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裏德金

鎖定
威廉·弗裏德金,出生於1935年8月29日,是一名美國電影電視製片人、導演、編劇。
1972年憑藉《法國販毒網》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1973年的《驅魔人》被譽為影史上最恐怖的影片之一。 [1] 
中文名
弗裏德金
外文名
WilliamFriedkin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於美國芝加哥伊利諾斯州
出生日期
1935年8月29日
星    座
處女座
職    業
製片人、導演、編劇
代表作品
法國販毒網
主要成就
1972年奧斯卡最佳導演

弗裏德金人物經歷

弗裏德金從小就喜歡看電影,他少年時開始光顧電影院,《魔鬼》、《恐怖的代價》、《精神病患者》等影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使他在1977年堅持將《恐怖的代價》重拍成《魔法師》,而導致事業走下坡路)。
由於父母負擔不起他上大學,高中畢業後他在芝加哥市的WGN電視台的收發室謀得了一份差事,從此與影像結緣。工作期間,他流連於電影院;像許多電影人一樣,弗裏德金説《公民凱恩》改變了他的人生,促使他萌發了當導演的念頭,據説,他還把奧遜·威爾斯的頭像貼在他家的牆壁上。之後的幾年,弗裏德金開始參與電視片的拍攝,並且也開始指導電視節目;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説,沒有什麼忌諱的他“乾得很痛快”,也使自己的技能得到了鍛鍊。
1965年,像許多新好萊塢導演一樣,弗裏德金選擇了去西海岸的好萊塢。起初,他繼續從事電視媒體的工作,並“有幸”為電視台拍“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主持”節目中的一部分。就在他拍攝時,希區柯克本人來到片場,親自為這套系列片拍介紹的戲。他對這位年輕的導演説了唯一一句話:“弗裏德金先生,你不要戴領帶。”自稱一向反對崇拜偶像的弗裏德金後來説:“我不介意他怎麼説,也不神化他,更不打算模仿他;但我很高興人們開始崇拜導演了,而我也因為當導演賺了不少錢。”大約五六年後,他因為《法國販毒網》去參加美國導演工會頒獎典禮,在典禮上他遇見了希區柯克。他走上前當面整了整蝶形領結,説:“希區,你喜歡這領結嗎?”希區柯克當然早已不記得所為何事了。這是後話了。
《法國販毒網》1967年,弗裏德金指導了第一部劇情長片《好時光》;雖然無意要成為“藝術導演”,但他此後的幾部作品中都是嚴肅題材的問題劇,如有關同性戀主題的《樂隊男孩》。不過,這些電影並沒有因為當時的嬉皮士風潮而賣座,各方反響平平。老牌大導演霍華德·霍克斯曾對他説:“我不知道你為什麼要拍那樣的片子(指的是《樂隊男孩》)。人們不想看那些講某人有難題的故事,或者任何講神經有毛病的故事。他們想看的是動作故事。每當我拍這種講許多好人鬥壞人的影片,總是大獲成功。但願這跟你也有關係。”“他的那些話的確留在我耳裏了。”弗裏德金回憶道。
於是,就有了1971年的《法國販毒網》。他意識到迴歸30、40年代有着清晰故事線索和鮮明人物形象的美國電影風格,才是自己的根基。1971年10月7日,成本僅為180萬美元的帶有紀錄片風格的犯罪片《法國販毒網》在紐約上映,大獲好評,本土票房達到2630萬美元,使得弗裏德金晉升好萊塢一線導演。該片還獲得了5座奧斯卡小金人。

弗裏德金主要作品

《千瘡百孔》(Bug,2006)
《獵殺》(TheHunted,2003)
《火線衝突》(RulesofEngagement,2000)
《玉焰》(Jade,1995)
《火爆教頭》(BlueChips,1994)
《魔鬼保姆》(TheGuardian,1990)
《憤怒》(Rampage,1988)
《洛城生死鬥》(ToLiveandDieinL.A,1985)
《虎口巡航》(Cruising,1980)
《金融事件》(TheBrink'sJob,1978)
《魔法師》(Sorcerer,1977)(重拍法國經典電影《恐懼的代價》)
《驅魔人》(TheExorcist,1973)
《法國販毒網》(TheFrenchConnection,1971)
《樂隊男孩》(TheBoysintheBand,1970)
《生日聚會》(TheBirthdayParty,1968)
《好時光》(GoodTimes,1967)
參考資料
  • 1.    藝術大師編輯部編著,大獎電影手冊 2015升級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7,第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