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引青渠

鎖定
引青渠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引青龍河水、貫穿縣域南北,主幹渠北起桃林口渠首,南至石門鎮高各莊村西,全長67.5公里,相繼有8條幹渠、32條支渠、191條斗渠配套 [6]  ,是河北盧龍一渠百庫國家濕地公園的主幹之一。 [2-3] 
20世紀60年代開始,盧龍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自強不息、拼搏奮鬥,先後掀起4次水利建設高潮,建成了以“一渠百庫”為骨架的水利工程,讓“孤竹旱海”變身“北方糧倉”,成為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1]  [11] 
中文名
引青渠
地理位置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
開放時間
全天
始建時間
1969年

引青渠修築背景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史稱“孤竹旱海”,十年九旱。 [5]  盧龍境內有大小河流71條,年平均降雨量706.3毫米。由於低山重疊、丘陵起伏、溝川縱橫的獨特地貌使地表水流出境外加之大量蒸發和滲透,造成水資源匱乏。 [1]  全縣67萬多畝耕地,有三分之二分佈於山地、丘陵,土壤涵養力差,易受旱災,糧食產量低而不穩。 [4] 
在盧龍當地曾有一句順口溜:“半夜馱水怕狼咬,天亮馱水水沒了,成羣結隊去馱水,往返就得小半晌。”説的是農民用水要用車拉驢馱的真實狀態。當時的盧龍,家裏備着毛驢的人家不少,不是為了乘坐,而是為了拉水。 [10] 
解放初期,盧龍縣548個村有286個村嚴重缺水,羣眾吃水經常得跑到十幾裏外去挑水。全縣沒有水澆地,糧食畝產僅為36公斤,吃了上頓沒下頓。 [1] 
引青渠的供水水源——桃林口水庫

引青渠修建過程

引青渠羣星落地

20世紀60年代,為了樹立信心、鼓舞鬥志,盧龍縣委從學習先進、解放思想入手,先後組織350名縣、社、隊幹部三去大寨、兩赴林縣參觀學習,學習這兩個地方人民是如何改天換地和戰天鬥地的。兩地的先進經驗,極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的鬥志和熱情,增添了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4] 
1969年,正處在文革運動對國民經濟發展嚴重破壞的動亂當中,時任盧龍縣委書記孟英同志不顧事關個人政治生命的風險,拖着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病軀,義無反顧的帶領着水利技術人員,利用獨特的地勢條件,在全縣掀起修水庫、建塘壩的水利建設高潮,拉開了為期十幾年的全縣大搞水利建設的序幕。 [4-5]  [8] 
盧龍縣組織了5000多人的水利建設大軍,率先開始興建下荊子、寺底下、上梨峪三座小型水庫。由於縣裏底子薄,經驗少,建設中出現了資金、物資和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嚴重製約了工程進展。為此,縣委發動全體民工和全縣人民開展大討論,深入剖析認識誤區和存在的問題,並動員羣眾獻計獻策。經過集思廣益,有效解決了資金、物資、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經過近半年的艱苦奮戰,如期完成了3座水庫的建設,首戰告捷。 [4] 
從1968年到1976年,盧龍全縣每年都有31000多人奮戰在水利建設戰線上,形成了專業隊伍和羣眾運動相結合,常年建設與季節建設相結合,農忙小搞,農閒大幹,長年不斷的水利建設工作格局。這一時期,全縣共修建小水庫60座,建塘壩216處,動用土石1100多萬立方米,總蓄水能力達到2700多萬立方米。同時,建揚水站23處,揚水點390處,水輸泵電站4處,打機井、大口井4100多眼。這些工程的興建,使全縣的水澆地面積由1966年的2.9萬畝增加到26萬畝,增長了8倍多。 [4] 
羣星落地

引青渠銀河下凡

1976年,原唐山地區根治海河工程指揮部主任李連璧來到盧龍主持工作。彼時,盧龍雖然有100多座水庫,但青龍河水卻還在奔流入海,遇到乾旱年頭,貧水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唐山大地震時,盧龍縣水利工程的機井大多被毀,百座水庫遭到不同程度破壞。 [5]  [8] 
面對全縣人民的生活和發展,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妻子和岳父的時任盧龍縣委書記李連璧,把目光鎖定過境河流——青龍河,引青龍河水串連庫塘蓄水,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冒着地震的餘波,在北至長城、南抵京山鐵路的大半個縣範圍進行勘察,組織設計,帶領全縣人民重建家園,恢復水利工程,並藉機修建了引青灌渠工程。 [4-5]  [8] 
1976年12月3日,5萬多名基幹民兵從家中的防震棚中住進了更加簡陋的建渠工棚,引青灌渠工程全線開工,當時沒有什麼挖掘機、推土機,10米、20米深的大渠,全憑人工一鍬一鍬往上倒。一鍬土石,從渠底倒到渠外,最深的地段要經過十八個台階。 [8-9] 
在數萬人忘我精神的推動下,引青灌渠工程歷時四年,於1980年5月1日竣工通水,52.3公里長的主幹渠宛若長龍,蜿蜒南下,同期建成61公里長的卸甲莊、大橫河、大李佃子等8條分乾渠,1123條支斗渠,形成了縱橫交織,星羅棋佈,輻射四面八方的水網布局,灌溉面積達到16萬畝,糧食產量飛昇。 [1]  [5]  [8] 
1986年,以“挖三寶、聚四財”為主體的全縣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出台。“三寶”之一,就是利用“一渠百庫”水資源。1986年10月,沿“一渠百庫”周圍再現當年治水場面。數萬名幹部羣眾揮鍬上陣,平整土地,挖樹埯,配套灌溉設施,連片栽植果樹。“山頂洋槐戴帽,山下雜果纏腰,渠旁果樹成帶,庫下稻麥飄香。”8萬畝經濟林帶使“羣星”放出異彩,“銀河”展現新姿。 [8] 
銀河下凡

引青渠旱海游龍

1989年,秦皇島遇到35年來罕見的大旱,市區飲用水告急,為從長遠解決市區供水問題,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建引青濟秦工程。從盧龍引青灌渠主幹渠渠首修建隧洞、暗涵、蓋板渠,將青龍河水引入洋河水庫 [5] 
彼時,盧龍引青工程總體規劃中的12條分乾渠,還有四百户、燕河、花台、陳官屯4條分乾渠因地形複雜、工程量大、投入大被擱置起來,引青濟秦工程為4條分乾渠建設帶來了難得的機會,1989年10月11日,盧龍縣委縣政府形成決議,抓住引青濟秦的機遇,爭上全長67.5公里的四條分乾渠。 [5] 
1989年11月5日,在應各莊起伏的丘陵上響起一陣陣驚天動地的炮聲,四百户分乾渠工程開工,盧龍第三次水利建設拉開了序幕。開工的第一天,2萬人奔向工地,在29公里長的渠線上擺開戰場。 [1] 
在這次建設高潮中,四百户分乾渠1200萬元總投資中,縣以上投資僅有300萬元,其餘的全部由鄉鎮、村、户自籌。在20天內,全縣126個單位、3.3萬人自發的為工程捐款21萬多元。 [5] 
在四百户分乾渠告捷後,1990年7月燕河營、花台、陳官屯三條分乾渠迅即破土動工。4條分乾渠擴大水澆地面積7萬畝。至此,沿渠12條分乾渠猶如“旱海游龍”遊蜒於盧龍大地。 [8] 
1992年以後,歷屆盧龍縣委、縣政府把水利建設的重點由工程水利轉向資源水利,不斷探索科技興水、節約用水、高效用水之路,續寫接力治水新的篇章。 [8] 
1996年,盧龍縣被列為“全國節水重點縣”。縣委、縣政府抓住這一有利機遇,在全縣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8] 
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盧龍人探索出適宜盧龍地形地貌的多種節水灌溉模式:在平原區發展網絡式管灌和噴灌;在山區發展管池並用,分層用水;在水庫下游巧用勢能佈設管道,發展自壓式灌溉;在庫、井複合水源區,發展自壓與揚壓、庫井聯用灌溉;在高效農業區發展微、滴灌,全縣鋪設地下管道96萬米,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2.4萬畝,平均年節水1493萬立方米。 [8] 
旱海游龍

引青渠銀龍盛裝

隨着時間的推移,引青灌渠骨幹工程老化、滲漏嚴重,加大了灌渠渡汛的不安全性。 [5] 
1998年,盧龍縣引青灌區被國家水利部列入“全國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續建配套項目行列。國債資金的注入,使盧龍引青灌區節水改造如魚得水。 [5] 
1999年開始,盧龍縣開始對青龍河和引青渠系、沿途大小百餘座水庫塘壩進行逐步升級改造。1999年至2016年,連續實施11期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和三期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工程。主要開展主幹渠、分乾渠硬化防滲、渡槽新建與加固,庫渠分家及閘、涵改造維修及農田末級渠系工程建設。減少灌渠跑、冒、滴、漏,提高了農田灌溉保證率,掀起了盧龍歷史上第四次水利建設高潮。 [5]  [7] 
2016年,河北盧龍一渠百庫國家濕地公園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覆,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人工渠道為依託的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7] 
銀龍盛裝

引青渠工程意義

半個多世紀的接力治水,經“羣星落地、銀河下凡、旱海游龍、銀龍盛裝”四次水利建設高潮,盧龍縣建成了一條主幹渠長52.3公里、分乾渠12條長147公里以及遍佈全縣的120座水庫和181座塘壩,控制灌溉面積46萬畝的集引、蓄、灌、排、提為一體的“一渠百庫”綜合灌溉體系,全縣12個鄉鎮,330個行政村,30萬人口因此受益,“孤竹旱海”變身“北方糧倉”。“一渠百庫”優越的水利條件成為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1]  [12] 
依託“一渠百庫”工程,盧龍縣的農業發展碩果累累,盧龍先後摘得“中國甘薯之鄉”“中國葡萄酒之鄉”“中國核桃之鄉”“孤竹文化之鄉”等美譽。 [5] 
“孤竹旱海”變身“北方糧倉”

引青渠獲得榮譽

盧龍縣興建水利工程的經驗,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肯定。1975年,在國際大壩會議上,盧龍縣作了書面發言。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林部組成援外工作隊,赴尼日爾幫助興修賽百里萬畝灌區的水利工程。盧龍縣水利工程師胡萬生,縣委副書記李旭庚先後參加,把經驗傳到國外。 [4] 
盧龍縣“一渠百庫”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