠後廷,宮中有孕者,百方墮之。孝穆太舊為宮人入侍,已而有孕。貴妃使醫墮之,竟不能下,乃潛育之西宮,報曰:“已墮。”上不知也。一日,上坐內殿,咄嗟自嘆,一內使跪問故,上曰:“汝不見百官奏耶?”小內使應曰:“萬歲已有皇子,第不知耳。”上愕然,問:“安在?”對曰:“奴言即死。”於是太監懷恩頓首日:“內使言是。皇子潛養西宮,今已三歲,匿不敢聞。”上即敕百官語狀。明日,廷臣吉服入賀,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宣詔,孝穆抱皇子泣日:“兒去,吾不得活。兒見黃袍有須者,即而父也。”皇子衣小緋袍,乘小轎子,擁至奉天門下。上抱置之膝,皇子輒抱上頸,呼曰:“爹爹!”上悲泣下。是日頒詔天下。時孝肅居仁壽宮,恐皇子力皇妃所傷,乃語上曰:“以兒付我。”皇子遂居東朝。 自是,諸宮報生皇子者相繼矣。一日,上出,貴妃召太子食,孝肅謂太子曰:“兒去毋食也。”太子至中宮,貴妃賜食。曰:“已飽。”進羹,日:“羹疑有毒。”貴妃大恚,曰:“是兒數歲即如是,他日魚肉我矣。”忿不能語,以致成疾。初,孝穆為宮人時,有宮人當直宿者病,而強孝穆代之,遂有孕雲。孝廟既生,頂上有數寸許無發,蓋藥所中也。傳雲:太子迎入東朝,貴妃使使賜孝穆死。或曰孝穆自縊。萬曆甲戌,一老中官為予道説如此。
  • 42.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4]
  • 43.    《萬曆野獲編·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4]
  • 44.    商輅:《商文毅公集》卷三,《國本疏》:題為國本事: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於天地,光於祖宗,誕生皇子,聰明岐嶷,國本攸系,天下歸心,重以貴妃殿下躬親撫育,保護之勤,恩愛之厚,逾於己出,凡內外羣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門聞之,莫不交口稱讚,以為貴妃之賢,近代無比,此誠宗社無疆之福也。但外間皆謂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見,揆之人情事體,誠為未順。伏望皇上敕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煩貴妃撫育,俾朝夕之間,便於接見,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愜眾人之公論,不勝幸甚。臣等職居輔導,偶有所聞,不敢緘默,謹具題知,伏候聖裁。
  • 45.    真命天妃 片尾字幕第88分09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3-10-19]
  • 46.    明孝宗坐像軸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11-06]
  • 47.    韓揚 主編.陵墓: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09:62
  • 48.    明_佚名_明帝后半身像(一)冊_14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12-13]
  • 49.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第11卷 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2:863-864
  • 50.    李夢之 著.弘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01:228-231
  • 51.    《明史紀事本末》卷10:聞帝與張後情好甚篤,終身鮮近嬪御。琴瑟專一,出自掖庭,玄鳥呈祥,遂在中宮,尤舌今僅事雲。
  • 52.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3]
  • 53.    南炳文,湯鋼 著.明史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1:295-296
  • 54.    李夢之 著.弘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01:231-233
  • 55.    《曾國藩全集》整理編校小組編校 編.曾國藩全集 第8冊 鳴原堂論文 詩集 文集 批牘: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01:4742
  • 56.    《明詩綜·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1-12]
  • 57.    《明史》卷99《藝文志四》:《孝宗詩集》五卷。
  • 58.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1-28]
  • 59.    《明史》卷14《憲宗紀二》:(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庚辰,帝不豫。甲申,皇太子攝事於文華殿。己丑,崩,年四十有一。
  • 60.    孟森.明史講義: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2:207-209
  • 61.    《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二》“弘治十八年六月初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1-28]
  • 62.    王其榘.明代內閣制度史:中華書局,1989:140
  • 63.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1-28]
  • 64.    《翰林記》卷6:李東陽曰東陽自乙卯承乏內閣時孝宗皇帝臨朝淵默自朝參復命經筵日講之外罕接天顔凡有擬奏陳説答問之類每用本票揭帖大則具題本雖日積月累往往不能盡弘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朝食前忽遣司禮監太監韋泰馳至閣亟呼曰宣四先生叩其故曰不知臣溥臣健臣東陽臣遷亟具衣冠至文華殿叩頭畢上曰近前於是直叩御榻司禮監諸太監皆環跪於案側上曰看文書諸太監取本付臣溥臣健又分置硃硯硃筆授片紙數幅於臣東陽臣遷每一本上曰與先生輩計較臣溥等看畢相與議定批辭以次陳奏得允乃録於紙上以進上覽畢親批本面或更定二三字或刪去一二句皆應手疾書宸翰清逸畧無凝滯。
  • 65.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1-28]
  • 66.    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39-140
  • 67.    姜紹書 撰;張裔 校注;劉璋 撰;張裔 輯校;羅世平 主編;崔元和,李福順 副主編.無聲詩史 皇明書畫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01:2
  • 68.    《明史》卷113《后妃傳》:弘治初,御史曹璘請削妃諡號;魚台縣丞徐頊請逮治診視紀太后諸醫,捕萬氏家屬,究問當時薨狀。孝宗以重違先帝意,已之。
  • 69.    《名山藏·卷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3-03]
  • 70.    《名山藏·卷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3-03]
  • 71.    張顯清 主編.明史研究 第12輯(所引內容取自陳學霖《記載中之明孝宗弘治皇帝》):黃山書社,2012-05:195-19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