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朗茨·葆樸

鎖定
弗朗茨·葆樸(Franz Bopp ,1791年9月14日~1867年10月23日 [2]  ),德意志語言學家,比較歷史語言學的奠基人。生於美因茨。
1812年在巴黎學習梵語,寫成論述印歐語系語法的重要著作《論梵語動詞變法系統》(1816年)。
1821—1867年任柏林大學東方文學和普通語文學教授。運用歷史比較法研究印歐語言的語法結構。最重要的著作為《梵語、贊德語、亞美尼亞語、希臘語、拉丁語、立陶宛語、古斯拉夫語、哥特語和德語比較語法》(六卷,1833—1852)。 [1] 
中文名
弗朗茨·葆樸
出生地
美因茨
職    業
語言學家
代表作品
《梵語、贊德語、亞美尼亞語、希臘語、拉丁語、立陶宛語、古斯拉夫語、哥特語和德語比較語法》

目錄

弗朗茨·葆樸人物生平

生於美因茲,卒於柏林。1812年到巴黎,受F.von 施萊格爾《關於印度人的語言和智慧》一文的影響,學習梵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1817年到倫敦,1818年到格丁根繼續研究梵語。1821~1864年在柏林任東方語言與普通語言學教授,1822年任普魯士科學院院士。他與R.C.拉斯克、J.L.C.格里姆都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創始人。
他在巴黎學習東方語言的成果匯成了他和K.J.温迪希曼在1816年編輯出版的著作《梵語動詞變位同希臘、拉丁、波斯、日耳曼等語言動詞變位的比較》,該書是他的第一篇研究成果,也被認為是印歐比較語言學的開端。他根據動詞結構對這些語言的親緣關係進行了研究,認為古代歐洲諸語言與印度的梵語同出一源,但是那種原始語言的形態在梵語中保持得更好。後來他將比較範圍從動詞變位擴大到名詞、代詞變格,並注意各語言之間的語音對應,編成其一生的主要著作《梵語、古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立陶宛語、哥特語和德語的比較語法》,1833~1839年分卷出版。1835年增添古斯拉夫語,1838年增添凱爾特語,1856~1861年增添亞美尼亞語。其他著作有《梵語語法》(1827)和《梵語詞彙表》(1830)等。 [2] 
葆樸在梵語研究和比較語文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方面,他指導和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學生,包括W.D.惠特尼和M.佈雷亞爾等。另一方面,他在研究梵語時,不是盲從印度語法傳統,而是開創了比較研究的新模式,將梵語的動詞變位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其他印歐語言進行比較,以顯示它們在基礎結構上的相似,這成為其後幾代歷史比較語言學者研究的框架。 [2] 
參考資料
  • 1.    王覺非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980頁
  • 2.    葆樸,F.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