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引(拼音:yǐn)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及商代金文 [3]  。引的古字形像一人拉弓,有的是在“弓”字的基礎上加一指符號,本義是開弓,引申指拉。又引申有延長、長久義。開弓是向自身方向拉,故又引申指招來,導致。
中文名
拼    音
yǐn
部    首
五    筆
XHH [4] 
倉    頡
LN [4] 
鄭    碼
YZI [4] 
筆    順
橫折、橫、豎折折鈎、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176) [1] 
平水韻
上聲十一軫;去聲十二震 [5] 
注音字母
ㄧㄣˇ
統一碼
5F15 [4] 
筆畫數
3+1
造字法
會意字指事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四角碼
1220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引”在新附1的甲骨文中是會意字,左為“弓”,是射箭的器具;右部像人形,其含義為一人開弓放箭。圖1、2、3的甲骨文,羅振玉釋為“弘”。約半個世紀以後,於豪亮將竹簡帛書引字、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周易》的“引吉”與甲骨文對照,證明是“引”字。 [6]  這一類字形從弓,所加一畫表示把弓拉開,加符象事,義為開弓。開弓時弦呈折形,故所加符號為曲畫。兩週文字承襲商代文字。《説文解字》篆文“引”字所加的一畫與“弓”分離,並變為一豎,為隸楷“引”字所本。 [2-3] 
“引”的本義是開弓,如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將軍夜引弓。”開弓使弦滿,相距益長,因此可引申為“延長”以“長久”之意,如《詩經·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替引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孫後代,要永遠保持祭禮。開弓即將箭引到前,這就可以引申為“引導”以“帶領”之義,如《史記·魏公子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座。”這是説:魏公子引導侯生坐在上座。又如戲曲的開始部分叫作“引子”,用於引導劇情。 [1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拉弓;開弓。
draw
莊子·田子方》:“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
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引手;引弓
牽動,拉。
draw
《呂氏春秋·察今》:“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牽引;引力穿針引線
延長;延續。
lengthen;
continue
《詩經·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南史·梁紀上》:“風之靡草,不足比也,政小引日月耳。”
引申
伸長;伸着。
stretch
《新唐書·卓行傳·甄濟》:“使者持刀趨前,濟引頸待之。”
引領;引頸
拿來做憑藉、理由。
cite
三國·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引用;援引;引經據典;引喻失義
株連;攀供。
involve in
《詩經·大雅·行葦》:“黃耇台背,以引以翼。”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領着;帶領。
guide;lead
漢·劉向《列女傳·代趙夫人》:“襲滅代王,迎取其姊,姊引義理,稱説節禮。”
引領;引導;引航;引路;引狼入室
選拔; 薦舉。
recommend
《史記·魏安武其侯傳》:“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
引薦
抽取;執持;取用。

《史記·刺客列傳》:‘“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漢·張衡《西京賦》:“五都貨殖,既遷既引。”
《戰國策·燕策》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收納,引進。

東觀漢記·蔡邕傳》:“虹晝見御座庭前,色青赤,上引邕問之。”
素問·五常政大論》:“堅成之紀,是謂收引。”

招來;引出。
incur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方正》:“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招引;引誘;拋磚引玉
正,劃定。

《管子·五輔》:“上下交引而不和同。”

爭。

魏書·辛雄傳》:“經拷不引,傍無三證。”
周書·樂運傳》:“解兆民之愠,引萬方之罪。”

承當;自承。


自盡。
suicide
晉·潘岳《寡婦賦》:“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
引決
離開;退避。
retreat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乃引而去。”
引老;引去;引退
指牽引柩車的繩索。後因稱出殯為發引。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

繼續。

《後漢書·班固傳》:“固又作《典引》篇述敍漢德。”

名詞
繫於車軸而引車前行的皮帶。也指挽靈車的繩子。

荀子·王霸》:“綿綿常以結引馳外為務。”
儀禮·既夕禮》:“設披,屬引。”

古代的一種樂曲題材,樂府詩體之一,有序奏之意。


思歸引》;《箜篌引
文體名。始於唐,似序而短。



近代為“市引”的簡稱。商人運銷貨物的憑證,亦指所規定的重量單位。

唐玉《翰府紫泥全書·託人給引》:“某欲他往,煩給一引。”

古代紙幣名。


鈔引;錢引
量詞
舊制長度單位,10丈為1引,15引為1裏。1引約合33.33米。

漢書·律曆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十丈為引。”
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南北鹽均以四百斤為引,今權豪家多取至七百斤。”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弓部】餘忍切(yǐn)
開弓也。從弓、丨。 [9] 

説文解字注

“開弓也”注:開下曰張也。是門可曰張。弓可曰開。相為轉註也。施弦於弓曰張。鈎弦使滿,以竟矢之長亦曰張。是謂之引。凡延長之偁,開導之偁皆引申於此。《小雅·楚茨》,《大雅·召旻》《毛傳》皆曰:“引、長也。”
“從弓丨”注:此引而上行之丨也。為會意。丨亦象矢形。餘忍切。十二部。 [10] 

廣韻

餘忍切,上軫以 ‖引聲真1部(yǐn)
引,《爾雅》曰:“長也。”《説文》曰:“開弓也。”餘忍切。又徐刃切。十四。
【校釋】①徐刃切,當作“餘刃切”,與震韻羊晉切合。
羊晉切,去震以 ‖引聲真1部(yìn)
引,又羊忍切。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下】【弓字部】引;部外筆畫:1
古文:㧈
《唐韻》餘忍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忍切,竝音蚓。《説文》:開弓也。徐鉉曰:象引弓之形。《周禮·冬官考工記》:維體防之,引之中參。
又《廣雅》:演也。《易·繫辭》:引而伸之。
又《爾雅·釋詁》:長也。《釋訓》:子子孫孫引無極也。《書·梓材》:引養引恬。
又相牽曰引。《禮·檀弓》: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注:牽引進之,同於己子。《史記·秦始皇紀》:諸生轉相告引。
又《集韻》:導也。《史記·韓長孺傳》:奉引墮車,蹇。注:為天子導引而墮車,跛。
又卻也。《禮·玉藻》: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注:引,卻也。
又相薦達曰引。《史記·魏其侯傳》:兩人相為引重。注:相薦達為聲勢。《後漢·張皓王龔傳論》:顯登者以貴塗易引。
又服氣法曰道引。《莊子·刻意篇》: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史記·留侯世家》:道引不食谷。
又治疾法有撟引。《史記·扁鵲傳》:鑱石撟引。注:謂為按摩之法,夭撟引身,如熊顧鳥伸也。
又十丈為引。《前漢·律曆志》:其法用竹為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引者,信也。注:信讀曰伸,言其長。
又《廣韻》《正韻》羊晉切。《集韻》《韻會》羊進切,竝蚓去聲。《集韻》:牽牛綍也。《禮·檀弓》:吊於葬者,必執引。疏:引,柩車索也。
又《集韻》:一曰曲引。蔡邕《琴操》:有思歸引。
又引古作𢪉。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4]

書寫提示

引字書寫筆順 引字書寫筆順
❶“弓”寬“|”窄,頂部“弓”略低,底部“|”略低。❷首筆㇕(橫折)的豎段、第三筆㇉(豎折折鈎)的下豎段都寫在豎中線左側,略向左下斜行。❸“|”寫在右半格正中。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ĕn
先秦
王力系統
ʎ
ǐe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
je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r
ie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r
inx
西漢



東漢





ji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ĕ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j
ǐ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e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ɪ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ĕ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en
(參考資料:漢典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六軫

開口呼
次濁
餘忍切/羊忍切
0jen
去聲
二十一震

開口呼
次濁
羊晉切/餘刃切
0jen
集韻
上聲
十七準

開口呼
次濁
以忍切
0ien
去聲
二十二稕

開口呼
次濁
羊進切
0ien
禮部韻略


上聲





以忍切

增韻


上聲





以忍切

中原音韻

上聲
真文



全清

iən
中州音韻


上聲
真文





葉因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次濁
以忍切
oiən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n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ẽ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ẽ
53
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iẽ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n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jin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jiaŋ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i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iɛn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i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i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jɐn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jɐn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n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ei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0-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24
  • 3.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01:1397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2]
  • 5.    平水韻 十一軫  .搜韻[引用日期2019-10-17]
  • 6.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 第9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1063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4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8
  • 8.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 1999年版彩圖珍藏本 4[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09.:255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31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0-17]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76;392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0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8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0-1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4
  • 1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255-25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