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引螈

鎖定
引螈(Eryops)是石炭紀二疊紀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之一。體長1.8米以上,頭骨很大,寬闊而比較扁平,耳缺很深,有大而具迷路構造的牙齒,脊椎和四肢骨結構粗強,結構笨重,脊椎骨異常堅硬。在古生代結束後,大多數原始兩棲動物滅絕,只有少數延續了下來。
中文學名
引螈
拉丁學名
Eryops
動物界
分佈區域
溪流、江河與湖泊之中
學    科
生命科學
釋    義
石炭紀二疊紀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之一

引螈簡介

引螈(Eryops)是石炭紀二疊紀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之一。它體長1.8米以上,頭骨很大,寬闊而比較扁平,耳缺很深,有大而具迷路構造的牙齒,脊椎和四肢骨結構粗強,結構笨重,脊椎骨異常堅硬。

引螈形態特徵

引螈外貌很像肥胖的鱷魚。雖然體態臃腫,卻也十分靈活,既能在水中游動捉魚,也能上岸爬行捕食陸生動物。從進化關係上看,引螈是從真掌鰭魚一類的總鰭魚演變而來的。因頭型大,牙齒構造複雜,也常被人稱為迷齒螈 [1] 

引螈

頭骨寬而扁平,可達60釐米長。雙傾張開後會露出尖牙。它的牙可以咬住獵物,但不能咀嚼因此它會把獵物整吞下去 [2] 

引螈

由於身體的重量向前傾,重心在粗短肢體的前方,引螈只能邁出很小的步伐,因此它是不會奔跑的。從它的近親留下的腳印化石來看,它們確實只能邁出緩慢、笨拙的步伐 [2] 
引螈 引螈

引螈生活習性

生活習性可能象現代的,出沒於溪流、江河與湖泊之中,捕食魚類及小型爬行類。 與兩棲動物不同,這些早期的兩棲動物身上多具有鱗甲。在古生代結束後,大多數原始兩棲動物滅絕,只有少數延續了下來。

引螈化石證據

引螈是從水生動物逐步適應陸地環境的個很好的例子。它進化出強有力的腿可以在陸地上支撐起笨重的身體,同時強壯的脊骨防止身體彎曲下沉。它那魚類一般的上頷骨進化出簡單的耳結構。引螈的尾巴很短,表明它在沼澤裏無法快速遊動。它可能以埋伏的方式捕食,就像現代的鱷魚那樣,把身體保持很低或潛入水中 [2] 

引螈種屬

引螈屬 引螈屬
原始兩生動物類的絕滅屬。化石見於北美的二疊紀(2.86億年前至2.45億年前)。是一種身長2公尺(米)多的粗壯動物。巨大頭骨厚而凹凸不平,具有皺紋。眼窩大而朝上。沿齶邊緣及齶上長著大而尖的齒。脊柱和肢骨的強度和大小表明,很適合在陸上爬行。雖然四肢短,但很粗。肩帶和腰帶厚實。皮膚中有許多骨質小結節,結節可能構成防護甲以防禦食肉動物。該屬是食肉動物,很大程度上靠魚生存,可能也以陸上脊椎動物為食料。
參考資料
  • 1.    本社電腦室制,100種史前動物,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21頁
  • 2.    (英)卡爾·梅林主編;覃麗,梅妮,朱娟娟,李婭娟,顧芳譯,恐龍之前的生物,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02,第21頁